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西方政治史学的沉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军 《学海》2001,(4):51-55
20世纪西方政治史学在整个史学领域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其地位和作用没有也不可能因新史学的批判而消失,相反,新史学因纠正其初期对待政治史学的偏激态度而重新定位.史学不能离开政治史而获得发展,政治史在新史学中复兴的原因有多种.20世纪的政治史学同19世纪的政治史学有很大不同,因为人们对政治概念本身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它的范围更加扩大,与其他史学分支的联系更为紧密,在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政治上保持更好的平衡.了解西方政治史百年发展的特点,有助于认识西方史学现状和促进我们的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进行美学理论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美学精神的外在显现,并且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经历了实践结合、地位丧失和观念回归三个阶段。通过这些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整个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也希望能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沛 《学海》2001,(4):38-43
20世纪历史剧变,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中国史学的发展是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史学理论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主要成就,首先是理论上的成就.这些特点也是中国史学的优点,规定了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今日的中国正处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历史研究不仅面临着尖锐的挑战,而且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于20世纪初期提出的符号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与发展,已经从哲学、语言学领域渗透到人文学科研究的各个方面,其跨学科性质和意义日益凸显出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学理论分会和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 ,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百年中 ,随着孔子以及儒学思想研究的深入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纵观百年《论语》文学研究 ,就散文艺术而言 ,研究者就其语言艺术、人物描写、文体特征、艺术风格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对 2 0世纪的《论语》散文艺术研究状况作了简要梳理 ,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了评说与前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西方文论研究中心,主要将视角集中在作家、作品等文学要素,或重视作家的权威性,或重视作品的语言形式,关于读者阅读的研究则往往排除在文学理论之外。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文论逐渐将读者及文本阅读引入文学理论研究中,解构主义与接受理论的阅读观逐渐成为传统阅读理论变革的重要催化剂。文学四要素中的读者自此超越作者、作品等要素成为文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本文将从读者阅读论的角度对解构主义与接受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并从文本阅读特征比较;对作者与读者关系态度的比较;阅读视野意识形态性分析三个方面,重点分析读者阅读理论体系中: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势头强劲的思潮出现在文化领域.这股思潮率先出现在了建筑、电影和美术等领域,后来又发展到哲学、文学等领域中.这个庞杂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理论被冠之以"后现代主义"的名称.历史学通常被认为是最后一个被卷入"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学科.70年代,西方史学受其影响,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历史研究方向,以及历史实践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渗入到历史学领域后,历史学更为深刻地反思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尤其是在史学认识论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史学的根基——历史客观性问题提出了挑战,使现代史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直到90年代末,国内史学界才稍稍有人关注后现代主义,并陆续有所介绍,此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不断扩大,引起了史学界的热烈讨论.本文试图通过概括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的颠覆性阐述,以及国内学者对其进行的热烈讨论,来展示后现代思潮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悦 《宗教学研究》2013,(1):272-27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领域发生了一些非常大的变化.一是历史哲学的理论方面,在经历了20世纪初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到分析的历史哲学转型之后,20世纪60、70年代,历史哲学领域再次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也就是叙事的转向.这一转向使得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成为当代历史哲学的主流形态①.二在史学实践方面,第三代年鉴学派的崛起,使得史学的边界更为扩展,方法更为多样②.以《蒙塔尤》为代表,一种以叙事的方式对14世纪初法国一个小山村的社会、经济、宗教生活进行栩栩如生的展示的方法在史学领域开始流行.心态史、微观史等新文化史大行其道,对历史解释的讨论也出现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9.
净土宗和净土信仰,从词面上看,两者关系之密切已自不待言。因净土宗之所以为净土宗,实以信仰净土而为然。换言之,净土信仰是净土宗赖以立宗的基础,也是净土宗进行宗教实践的理论根据。然而也正因如此,常使人产生这样的感觉,以为净土信仰是净土宗之独创.或者但凡净土信仰便是净土宗之信仰。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是由于不了解净土宗历史和净土信仰源流的结果。按大乘佛教教义,十方三世之佛多如恒河沙数,而一佛一净土,所以净土也多如恒河沙数。以此言之,净土信仰自然也多如恒河沙数,这是一个不争的理论问题。而在中国佛教历史…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传统绘画史学发展到20世纪后,因"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逐步受到西方艺术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中国美术史学开始形成现代形态,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逐渐具有"国际眼光"。滕固将"艺术风格学"引入中国。方闻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特殊性,在风格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视觉形式结构分析"法。而与"艺术风格学"对立的"图像学"方法被巫鸿应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从以上诸人的研究可以一窥20世纪至今,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民族民间美术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民族民间美术研究得以复兴;20世纪90年代,研究向系统性、学术化方向发展;21世纪以来,民族民间美术理论研究得以深化、拓展。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既有理论上的探索,又有具体的实践措施,并逐渐与当代设计艺术并轨,以一种互补性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吕西安·戈德曼(Lucien Goldmann)是20世纪西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其文学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其相对独特的个人际遇、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自身深厚的文学社会学理论渊源等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向我们展示了文学与社会的辩证性实践关系,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以史学为主流,虽以传统史学的文献考据为主,但已受到实学的经世致用与西学的实证精神浸染。自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将这种实证精神发扬光大,不仅继承了传统史学的文献考证,更关注对社会现象的实地考证,从史学中发展出实证之学。这种实证主义转向既表现为重兴-繁荣时期的实地调查,也表现为发展-转型时期以来无论在研究方法、研究宗旨,还是学科依托上都有所突破的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14.
梦东禅师(1741-1811),又称彻悟禅师,净土宗第十二祖。早年参禅有悟,受粹如纯禅师印可,成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天隐圆修)七世的嗣法门人。曾率众参禅,大振宗风。后辍参,专修净土,主张莲宗,并创建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对清朝中叶净土宗的弘扬做出重大贡献,其净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梦东禅师的著述主要有两种:《梦东禅师遗集》与《念佛伽陀》。目前,关于《梦东禅师遗集》源流的研究尚不充分,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从形成、流通、版本和署名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述,这对于深入研究梦东禅师的佛学思想具有基础性意义,对于研究清朝中叶以来净土宗发展史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净土信仰是随着汉译经典的传入而流传到日本的,在日本的古代和中世广为流行,十二世纪后期由法然上人创立了净土宗,从而使日本佛教走向平民,并完成了日本本土化的过程。净土思想的兴起以及法然净土宗的诞生,究其缘由无疑是来自于末法思想在当时时代的流行。法然提出了专修念佛的思想,并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视为净土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他所撰写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是该宗派的思想理论的集大成之著作。  相似文献   

16.
张海滨 《法音》2004,(5):18-20
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派,以其殊胜的理论和简易的修行方法,一直吸引着大多数信徒,特别是普通百姓的皈依。这种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如此,因此探讨净土宗和人间佛教的关系,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些人认为,净土宗只是关怀“死”的宗教,对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佛教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20世纪初开始,学界便开始广泛关注"佛教文学"。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佛教文学"的研究历程,考察学界关于"佛教文学"的研究现状,始终回避不了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佛教文学"?它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18.
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彭玲 《学海》2005,(2):196-197
商务印书馆 2 0 0 3年 1 1月出版 ,3+2 39页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历程、探讨史学发展规律的历史分支学科。 2 0世纪 2 0年代 ,梁启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史学史”的概念 ,1 92 7年在清华大学讲授《补中国历史研究法》时又提出了“史学史的作法” :“中国史学史 ,至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 :一 ,史官 ;二 ,史家 ;三 ,史学的成立和发展 ;四 ,最近史学的趋势。”白寿彝先生称梁启超为史学史设计了一幅“蓝图” ,而自此以后 ,中国史学史的作法也一直按照这个“蓝图”发展 ,直到近些年其研究路径才有了若干的突破和创新。胡宝国著《汉唐间…  相似文献   

20.
李建伟 《管子学刊》2009,(3):115-118
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和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