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存思术是道教最为常用的一种道术与思维方法,其中内视存神术尤为重要.内视存神术先道教而产生,并且其存思对象也曾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内视存神术贯穿并影响了整个道教史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即在于它与作为道教最重要学理基础的道家学说,尤其养生理论,以及整个道教的大宗旨最为相契.  相似文献   

2.
存想 ,又叫存思、存神 ,即默想诸神形象 ,是斋醮科仪中高功通神的重要法术。存想原是汉代流行的一种历藏内视的养生术 ,用于自身修炼。道教也采用存想 ,作为修炼的法术 ,并成为道教法术的大宗。本文侧重探讨道教斋醮科仪中的存想。东晋时期 ,存想修炼法术已十分流行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地真》中论存想之法说 :“道术诸经 ,所思存念作 ,可以却恶防身者 ,乃有数千法。如含景藏形 ,及守形无生、九变十二化、二十四生等 ,思见身中诸神 ,而内视令见之法 ,不可胜计 ,亦各有效也。”① 道经说葛仙公在山中精思存想 ,一日感天上真人下降 ,授予仙…  相似文献   

3.
存想简论——道教思维神秘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想,又名存思,常简称为“存”,若存想专精,则称为“精思”,是道教最常用,最具有特色的思维方法。在道教徒的修炼中,在其法术中。斋醮科仪中,广泛地运用着“存想”的方法,而且往往成为全部法术、科仪的关键。论道教思维方法,不能不讨论存想。甚至可以说,存想是道教思维方法的实质所在,是其宗教思维神秘性的集中体现。 一、沟通人神的精神通道 存思的方法,几乎是道教创始时就运用了的。《太平经》中就载有早期的存思之法。《太平经》被当时人评为“多巫觋杂语”、其源盖为汉代及以前的巫术,故存思之法,极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关于理性的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名词。但是,理性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却属罕见,理性是一个来自西方的翻译名词。中国哲学中有没有与现在所谓理性相当的观念呢?回答是肯定的。我认为,《中庸》所谓“德性”,《易传》和《大学》所谓“明德”,就是指理性而言。而宋儒所谓“义理之性”就更与理性相似了。理性的意义、性质与作用,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  相似文献   

5.
《老子中经》是记载早期道教修炼方术的重要经典。存思术是《老子中经》的主要修炼方术。该经详细记载了五种存思修炼之法。此外,还杂有服食神丹法、服食五牙法、被符之法等其他修炼方术。  相似文献   

6.
存思术是道教最具特色的修行法术.本文仔细归纳分析了道教存思术的各种类型,并总结了存思术的养生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4):163-169
柏拉图将巴门尼德的"思与存在"的平行关系扩展为一种由思想、理性、智性与存在(所思)、本原、善自身的存在所构成的多维的平行关联。在超越论现象学的研究中,胡塞尔对思的辩证法进行了深层奠基,他不仅在现代数学理性的基础上重新激活了柏拉图对思与存在的建构,将它改造为一种具有双重交织、多维建基结构的能思—所思的先天的平行关系,而且凭借他对时间性和意向关联的深入考察,重新确立了数学理念化对绝对存在的构造作用以及本性之善相对存在所具有的建基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道教中,道门中人借助多种修炼方式,以祛除疾病益寿延年,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其修炼大体包括存思、导引、内丹等方法,而其中存思修炼通过神、鬼、法术所组成的意象结构给人们以生的企盼。本文主要从道经中众多的存思修炼图像切入,分析道门中存思图像所反映的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生命存在的奇幻形态,由此可反映出道门中人对于人生观、生死观的独特看法和认识。这些存思的神仙境界令人神往,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学、绘画等艺术提供了神奇绚丽的浪漫意象。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实践哲学具有一个完整的义理系统,贯穿其道德形而上学、实用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等,从本体与现象的绝对划分开始,为绝对的道德价值在理性世界确定其先天来源,开出法权学说和美德学说,在经验世界中考察人的自然禀赋在符合理性理念的政治国家中如何发展到与理性的自主运用相互协调的状态,并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人类作为一个总体而整体地道德化的无穷的进程。由于缺少物质实践的观念,其义理系统中也存在逻辑跳跃。  相似文献   

10.
宋儒义理之学是一种独特的学术形态,代表了儒家义理之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义理之学并不等同于抽象道理的思辨、空虚德性的体悟,"义理"的本义就是探明"义"的应然道义与"理"的必然法则。宋儒从儒家经典中阐发义理,一开始就是包含着创通经义与革新政令、世道人心与经邦济世的双重目标。宋学思潮中的不同学派学者均在强调自己的学术是一种"明体达用之学"、"内圣外王之学",以解决历史上的人心世道、经邦治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普列汉諾夫是在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痕跡的傑出人物之一。恩格斯逝世后,普列汉諾夫作为一个优秀的馬克思主义理論家、一个对哲学修正主义大胆的批評家而出現在国际舞台上。在馬克思主义者中問,他首先尖銳地批判了新康德主义对馬克思主义的修正。关于普列汉諾夫的这一功繽,列宁在“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2.
六朝道教有无概念的使用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与以"辨名析理"为主要方法的玄学旨趣不同.顾欢提出"无中之有"以刻画身体的内在结构与存思所见内景与身神.通过存思实践通向道体,经历有无的转化,因此道可以称为"非有非无".在其他上清道经中,可以看到更进一步的"有中之无"的表述,以有无来言说存思实践中的复杂过程.六朝上清派以有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真诰》中重要的修炼方法“存服日月”作了细致的整理研究,认为《真诰》中的存思日月法共有四种,辑录了从汉代以前到南北朝的各阶段存思日月法  相似文献   

14.
《中庸》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传世经典之一,对儒家提出的“天道性命”观,以及“慎独”、“诚”、“中和”等修行要点都做了纲领式的阐述,这些凝结着先贤哲思的隽永智慧,与佛教的许多义理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以儒佛两种视角解读《中庸》中的若干名句,试图发掘其中关于进德修道的永恒智慧。  相似文献   

15.
《想尔注》批判和反对的“指形名道”并非泛指存思身神,而是把“道”或“一”具象化为身神的存想之法。《想尔注》对存思身神这种有选择的批判和认同的态度,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宗教神学背景。无论是《想尔注》所批判的“指五藏以名一”,还是《老子中经》所推崇的“指胆以名一”,两者皆是在汉代医学相关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宗教神学化发展而来的“指形名道”技法。六朝以来,“指三丹田以名一”成为道教守一思神术的主流。在此背景下,南朝天师道创造出本系的存思“三一诀”,相较于《想尔注》强烈批判和反对“指形名道”,这是汉魏六朝天师道教法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6.
“存思法”一名“存想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法。道教成立后,将它作为一种修炼方术,以后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典型内修法,但随着道教的发展,“存思法”也经历着不同的衍变。东汉中后期(二世纪)出书的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即有悬卦五脏神象,此五脏神象各依五行方位,颜色画出:“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剑鼓”(《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斋戒思神救死诀》),以及“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脏色,…悬之窗光中思之…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行神且来助之,万疾皆愈”,(《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以乐却灾  相似文献   

17.
庄振华 《哲学动态》2023,(8):93-101
对西方哲学的深度研究而言,微观义理、宏观旨趣、文明特质三个层面缺一不可,各有严格规定与紧迫任务。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秉承“思有同一”这一西学主脉,在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更为宏大且深具中国色彩的唯心论思想,依此简别中西各家学问。该书为前述三个层面的研究均带来若干启示,在方法与义理两方面对当今西方哲学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道教在原始的日月崇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其姓氏、服饰及威权职掌,并将存思日月贯通到道徒的修持实践中,主要有咽服日月精气,存思日月以辟邪、疗疾以及招引日月精魂而飞奔日月之宫等。1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反映到经书中,则是出现了众多表示日或月的用语,琳琅满目。梳理并理解这些用语,对进一步理解日月崇拜及其日月光芒在道徒修持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无疑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王弼的与崇玄本理息化末的观与崇玄本理息化末的观易学倾向高晨阳对于王弼易学的特点,历来有两种绝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王弼摈落象数,对于辨明孔门义理有功。一种看法认为,王弼援道入儒、以老解易,不识孔门义理,属玄易义理学。笔者基本赞成后者。但何以说王...  相似文献   

20.
《维摩经》是一部具有鲜明、深刻、系统的义理学思想及哲学智慧特色的初期大乘经,而《维摩经》教法义理思想的核心原则,乃是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二种菩萨品德不相割裂、并重并举、相辅相成、平衡开发的辩证融和的义理精神。本文重点分析《梵文维摩经》第四品§16、§17、§18三段经文,认为三段经文是《维摩经》中系统及深度论说般若、方便辩证融和义理思想的重点文字。这些经文所阐发的思想智慧,以及中印佛教一些一流论师对于《维摩经》“无方便慧缚”等句经文义理的诠释,都足以证明《维摩经》是关于大乘佛法这一义理原则最具有理论自觉意识及义理建构成就的一部重要而特殊的初期大乘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