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法印考举刘绍明道教法印用于召神、通神或辟邪驱鬼。《初学记》卷十三引《录异记》“恨不得印,可以驱策百神”。《洞玄经》云:“法印照处,魅邪灭亡。”《道藏》存有《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收“受持印章法”、“用印诀”、“发印诀”和“法印式”。《太...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育成先生编著 ,张继禹、洪百坚策划统筹的《道教法印令牌探奥》一书 ,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 ,对道教法印令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 ,并以大量实物印图 ,揭示了道教法印及令牌的历史画景。是近现代第一部研究和展示道教法印令牌的专著。该书大 1 6开 ,印装精美 ,彩图量大 ,既是一部专著 ,又是一部画册。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和收藏价值。该书定价 2 88元。凡购买五册以上者可享受七折优惠。欲订购请与《中国道教》发行组联系。《道教法印令牌探奥》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3.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印约600方,御书钤用印占很大比例,其中有关道教印约占三分之一.这些印多为石质汉字篆书,原藏内务府,是明代皇帝信奉道教的珍贵实物.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明清帝后宝玺>图录只涉及几方,现公认比较全面的道教印书籍是王育成先生的<道教法印令牌探奥>一书,但关于故宫藏明代宫廷道教印却未载.  相似文献   

4.
孟凯 《中国道教》2008,(3):14-18
在道教科仪中,总离不开众多法器的运用,如法剑、法镜、笏、法尺、如意、法印、令牌等,而每一种法器的使用,都有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如"法印",作为道教科仪中不可或缺的法器,基本贯穿科仪始终,可谓应用广泛,是以对于法印应当作深入的分析。所谓法印,  相似文献   

5.
法印与令牌是中华道教最重要的两种法器。凡举行斋蘸法会,修真护身,通灵达神,驱邪伏魔,炼度济人等道教科仪与宗教活动中,都必须使用,故历来为道教中人所推重。正如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秘书长张柽先生说:“宗教法物是宗教文物之一部分,就道教法物而言,通常所使用者,不出剑、印、尺、令,是行法时之必要道具,道教特性之一,是道教仪式中多有函牒文书的使用,类别众多,而符文凭等等及涉及阴阳各界之书函,均须用印,是以法印用途既广,种类亦众,绝非常人所能理解。印者信也,令者权也,是道教神职人员演法时役使鬼神之必备法物,故道士奏领法职,师长必授…  相似文献   

6.
法印论     
佛法心髓,就教下言,总摄于佛法印;就宗下言,总摄于佛心印.印,梵语曰穆德罗(Mudra),义为印玺、标志.法印,即佛教正法的标志,为鉴别是否佛说的衡准,乃佛法与外道法的根本区别点.言印者,喻此法如印玺,真实决定,不容移改,不可能被驳倒、证伪.又印者印定义,佛法印意谓法王佛陀印证确定的佛法正旨.《大智度论》卷22云:"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  相似文献   

7.
现存的道教官印、名号印、法印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世无多,且较难识别。现介绍洛阳发现的两件颇为罕见而具有明显时代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道教法印。一、“黄神”印“黄神”一词,始见于先秦、多见于两汉文献,指黄帝。《淮南子·览冥训》云:“西老折胜,黄神啸吟。”高诱注:“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①班固《幽通赋》云:“黄神邈而靡质兮,仪遗谶以臆对。”应劭曰:“黄,黄帝也,作占梦书。邈,远也。言黄神邈远,无所质问,依其遗谶文,以胸臆为对也。”②黄帝为五天帝之一,中央之神。《礼记·月令》云:“中央土,其日戊己,其…  相似文献   

8.
2000年12月,也就是上一世纪的最后一个月,由中国道协张继禹道长策划、台湾洪百坚道长统筹、北京王育成先生编著的巨著《道教法印令牌探奥》在北京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道教界和学术界对于道教的研究实现了一个重大的突破。而这个突破正是海峡两岸的道教界和学术界共同努力的结果。称《道教法印令牌探奥》的出版是重大突破,是因为这本著作用铜版纸印刷,共361页,大16开,布面精装,彩印书套,重达25公斤。在目前单本道教出版物中,仅次于中国道教协会出版的《中国道教风貌》一书。而在单本道教研究著作中,其规模独占…  相似文献   

9.
法印     
梵语Dharmamudr意译,又称"法本末"、"法本"、"忧檀那(udn)"等.法,指佛法,印,指印记、标帜.法印,是指佛教的标帜、特质,是证明是否为真正佛法的标准.又,印有真实、不变不动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湖北省郧阳地区丹江口市武当山剑河,一农户从地里挖出一枚稀有的用端石篆刻的道教经主掌管的古印(见图1.2),印长6.2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印文皆为阳文云篆。第一面印文为“道经师宝”;第二面印文为“雷霆都司”。其篆刻如铁划银勾,独特而富有变化。此印经有关研究人员初步鉴定为道教元代之印,而且这种使用“回文”的印,在武当山现存的元、明、清30多枚道教玉、石印中尚未得见。这枚珍稀古印的出土,为研究武当山道教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学界对宋本《度人经》的成立与构成,及其与宋代道教思想、信仰与道法间的关系,尚缺少系统而全面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解析,本书指出:宋本《度人经》是宋徽宗等人出于"符应"目的所造,是依据北宋时道教的发展要求,对传经神话、思想观念和经法道术进行创构而成的道经。宋本《度人经》既反映了宋徽宗改革道教的思想印  相似文献   

12.
以"生命道教"为话语主题建构现代道教知识体系,理应以"生命道教"研究的哲学自觉为思想前提。"生命道教"的哲学建构是人文道教与时代哲学碰撞、汇通的结果,思想史意义上"生命道教"现代诠释的历史张力、元哲学视域下"生命道教"范式转换的理论张力和现实关怀下"生命道教"的实践张力,是"生命道教"哲学研究的三重张力。在此三重张力作用下,"生命道教"哲学观的建构,需以"通晓中西方哲学史"为前提,在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的统一中为之。  相似文献   

13.
正回顾道教史研究的历程,中国现代学术意义上的道教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先有傅勤家的两部在中国道教史方面的著作,《道教史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与《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这两部著作主要吸收了小柳司气太、妻木直良、常盘大定等日本学者的道教史研究成果。许地山著有《道教史》(上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但可惜的是上编没有真正涉及到宗教的道教,还只是"道教前史"。  相似文献   

14.
本期读书班最大的收获,是在教风建设问题上深化了认识,形成了"教风建设是道教自身建设的根本,关乎道教信仰的社会形象,关乎道教宫观的规范管理,关乎道教队伍的整体面貌,关乎道教团体的集体名誉,关乎道教发展的命脉"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老庄道家是道教的理论来源之一,道教学者葛洪总体上对老庄持维护态度,但也在生命观和政治观上对老庄提出了批评。通过认真辨析《抱朴子》中"道家"和"黄老"的内涵,以及葛洪对老庄道家的态度,可以看到葛洪的道教仙学既批判地继承了黄老之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黄老之学,这是葛洪道教仙学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6.
《心印妙经》全名叫《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收在明版《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盈字号。因此,估计最晚是元以前的作品。玉皇是我们道教中至高无上的神,《心印妙经》是我们道士早晚必修的功课,是一直在念的。这部经就是讲如何修道,你只要照它的要求去做,对身体就大有益处。道教在传统上,对经的次序排列是:第一是《玉皇心印妙经》,第二是《阴符经》,第三是《道德经》,  相似文献   

17.
正要牢固树立担当意识,不推诿,不塞责,确保治理佛教道教领域商业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进一步维护佛教道教领域的和谐稳定,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促进佛教道教健康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新形势下,宗教工作范围广、任务重,既要全面推进,也要重点突破,要结合各宗教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对于佛教道教领域来说,当前表现突出的是商业化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和精神,攻坚克难,治理佛教道教领域存在的商业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道教音乐又称"斋醮音乐""道场音乐",是在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历史上,道教音乐汲取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同时融入道教信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和"武当山宫观道乐"就作为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成功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越来越多的道教音乐开始申遗。截至目前,各地共有22处道教音乐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道由人显” ,要使道教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福臻人群 ,必须有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道教人才。中国道教学院是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唯一一所全国性道教高等学府 ,十多年来 ,为道教的承传发展和弘扬培养了一大批合格人才。在办学过程中 ,海内外各界热心道教事业的善信大德的捐助 ,为培养合格的道教人才 ,弘扬道教文化做出了很大功德。多年来 ,香港谭兆慈善基金、香港圆玄学院、香港道教青松观、香港蓬瀛仙馆、台北文化三清宫等先后给予中国道教学院以很大支持 ,使学院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香港谭兆慈善基金热心宣传道教文化 ,助印《太上老君…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全真六经"之一的<阴符经>,行文诡谲,蕴含着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以唐代道教学者李筌的<阴符经>注疏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和挖掘其"至乐至静"的审美心态论、"神妙不测"的创作技巧论和道教辩证美恶论,梳理了道教美学思想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