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达尔尕"是青藏高原东缘大小金川流域嘉绒地区集歌舞、仪式、信仰等于一体的文化事象。本文基于对嘉绒地区"达尔尕"长期的田野调查,并结合藏汉史料对达尔尕进行文化分析,认为象雄文明是达尔尕产生的文化根基,达尔尕是苯教"圆崇拜"观念衍生出的审美仪式活动。达尔尕在嘉绒社会长期传承,其形式、内容、展演程式至今还保留着苯教文化的基因,是苯教观念浸润之下嘉绒藏族审美生活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施义 《宗教学研究》2017,(2):176-183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格县,是川西苯教传播发展的重要地区.本文从法会、供奉神系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德格地区现存苯教寺院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阐明德格苯教的基本情况和总体特征,从而揭示苯教长期影响德格社会的历史原因.本文对丁青寺被毁和重建的原因也进行了解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水定镇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地处霍城县南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绥定城,1984年与水定镇合并建新水定镇。陕西大寺坐落于霍城县水定镇中心位置,根据陕西大寺寺内碑文记载,陕西大寺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3),迄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始建为小寺,取名为“北结寺”。光绪28年由部分寻亲的陕西人和本地陕西人联合出资扩建为大寺,  相似文献   

4.
川北苯教名寺——苟哇象仓寺历史考证及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象寺是历史上著名的苯教寺院之一,在川北藏族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考察了苟象寺的历辈主持象帕大师的传承,历史上的属寺和所属部落领地,以及寺院的法事法会、教育体制、传承和现状。  相似文献   

5.
班禅活佛爱国史话(连载之五)──一心向内 谕为表率的八世班禅丹白旺修安多扎西七世班禅于1853年圆寂后,扎寺于1856年在后藏找到了三个灵童候选人。按照《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规定,应当用金瓶掣签来认定转世灵童真身。扎寺随即派苏本堪布巴丹西热前...  相似文献   

6.
松潘地区苯教中"大鹏鸟"形象大量出现在神像背屏正上方、苯教寺庙屋檐正脊中部和庙宇内的柱头上,表明其在苯、佛融合中强化的护法神身份。该形象在上古时期的汉文化、苯教和印度教记载中相似度较高,后进入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不同的传播背景中又发生了变化,且演变轨迹及成因,随着民族的迁徙而复杂难辨。本文试从现存岷江上游松潘地区苯教寺庙的踏查资料中,考述大鹏鸟形像特征的多元化生成背景,并探寻变化的根源,认为大鹏鸟在多元信仰中具有重要的调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6,(7)
正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大兴国寺》抄录了《大兴国寺记》。大兴国寺为元代镇江之也里可温教堂,"记"即此教与寺的介绍。据学者研究,也里可温乃蒙元时代之景教。"记"的原文刻在一块石碑上,据说石碑已没入长江,马相伯先生曾亲见石碑拓片(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碑文录入《至顺镇江志》,可能不是原碑的全部,但大致内容与观点应无差别。"记"开篇即说明寺与碑文  相似文献   

8.
钟子寅 《法音》2013,(6):36-39
一、鲁土司及其相关藏传佛教寺院永登妙因寺位于甘肃省永登县西南大通河畔的连城乡。此地古称"庄浪",位于乐都县北,与明初安多地区最大寺院瞿昙寺所在的湟水流域仅一山之隔,为地处蒙古与藏区之间的战略要道。明洪武初,蒙古原属阔端(Go tan)后裔的当地望族脱欢(Tho kan)归附,至三世,因迭有战功,"业可比周公",赐姓为"鲁",为鲁失加(?-1447),汉名鲁贤,成为明廷于西北边陲、世守庄浪卫的土司。[1]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传世的佛教文献、早期禅宗敦煌文献以及地方史志、寺志和碑刻等资料、对署名为梁武帝撰的达摩碑文的种类、产生时间以及历史价值等进行了详细的考释,认为达摩碑文不是梁武帝亲撰的,而是在728年至732年之间由禅宗的某位弟子假托梁武帝撰写的。达摩碑文反映了北宗禅法的思想特色,但碑文出现后,又为南宗所利用,对后来的灯录和禅宗史产生过影响,此外,碑文明确记载了达摩的卒年以及去世、埋葬的地点等,作为禅宗门人的记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今史书多未记北京延庆地区的元代史实,幸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隆庆志》完整收录了元代《天成观碑》碑文,碑文中记述了真大道教史迹及多处古地名,这对于研究真大道教发展演变及北京元代历史地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只对碑文中与真大道教有关的部分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6,(7)
正本刊讯6月12日,"河北幽居寺与北魏佛教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举行。学者张风雷、温金玉、徐文明、张文良等与河北省灵寿县委统战部部长张志强、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憨法师等,就幽居寺的沿革、保护及重建问题进行了研讨。河北省灵寿县幽居寺是北齐时期的重要寺院,由北齐官寺定国寺僧标禅师始建,继有赵郡王高睿扩建,增筑灵塔。经过一千四百多年的变迁,寺院早已废圮,但较完整地保留了七级方砖塔一  相似文献   

12.
羌族民俗宗教中的宇宙观、神灵、宗教从业人员、生命仪式、节日、传说等方面都有苯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出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交融的两种特征,一是羌族原有宗教形态与苯教的交融,一个是苯教与羌族社会文化的融合。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的交融不仅表明苯教在羌族社区传播和扎根的实践模式,也体现羌族吸纳、整合外来文化的主体性。苯教对羌族民俗宗教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当今社会中多族群多文化地带宗教文化交融特征、文化话语以及苯教的传播与发展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昌吉回族自治州政协,于今年初,拨款万元维修昌吉本地寺,受到昌吉城乡广大回族群众的热烈赞扬。他们纷纷奔走相告,捐钱出力,并异口同声地说: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又回来了。 昌吉是新疆北部回族聚居的地区。昌吉本地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初建规模不大,后来,随着寺坊穆斯林人数的不断增加,清光绪年间又进行了扩建。这座寺院曾几经风雨兵燹,因而修建多次。礼拜殿近四百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九百平方米,寺院占地总面积约四千四百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地处陕西东南部,汉江蜀河交汇于此。自明清时期以来这里商贾云集,铺面林立,市场繁荣,车水马龙,加之这里地形酷似武汉三镇,故而被称之为小汉口。 蜀河坊目前有坊民200余户,600多人。坊上有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的清真寺──蜀河清真寺。 蜀河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后来经过多次重修扩建,规模较大的一次扩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是汉水流域久负盛名的清真寺。该寺位于蜀河上街兴文桥西侧的寺澡子陡峭的山崖上,墚因寺得名,寺凿墚而建,寺南为文风沟,沟中溪水潺潺四季不断,寺后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相似文献   

15.
正一、清真寺的基本情况阿城清真寺是黑龙江省四大清真古寺之一,是我国东北地区颇负盛名的建筑。其始建于公元1777年(清乾隆二十四年),以历史悠久、构思独特、建筑精美而闻名遐迩。最初,寺址设于当时的阿勒楚喀城的西部高地之上(俗称西岗子),经过道光、咸丰几十年间的不断扩建,颇具规模,寺内有大殿、南北讲堂、对厅、淋浴室、阿訇办公室、学员宿舍,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南山寺的天王殿前立着一通青绿色石碑,碑额上雕龙戏珠,下有龟趺,石碑通高4.65米。碑身阴面镌刻:故荣禄大夫、大司徒、大承天护圣寺主持,前五台大万圣佑国寺主持、宝云、普门宗主、广慧妙树德宗弘教大师印公碑铭。额题:光前裕后。碑文内容是记述弘教大师的生平和业绩。勒石时间为大元至元五年八月吉日,大万圣佑国寺主持智安立石。因此,人们认为此碑是元代石碑,距今已有656年的历史。人云纷纷,说此碑是五台山现存最早的一块元碑。 近日,我受省文物局古建研究所的委托,调查五台山的有关文物,就此碑作了重点调查核实。在抄录此碑的正、背两面的碑文时,发现正面碑文题为“钦差敕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南山极乐寺重建万人碑记”。值得注意的是额题系重建万人碑记,时间为“大清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年孟秋月朔日立”(即公元1883年)。与背面勒石时间晚544年。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金川县城关清真寺坐落在金川县城关镇老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迄今已有210年的历史了。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为中阿结合式独特的伊斯兰建筑(全县现有回族穆斯林813户,3564人)。1939年至1952年寺内办有中阿小学(后更名为清真小学),为金川培养了不少回民人才,经堂教育办得很出色。“文革”期间,清真寺遭受人为破坏,1989年9月22日和1991年2月18日又两次遭受6.6 级和5.2级地震灾害严重破坏,几乎垮塌。后经寺管会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历尽艰辛,在寺上无分文固定收入的情况下,集资60余万元。从1992年至2002年10年间将破烂不堪、面…  相似文献   

18.
正宣  月蓉  王伟 《法音》2012,(9):48-52,73,76
一、法王寺的历史沿革法王寺,位于四川泸州市合江县二里乡凤凰山风景区,距县城40公里,距贵州赤水市12公里,海拔820米。法王寺系清同治年间敕赐十方丛林,川南黔北著名古刹。据史料记载,法王寺始建于宋、元之际,兴于明、清。法王寺碑记载"欲知梵刹之因肇启兴,崇于宋元,历乎明,千有余岁。其香火无乏,而欣慕者岂胜言哉"。从这段碑文记载看,法王寺的初建年代应在唐朝中晚期,而发展于宋元,但历经战乱匪祸时毁时建。清初,佛教禅宗临济正宗破山大师高足丈雪禅师,选定法王寺为蜀南黔北传法布道寺院,以弘扬佛法。清乾隆庚申年,成都三圣寺高僧文遂禅师来  相似文献   

19.
荐福寺在唐代曾为皇家寺院,名振一时。历史变迁,这里遗留下历代碑石40余通,明代《圣旨》碑是其中之一。通过运用静态的考证分析,加之实施运行动态的相关考察,对此碑文进行了探究,从中发现了一些历史信息,揭示了这些信息中所蕴含的证史作用,体现了它的史料价值所在,为多角度了解荐福寺小雁塔的历史面貌提供了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20.
正历代文人素有重视金石资料的传统。碑文石刻中不仅保留了许多书面文献中没有记录的信息,还储存了与个体存在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片段,因此,对于碑文石刻的研究为历代学者打开了还原历史事实的时间隧道。据1936年政府统计,北京西顶娘娘庙内"有石碑38座"~1,而现存完整石碑5座,其余均已遗失或损坏。在《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