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较于佛道二教,民间法师的法名构成似乎简单许多.一般来讲,法师的法名仅分为“法号”(称为“法某”)和“郎号”(称为“某某郎”).它是通过法师教派的传承仪式——“传度奏职”仪式而取得.有趣的是,受该仪式的影响,畲族、瑶族及客家等族群的祖先也有取法名的宗教习俗.本文以民间法师及畲瑶和客家先祖取“法号”和“郎号”的现象为切入点,意在探讨南方法师的传承机制、内容和特征,及其它在南方族群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桂东北恭城县过山瑶社会,度戒仪式与禳解家族成员疾痛、承接祖宗“兵马”的观念紧密相关,同时源自传度梅山教正一法门和酬还“三清四府七星愿”;其深受道教授箓影响,并体现了瑶族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和“许愿求保,还愿度戒”的神圣契约精神,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瑶族仪式传统。度戒仪式中法脉和血脉观念的联结,加强了瑶族的社会结合与共同体构建,为人们应对生活世界中的风险和无常提供了一种精神抚慰与文化解释。度戒仪式作为瑶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道教信仰与本土文化和社会结构深度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2013,(5):2-2
据日本《产经新闻》8月5日报道,日本佛教真宗大谷派的本山东本愿寺(京都市下京区)5日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剃度仪式”。参加此次“剃度仪式”的共有上百名中小学生,女孩扎起发髻,而男孩则剃成光头,以示“出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兴化人坛班的个案研究,探讨华南乩童仪式传统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兴化历史上的坛班,是经由"肃坛持戒"形成的乩童组织,分属于不同的庙宇或教派。兴化坛班传入新加坡之后,最初主要是教派组织,后来在同乡庙宇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兴化方言群的主要仪式团体。为了因应当地的特殊历史环境,兴化坛班的仪式传统不断创新,其组织形式也日益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新加坡兴化坛班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东南亚华人乩童仪式传统的能动性与生命力,同时也反映了仪式组织对海外华人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道德真经》是道教的祖经与圣典,是道教教理的总纲,也是道教所有修行法门的指导依据。道祖当年洋洋洒洒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真经》,直到两干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道德真经》,我们总是在追逐中奔跑,却始终无法参透玄旨,历代王朝上至帝王,下至士庶,为《道德真经》作注者数不胜数,这应当是《道德真经》特殊地位的有力体现。《道德真经》的每一个字都贵若干金,所以要想参晤它,就不得不战战兢兢,细细琢磨。我是个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间道教是早期巫教与五斗米道融合并呈现地域特色的一种区域道教,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度"是道教的一种入教仪式,"奏职"异同于"授箓",均为道士获得宗教神职的一种"教阶制"。云南族群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道教,并形成了"传度·奏职"这一宗教的核心仪式。云南民间道教的"传度·奏职"仪式,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族群对一种宗教的自觉接收并转化运用的过程,说明了道教的民族性、包容性,彰显了民间道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7.
博爱县北石涧村李氏家族对丧葬仪式,自古至今备加重视。在北石涧村的丧葬仪式中,佛、道并没有截然分开,而是呈现出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趋势,表现出佛、道兼具、合二为一的特点。丧葬仪式中的音声与整个仪式过程紧密相联,实现着生者、亡魂、神灵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沟通着生者之间的交流和亲友、邻里之间的和睦之情。通过对北石涧村丧葬仪式的实地考察,对信仰、仪式和音声进行重新阐述,以揭示其丧葬仪式符号所体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7月22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应邀赴港,出席香港飞雁洞佛道社主办的"两岸四地道教界水陆大醮法会"启坛仪式。仪式于上午10点在香港大屿山梅窝举行,首先由张继禹副会长、香港道教联合会汤伟奇主席、香港飞雁洞佛道社刘松飞住持上香礼拜,接着由中国道教协会袁志鸿副秘书长、武汉长春观吴诚真方丈为金龙点睛,最后张继禹副会长、汤伟奇主席和刘松飞住持分别致辞。张继禹副会长在致辞中说,两岸四地道教界联合举办法会,有益于道教文化的传播,有利于道教精神的传承,体现了道教贵德尊道、斋醮度人、天人合一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正>《道教仪式丛书》是劳格文(John Lagerwey)、吕鹏志合作主编的一套丛书,主要出版有关各地现存道教仪式的科本汇编、调查报告或研究著作。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这套丛书将从2014年起陆续问世。经过正式签约,丛书由新文丰出版公司和啬色园联合出版,且出版所需经费由啬色园独家赞助。丛书计划得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第五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及其执行机构之一香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许多民间宗教及其仪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复兴。本文运用布迪厄、常人方法学等有关实践理论,通过完全参与观察方法,深入描述了福建莆田民间宗教"谢恩拜忏"这一仪式的具体过程,并着重分析了这一仪式在场域创制、权宜实践和历史隐喻三个方面的深度意蕴:以宗教仪式特有的符号和象征创制为基础,以多方参与主体对仪式禁忌和规则的权宜再生产为主线,以剧场游戏和历史隐喻为形式,逐步推进仪式实践的时空流动和参与者的情感变位,从而协同绘制了一幅涵括村落共同体与家族的集体意识、传统社会延续的性别格局和帝国政治的历史隐喻等因素混融在一起的行动图景。  相似文献   

11.
万法宗坛昭示着中国道教发展的历史,它背后蕴藏的古老的东方智慧,值得人们去不断挖掘、整合、传承,以使其能够在新的时代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一众所周知,张陵在龙虎山修道,后闻故地巴蜀人民为疹气害,遂以近60的高龄带弟子入蜀医病医心,创立五斗米道。传至张鲁已成二十四治,分设治首(又称祭酒),使民诚信不欺,乐善好生,带  相似文献   

12.
变,创新、反叛、突破、另辟蹊径也。守,效仿、学习、继承、传移模写也。从南朝谢赫所创的六法之一——传移模写,到近代吴昌硕所提出的古人为宾我为主,千年间,中国画论中对变与守的探讨与争论从不曾停止。由于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环境、政治气氛与文化思潮,变守之间往往是此消彼长、此扬彼抑的。结合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历史背景,历数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变守之论,初探中国绘画中继承与创新的永久课题。  相似文献   

13.
清朝人蒲松龄世逢乱离,饱经忧患,愤而作书。然而,他没有立即埋头书案,而是携带着茶水和烟叶,在四通八达的路口上开了一个奇特的“茶馆”。太阳如火,道路崎岖,走累了的人们见到这个茶馆无不喜出望外,谁不愿意喝杯茶、歇歇脚呢?可是更奇怪的是,在这里喝茶、抽烟都不要钱,但必须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什么山川变化、风俗人情、奇人异事,都可以讲述。蒲松龄就把这些内容一一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4.
"耐姆"是滇中彝族纳苏人超度祖灵的大型祭仪,其丰富严密的仪式程序反映出纳苏人祖先崇拜的心性,自古以来在滇中彝族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田野调查录音录像为文本,通过追溯"耐姆"的历史源流,描述仪式的法事程序和宗教内容,并运用相关人类学理论解读其宗教内涵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弥撒(Mass),又称“圣餐”(Eucharist),拉丁语missa的音译,为基督宗教纪念耶稣基督牺牲的宗教仪式。其形式虽从简朴到精致繁复不尽相同,但弥撒的核心内容却都是领受面包和葡萄酒(在新教教堂,则为未发酵的葡萄酒)。一般而言,历史上东西派教会的弥撒皆有其鲜明的特点。西派教会(包括后来的天主教)用拉丁语,圣餐用无酵饼,神父领圣体和圣血,信徒只领圣体;东派教会(包括后来的东正教会)则因地而异,圣餐用语为希腊语、古斯拉夫语或其他民族语言,圣餐用有酵饼,信徒则可同领圣血。“梵二”会议之后,天主教内部推行礼仪改革…  相似文献   

16.
道经中常见抟颊一词,意义难解。虽有学者做过解释,但结论不能令人信服。抟颊即用手按摩脸颊。道教存思法中,常有叩齿多少过,以手摩面目多少过的说法,以手摩面目即抟颊。抟颊是早期道教的一种礼拜仪式,体现了道教长生久视的思想。抟颊常误作搏颊,以讹传讹,被误认为是涂炭斋中的一种自虐行为。  相似文献   

17.
2010年8月28日至29日,"2010’中国梵净山弥勒道场金玉弥勒开光仪式暨佛教文化研讨会"在贵州省铜仁地区梵净山隆重举行。会议由贵州省佛教协会、中国宗教杂志社、贵州省宗教学会主办,铜仁地区佛教协会、铜仁地区民宗委等承办。国家宗教局蒋坚永副局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大和尚、贵州佛教协会副会长心照大和尚,以及贵州省政协、贵州省宗教局、铜仁地委等单位的领导亲临会场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北京、  相似文献   

18.
杜文秀起义在大理建的政权政治清明、人民安居、工农业兴旺、58个县连成一片,掌握了滇云半壁河山。由于他革命的目的在“求中国之自主,民族之繁荣”①能团结19个民族的义军,坚持长达18年的岁月,名扬中外。自古到今史家笔下的历史人物,历来有褒有贬,不奇怪。然...  相似文献   

19.
陆群 《宗教学研究》2013,(1):210-216
苗族“保东斋”仪式是苗族传统驱赶仪式受到汉文化男权意识形态影响后而形成的一个变体.它是驱逐与净化的仪式,仪式中的诸多符号被赋予特别的象征意义,“魔力”附着其上,目的在于驱逐那些邪魅的灾害性力量,以获得村寨的洁净、安全与欢乐.苗族“保东斋”仪式的发生根基于苗族古老的灵魂观念和巫术思维,在历史过程中受到汉文化影响,使其仪式过程呈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阈限期的仪式特征.  相似文献   

20.
《晚坛功课》“步虚”词解梁俊雄《玄门日诵晚课》卷首有一首“步虚”词: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契。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悉归太上经,静念稽首礼。诵之日久,笔者认为这首“步虚”词五言八句短短四十字,实足为对道教整体之概括,它说明了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