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道教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仙界生活景象,展示了神仙世界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粗犷朴实、线条优美生动的绘画和它所处的墓室建筑特征,从画像内表现出的修炼成仙、长生术、辟邪和神仙思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两汉时期与我国古老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道家文化的广奥和真实存在,从而透出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和对仙界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道教,是属于神仙信仰的宗教。何谓神仙?在福州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神仙都是人做的,好人死后成神仙,坏人死后下地狱”,这是道教对神仙与善恶、观念的诠释。这种诠释是十分朴素、十分自  相似文献   

3.
正颜真卿深受道教文化熏陶濡染,并以其独特的贡献在道教文化领域影响深远,死后被崇奉为神仙,成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一位特殊成员。颜真卿深受道教文化熏陶濡染,并以其独特的贡献在道教文化领域影响深远,死后被崇奉为神仙,成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一位特殊成员。  相似文献   

4.
白春霞 《管子学刊》2012,(3):102-105
战国秦汉时期的龙信仰正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首先龙在战国时期的神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或是神仙的坐骑或为凡人成仙升天的媒介,对神仙思想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秦汉时期,龙因为具有神圣、威武、神秘等特征而为皇权所利用,成为皇帝的象征,由此与皇帝渐渐关系密切起来。同时,与此并行不悖的龙王信仰也开始逐步形成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教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在东汉中期形成之前,其早期道教思想诸如神仙信仰、鬼神崇拜、自然崇拜、方术巫术等都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些思想在堪称为汉文化“百科全书”的汉代画像石砖中,以其具体生动的长生不死、羽化升天、避鬼驱邪等画面形式,有着充分、形象的反映,成为诸多学者探讨早期道教思想形成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故此,本文亦想试以早期道教思想在汉画中的反映为题略作浅挥,由于我们在道教方面的知识有限,用词不妥或存误之处,敬请道家斧正:一、神仙信仰以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6.
神仙思想和仙界幻想对历代文人普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仙人、仙界作为创作题材,最远可以追溯到屈原的《离骚》和据考为战国末期人所作的《远游》,后来的汉乐府民歌中如《王子乔》、《长歌行》、《善哉行》、《董逃行》  相似文献   

7.
尸解是秦汉时期比较独特的一种神仙方术,与养生类方技不同,它有灵魂飞升与肉体不死两种方式。这一特点导致汉人对尸解思想缘起的认识发生混乱。事实上,尸解是在战国时期死后复生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方仙道的"形解销化"方术也有一定关联。战国的死后复生思想糅合了灵魂飞升与肉体不死两种观念,这一特征成为尸解在汉代及其后出现多种发生形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升仙仪式图是基于两汉时期浓厚的宗教社会文化性质及其影响下的宗教礼仪,尤其是早期道教升仙思想、神仙谱系及升仙仪式象征体系的完善。同时,在礼仪、功德性的人文秩序下所寄托对孝眷的哀思和逝者升仙的愿景都最终在墓葬礼仪美术中得以确认。时人在成仙迁转的救度仪式“场域”中,精心布列了一系列可以沟通仙界的祥瑞神灵和有助升仙的“中介设施”,在六博与升仙仪式所衍生的主题范式中,成仙“设施”与升仙视觉体系(主神)共同建构了生命轨迹秩序的图像语境,使得分离的两个群体(仙界神灵与逝者或墓主)之间得以交流。  相似文献   

9.
陈静 《中国道教》2003,(3):41-42
道教的仙界是美丽而洁净的世界,道教的神仙是自由而长生的生灵。道教的仙界和神仙表达了人类的永恒理想:永远地享有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理想是永恒的,但是它在观念中被澄明,却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考察“仙”字的起源,就是为了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仙”字是在什么语境之下出现于中国的文字系统乃至观念系统的,又是怎样演变成为仙人或者神仙的称呼的。“仙”字在先秦典籍里就已经出现了,但却是一个很少用的字眼。最早出现仙字的地方是《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曰: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  相似文献   

10.
长沙金盆岭出土的永宁二年对坐书写俑长期以来被定名为"校书俑",象征墓主生前属吏。本文从宗教学、图像学视角对对书俑的身份和功能进行再考证,认为该墓葬中34件俑实为模拟死者升仙程序中冥界与仙界官典构成的仪仗队,而对书俑的真实身份是冥界掌管生死簿的司命、司录二神君:司命抱持玉历,为墓主定天命和宿命;司录执笔书写,为墓主定死后去向。对书俑眉间俱生白毫,应是该地区在佛教传入之初,民间不明佛教真义,而借"外来神仙"行本土升仙仪轨之故。  相似文献   

11.
已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等文化遗存在墓葬中,并非如现在所看到的石质或砖质原色,都曾经被敷以各种颜色,这在考古发掘中已得到证实。经研究考证,画像石、画像砖上敷施的色彩并非古代工匠随意之为,而是包含了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地下神仙张坚固、李定度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介绍了买地券及其研究历史和现状,然后,在对比大量买地券(包括镇墓文、衣物疏)后发现,与张坚固、李定度一同出现的神仙分为两类:道教和民间信奉的神仙;只在买地券中出现的冢墓“专职神仙”。张、李二位神仙属于后者,却有着其他冢墓“专职神仙”所不具有的专名,他们因而远播边鄙并渗透到其他宗教之中。张、李二位神仙最初在买地券中充当保人或知见,后来在传承中这一角色发生讹变。文章最后部分对冢墓“专职神仙”特征的归纳,有助于我们认识早期道教构建神仙体系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3.
神仙的特点之一即是长生不死,人类追求生命自由的第一步即是超脱死亡,突破时间的限制,预谋死亡即预谋自由。汉魏外丹说在长生不死的基础上,增加了飞升成仙的追求,世界自此二分,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到达仙界。但仙界依然有秩序、有级别,此处则又落入不自由的境界。至唐宋内丹学的兴起,以"性命双修"为宗旨,以"与道合真"为最终目标,达到"无待"的绝对自由。从普通方术到外丹再到内丹,是对生命自由追求的上升过程。从此种意义上来说,内丹术是外丹术的延伸与升华。  相似文献   

14.
上帝的困惑     
上帝造就了少数天之骄子,像屈原、林肯等,上帝认为这是自己造就的最满意的人了。可结果呢,他们生前与死后,都曾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指责、谩骂和攻击。上帝很不理解,于是便到人间去私访。  相似文献   

15.
刘克 《中国道教》2009,(6):18-25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碑刻、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所刻文字等合称汉俩,是汉代民众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大批道教汉画发掘出土,为我们全面认识原始道教在民间的影响状况和消除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值此百花似锦,争奇斗艳的大好时节,我们欢度耶稣升天瞻礼,庆祝和缅怀吾主耶稣凯旋光荣升天的奥迹,感到意义特别重大。耶稣升天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与幸福;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天地新境界。在这个充满喜悦和恩宠的日子里,让我们虔敬地默想以下有关耶稣光荣升天的道理,好从中吸取应有的教益。一、耶稣升天的光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炼丹术中的丹砂与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砂与黄金在我国古代炼丹术中被认为具有使人长生不死、升天成仙的奇效。为何丹砂会受到如此的重视呢?本文认为这是与炼丹术的理论基础——阴阳思想有关。在我国古代,阳气被认为有益于人的健康,阳所代表的天、上升的力量也使炼丹家们相信阳有助于他们升天成仙的目的,而红色的丹砂又刚好是属阳的,恰好可以完美地满足方士们追求长生和成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另一种地狱     
一本关于禅学的书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死后,在去阎罗殿的路上,遇见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求他留下来。  相似文献   

19.
正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也是这一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在被当作本主崇拜的神灵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道教神仙。另外,在迎本主等仪式活动中也融入了一些道教元素。道教已经扎根于白族的信仰生活。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远的文化传承,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滇僰"。白族信仰本主,本主的白语发音为"武增",意为"本境之主"或"我的主人",属于地方性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天主教》2001,(5):42-43
伴随着“青春、友谊、和平”的主题,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9月1日闭幕了,来自160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运动员,即将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个他们曾经起居、饮食、娱乐的“村庄”。的确,在这个村里,他们是标准的主人。尽管时间不长,但在这“村庄”的历史上,他们却是第一批入住的主人。是他们给这宁静村庄带来了生机勃勃.增添了这无限的色彩和欢声笑语。 我们有幸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服务的人员,在这村里与他们一起过上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也许,我们的这种服务将会是他们心中难忘的记忆。 一、中国特色的圣堂欢迎你 自8月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