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对《药师佛探源——对"药师佛"汉译佛典的文献学考察》一文何以没有讨论20世纪30年代在吉尔吉特发现的梵文《药师经》写本作了说明,并对杨维中先生在《〈药师经〉翻译新考》中的有关评论作出回应,主张破除文化传播的"单行道"思维模式,注意研究"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现象。  相似文献   

2.
成建华 《法音》2014,(3):12-18
正自上世纪30年代,随着梵本《唯识三十颂》被法国人列维(Sylvain Lévi)于尼泊尔发现以来[1],对古代译经大师如真谛、玄奘等汉译唯识学典籍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的怀疑,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引领这场论诤的固然是一些欧洲学者,接着是二战之后的日本学者。而国内一些学者加入到这场辩论中,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通过对梵、藏、汉本的对勘,发现汉译与梵本存有一些差异,因此断  相似文献   

3.
印度俱舍学论师称友(Ya'somitra)的梵文注疏《阿毗达磨俱舍论明了义疏》(Sphut·ārthā Abhidharmakos'a-vyākhyā)与梵文《阿毗达磨俱舍论》、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对勘研究反映了俱舍学概念从梵文原本到注疏的演变历程。两种"冥""法界全""心不相应行"、五蕴界别次第的例证反映出梵文《阿毗达磨俱舍论明了义疏》中有可与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和玄奘法嗣的《俱舍论》注疏互相映证的内容,揭示了玄奘所传的学理与称友所传俱舍注释学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吐鲁番出土的古代回鹘文写本中,属于《兔王本生》的有三件,内容比较完整。本文首先对文献全文进行了转写与译释,进而探讨该文献的重要价值。通过回鹘文、巴利文和汉文文献对同一故事的记载可以看出,回鹘文《兔王本生》既不同于巴利文本,也不同于汉文《六度集经·兔王本生》及《生经·佛说兔王经》等多种经典的相关记载,说明另有来源。经笔者研究考证,认为该故事与玄奘《大唐西域记》的有关记载最为接近,说明《大唐西域记》有可能曾被译入回鹘文,至少是回鹘文《兔王本生》的编译者曾参考过玄奘的记载。回鹘文本中的兔王升天故事最先形成于中原地区,后传播至印度,被巴利文本《兔王本生》吸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印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维摩诘经》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典籍之一,自东汉严佛调以迄唐代玄奘,曾历七次汉译。本文对玄奘重译此经的时间、缘由、文化背景及现实效果作了细致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维摩经》的古代汉译诸本中,支谦译本与罗什、玄奘的译本在一些地方不尽相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不二法门""菩萨佛国""文殊探病"和"菩萨行"等内容的翻译上。若以今存梵本《维摩经》为参考的话,则三位古人的相关译文,惟支谦译文与今存梵本《维摩经》保持了更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意味着除了"理滞于文"的特色之外,支谦译经同时还兼具着"理达于文"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正>"民族脊梁"的代表——玄奘,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佛教史上的高僧和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和自己的著作《大唐西域记》以及翻译的佛经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对玄奘之研究又有新的视角,相关专著和文章纷纷出版发行。前人对于玄奘研究综述已撰文讨论~((1)),本文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对2014-2018年以来有关玄奘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介绍,以中国学界为主兼及海外研究成果,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力图系  相似文献   

8.
周齐 《佛教文化》1994,(1):22-24
提起佛经的汉译,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唐僧”——玄奘了。不过大家还应该了解,远在唐朝以前的东晋及十六国时期还有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译经大师,在佛经汉译、佛教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上做出过划时代的杰出贡献,那就是鸠摩罗什法师。  相似文献   

9.
因三相辩证     
关于印度因明史上"因三相"概念的最早提出时间,学界意见不一。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门论》中关于九句因的详细分析以及正、似因的判定,表明陈那所开创的新因明革新了因三相学说,对后者的合理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玄奘回国后于公元647年在弘福寺翻译《入论》一卷,公元649年在慈恩寺翻译《门论》一卷,这是以因三相为核心的新因明传入中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玄奘在《入论》中对"因三相"内容的翻译在汉传因明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僧、俗两界纷纷围绕之而开展研究。继玄奘《入论》本对"因三相"的翻译之后,近代以来又有学者依据梵文或藏文的有关资料对梵文本《入论》中的"因三相"重新翻译或校勘玄奘译文。比较玄奘译本和近代以来的再译本,可以发现玄奘译本中新增了"遍"、"定"两个汉字。玄奘关于因三相的译文典雅、精致,表达三相的语句成为汉传因明的经典格言,极大地促进了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关于因三相的义理,后代学人尤其是近代以来深受西方逻辑浸染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以第一相和第二相最为明显。关于第一相,本文提出这是关于因法和宗之前陈的关系所做出的规定。关于第二相,本文认为该相和同喻体相互表里,它规定具有因法所表示属性的事物一定也都具有宗之后陈即同品所表示的性质。这一主张得到以下理由的支持:唐疏、九句因和因三相的关系、《入论》中的有关文句,以及藏传因明研究者的观点。关于第二相和第三相,二者在逻辑上的等值关系并不能取代在自悟和悟他的过程中它们分别具有的作用。对因三相中后二相的逻辑解读,不能也不应该消解二者在立破语境中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僧人,近20年来,对玄奘的考古学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视野,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玄奘取经路线及沿路遗址和文物;2.与玄奘相关的寺院;3.与玄奘有关的图像;4.玄奘遗骨及舍利的流转;5.与玄奘有关的出土及石刻文献。那些更加能够说明玄奘日常生活的文物还没有完全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于《大唐西域记》的史料分析也需要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神通游戏》(Skt.Lalitavistara)的梵本和汉译本为依据,在准确把握佛陀相好庄严原意的基础上将之与中国上古神兽的记载进行比较文化的解读。全文论述由以下五节串连而成。第一节,交代论文的构想、轮廓与研究方法。第二节,概述《神通游戏》梵本和汉译本情况。第三节,根据《神通游戏》现已刊行的三个梵语校勘本和现存的两个古代汉译本及一个古代汉译编译本对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当中与动物相关的内容进行逐句的梵汉对勘,并提供白话翻译。第四节,考察文献记载中的佛陀形象与中国先圣和上古神兽书写之间的异同,并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第五节,结论,总结全文要点。  相似文献   

12.
正《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发表笔者的《药师佛探源——对"药师佛"的汉译佛典文献学考察》(以下简称"探源")。笔者在该文中利用"中华电子佛典",区别不同时代,全面检索、考察了历代汉译佛典对"药师"、"药师佛"两个名词的用例。指出,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慧简"依经抄撰"的《灌顶药师经》出现以前,汉译佛典中的"药师",大抵指医生。现有资料难以证明在《灌顶药师经》出现之前,汉译佛典中已  相似文献   

13.
《制恶见论》是玄奘在印度游学期间所撰写的影响最大的一部论书,为玄奘赢得了声震五印的极高荣誉,可惜未能流传下来。本文通过对《成唯识论述记》等相关记载的梳理,认为《制恶见论》的主要内容至少有三项:一是论证大乘经真是佛说;二是证成阿赖耶识;三是改进"带相说",证成唯识。"唯识比量"应是《制恶见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金刚经》现存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真谛、笈多、玄奘和真谛等六种汉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是《金刚经》的第一个重译本。因为有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位译经巨匠的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被看作是与鸠摩罗什差异不大而无新意的译作。但通过梵汉对勘与同经异译的比较可知,鸠摩罗什译本表现出明显的归化翻译特征,菩提流支的译本则表现出相对较为明显的异化翻译特征,在翻译上尊重佛经原典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保存了印度文化的特征,务求译出与佛教教义及礼俗相关的内容。菩提流支译本已经对鸠摩罗什的归化翻译方法进行了修改,这种修改得到了玄奘的认可与承继。  相似文献   

15.
在玄奘与般若学的问题上,奘于早年已有研习般若类经典之经历。至其归国译经,还可看到般若学对玄奘的影响和玄奘对般若思想的理解及其理论建构的意愿。同时,从《维摩诘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可更深入地看到玄奘与般若学的关系。从玄奘弟子的著述中,也可逆推得玄奘讲授般若经典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汉语文献包括日本法相宗的相关文献的解读,解析了玄奘所作的两个典范性的因明量式"胜军比量"与"唯识比量"的具体作法,认为灵活使用"自许"的简别是玄奘对因明学的创造性发展。按照因明作法的通则,"自许"是对整个因支的简别,使整个因支能满足因的第一相以避免"他随一不成过",由此该比量也就成了自比量。而玄奘则创造性地以"自许"来简别因支中的某一部分以避免其他过失,比如,在"胜军比量"中是为了避免"自异分同全"的不定过,在"唯识比量"中是为了避免"有法差别相违过"。由于整个因支之能满足因的第一相依然为立敌双方所共许,所以该比量仍为共比量。这种对简别的灵活使用,是汉传因明学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东亚唯识学传统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付义 《宗教学研究》2005,(1):144-146
本文在<坛经>"敦博本"与"敦斯本"对校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敦博本"和"敦斯本"是同源的不同"听诵记写本"各自转抄的写本,并对<坛经>主要版本及其流交情况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现象学和玄奘唯识学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一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学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发生学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学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相似文献   

19.
在《罗尔斯与帕斯卡之赌》中,威廉斯主要关注的是罗尔斯对其正义原则的证明,他主要论及三方面内容:第一,罗尔斯在论证其正义原则时诉诸的基本想法,也即一组原则是正义的,仅当自利的人们在某种无知条件下能够对其达成一致同意;第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某些方面偏离了这一基本想法,这里的偏离主要指偏离自利选择的轨道;第三,他比较了帕斯卡之赌中包含的证明与罗尔斯对其正义原则的证明,认为两者虽然在论证结构上高度相似,但后者更缺乏说服力。就第一方面的内容而言,威廉斯只是阐述了罗尔斯的基本想法,并未对此作过多讨论。就第二方面的内容来说,威廉斯所说的"偏离"要么缺乏足够的根据,要么仅止于断言;只有第三个偏离可以在罗尔斯的文本中得到印证。就第三方面的内容来看,威廉斯的批评并不令人信服,罗尔斯仍然有辩护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道德心理学研究是当代伦理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前沿,它不仅是道德哲学长期以来关于人性、灵魂、心灵等传统议题的必然延伸,而且是当代伦理学者针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心理缺失而做出的恰当反应。只有通过探究伦理学在心理问题上的预设、依据和内容,我们才能对伦理学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有更深入的认同,才能对行为者的道德行动给出更合理的解释。在此过程中,"理由"、"原因"、"动机"或"意图"已然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中的关键词。对这些基础性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将直接影响到道德心理学的分析框架与基本格局的形成。也正因如此,这些概念在学界讨论的过程中才会表现出明显的歧义性甚至相当程度的重叠性,常常引人费解甚至误解。本文即试图通过剖析当代伦理学的典型观点,对上述概念予以梳理和澄清,并尝试性地为道德心理学研究搭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