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韩民青承担的山东省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当代哲学人类学》,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把哲学研究与人类学研究相结合,坚持自然观、人类观、文化观的统一,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当代哲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2.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增改而成的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2005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共75.7万字,包括《绪论》和《余论》在内共有8章。这部学术专著是以福建为地  相似文献   

3.
师公是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组织者,他们游走于庙宇、家宅与田野,开展祭祀活动,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形塑产生重要影响。民间傩坛包含多宗教文化元素,祭祀对象以宗法性传统宗教和道教为主,仪式建构依托道教斋醮科仪与宗法性传统宗教祭祀礼仪,在中原傩文化的基础上又嵌入藏族传统宗教及其傩文化元素,傩坛中的黑神则是藏传佛教阎摩护法与六臂大黑天护法。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师公与傩仪,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国宗教文化多元通和特质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4.
在位于福建西部的龙岩,宋代以来即已流行道教闾山派。该教派道坛于民间春秋社祭及寺庙打醮仪式中,不但科演本教派的科仪,同时还于科仪中穿插演出一种似仪似戏、仪戏混合的戏乐性表演形态,民间称之为“师公戏”。 师公戏产生的历史十分悠久,元明间已很盛行,清乾隆三年(1739)版《龙岩州志》即载该地区民俗“信鬼神,好戏剧”,其中应包含这种师公戏。该戏名称,因民间称闾山派道师为师公,故含师公演的戏之意思。所谓师公戏,从教法形态上分析,它依然是一种法事科仪,以第一人称妆扮演出,其功能依然是道教祈福禳灾、驱邪逐煞。…  相似文献   

5.
文化人类学具有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优势,其理论与方法逐渐在中医研究中得到关注,文化人类学在中医经典著作的《黄帝内经》的研究中理应发挥作用。理顺了法、英、美等西方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内经》研究中,分析了《内经》冠以“黄帝”书名的缘由、“祝由”治病、对重视“脏腑”功能的理解以及对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的解读等相关内容,不仅拓宽了《内经》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社会文化传播、《内经》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以及教学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王铭铭中国民间的宗教文化包括信仰(神、祖先和鬼)、仪式(家祭、庙祭、墓祭、公共节庆、人生礼仪、占验术)和象征(神系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文字象征、自然物象征)三大体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 996年出版庞元正的《决定论的历史命运———现代科学与辩证决定论的建构》 (以下简称“《命运》”)一书。据作者“后记”说 ,该书是在“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指导下 ,并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系统科学家、哲学家”共同研读下完成的。其中最具“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张越 《管子学刊》2011,(1):129-F0003
最近,济南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华松先生的《齐地历史与济南文化》一书,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华松先生长期从事齐地历史文化与济南历史文化方面研究部分重要学术成果的结集。  相似文献   

9.
正郑筱筠著作《跨界与融合——佛教与民族文化的云南叙事》(以下简称《跨界与融合》),从大文化的概念出发,对云南民族文学及其宗教因素做出内生性关系特点研究,在宏观写作上不受具体的历史时间顺序限制,以不同民族文学间的个案解读构成专题性的综合研究,从而对佛教与民族文化以不同方式参与建构云南民族文化体系做出有效探究。具体而言,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孔子与《周易》经典化的现代议题为中心,首先针对学界一直以来的争论予以分梳,结合易学界有关研究成果,运用经典化理论,探讨孔子对《周易》的经典阐释与建构,揭示其对于该书经典地位确立之独特作用与历史性贡献。孔子与《周易》经典化问题,凸显了当代学术论域中经典化研究与传统经典观之胶合,有助于从思想史、中国文化角度回应日益深化之国内外经典化理论研究,同时对当下经学之重建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撒尔嗬仪式是清江中游一带土家族民间信仰仪式,体现出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作者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认为:撒尔嗬仪式的空间范围、组织形式、传统功能以及传承方式处于变迁过程之中。艺术化的倾向导致撒尔嗬仪式离本来的面目以及原有的功能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2.
<正>金泽研究员的《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纲要》)是学界继吕大吉先生的《西方宗教学说史》的又一力作。作者以30年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将洋洋大观的宗教人类学理论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引领读者进入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的世界。该书因此获中国社科院第八届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继200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2013年再版。但该书在若干细节上有可商榷之处;与一些西方学  相似文献   

13.
正《益世主日报》系天主教定期刊物,民国元年2月在天津出版,原名《广益录》,后改名《广益报》,与1915年衍生的天津《益世报》同属于天主教会出版。作为天主教专刊,经历了20世纪前期的中国社会变革及诸多历史事件,记录了天主教福传事业在华的艰难历程,在教徒中影响不菲,被认为是"华北一总公教报的首先问世的老前辈,为华公教报纸之嚆失"。  相似文献   

14.
陆启宏 《学海》2014,(3):200-205
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戴维斯一直致力于历史人类学的实践,她从《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到《马丁·盖尔归来》,再到《16世纪法国的礼物》,将人类学的方法运用到法国近代早期史的研究中。同时,她也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人类学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性。本文就戴维斯的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作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15.
正李存山著《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一书于2020年1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所收文章有《"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孔子与中国哲学"思想范式"》《老子哲学与中华精神》《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国学与中国哲学》等;下篇主题为"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  相似文献   

16.
丧礼是宗教行为的典型,是宗教文化展演的重要舞台。钻蓬为傈僳族传统丧葬过程中三大重要仪式之一,亦是傈僳族原始宗教文化元素彰显的主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意和较强的社会功能及作用。文化蕴意表现在钻蓬起源的传说、举行的时间选择、禁忌等方面;功能与作用表现在警示教育的功能,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消灾祈福的功能,起到慰藉的作用,两个方面。通过深入探讨和挖掘傈僳族丧葬仪式钻蓬的文化意涵,以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傈僳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我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大学文学院任教三十余年。三十余年来我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书籍十几种。无论书还是论文,都显得庞杂。就著作而言,我出版过《道教文化》《小说史话》《元曲》,主编过《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丛书》《桐城派文学理论研究系列》等有关传统文化的书;我也出版过《新时期比较文学的垦拓与建构》《穿越比较文学的世纪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这些现代历史学家试图与过去的文化进行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也开始了与下几代人的对话。事实上文化历史学家有着双重的沉重的责任。一方面他的使命是让过去“复苏”。他所处的时代要求他对已消逝的人们的文化作出评价,让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复活,尽管他知道,完整而且恰  相似文献   

19.
才吉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每月初十日举行的最重要的宗教仪式活动,在民间影响深远。基于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的预言,以及历代宁玛派高僧撰写的《莲花生大师传》和各种祈愿文等文本,“创造”了初十日法会。法会以特定的时间、空间和仪式活动,不断演绎莲花生大师的历史功绩,强化普通民众的社会记忆,建构莲花生大师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20.
张惠芳  李尧嶷 《世界宗教研究》2022,(3):66-81+129-130
纸扎是一种兼具艺术性和宗教性的民间工艺品,在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人神沟通的媒介和社会关系连接的纽带。纸扎是静态呈现的,随着仪式展开而具有流动性。在人与物的互动流转中,纸扎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建构神性秩序、关系网络及其意义世界,形塑地方社会,又进一步巩固其生存发展基础。纸扎作为物质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宗教的一个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