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汉到唐,五岳祭祀时间经历了从一祷三祠到以五郊迎气日致祭的转变。在此期间,五岳祭祀一度从汉制一祷三祠降为春秋两祠,似受地方祭祀及民俗影响。北周时,朝野流行五行思想,朝廷重视《周礼》及郑玄五精帝之说,这些思想落实在礼制上便是扩充五郊兆。北周五郊从祀之神遍及天地诸神祇,五岳因从祀五郊开始按五郊迎气日享祀。以五郊迎气日祭五岳摆脱了秦汉以祭祀次数区别礼秩的制度设计,突出了五岳的五行内涵。  相似文献   

2.
周代尤其是东周以来,在不同族群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中,楚地宗教信仰既受到周边族群的濡染,同时又对周边地区族群的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楚国的东部,楚人受吴越的影响和自身的传统而尚龙;在楚国中部和南部腹心地带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楚人视凤为至上灵物,分明是楚公族信仰与土著楚蛮信仰相互浸淫的结果;楚国的西部,与巴人杂居的楚人受前者的影响而尊虎。楚人三种主要的灵物崇拜及其代表的方位,分别与四象中东、南、西三个方位及其对应的灵物相吻合。此外,楚人卜筮祭祷活动中也不乏有北方信仰的成分,从而大体形成了以灵物配四方的"四象"空间信仰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对道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代道教斋醮张泽洪斋醮,即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是道教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宋代是道教兴盛发展时期,赵宋帝王的尊崇和需要,使斋醮活动更加盛行,斋醮科仪愈趋完备。本文探讨宋代道教斋醮。以为抛砖引玉之作。一宋代道教斋醮活动的盛行,与赵宋帝王的崇祀颇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大理白族社会外在表现出多神混融的信仰形态,内部则严格遵循着有序系统的祭祀制度。白族社会的祭祀制度以"斋大油小"为原则,构建出"先斋后油"的时间秩序和"上斋下油"的空间观念。斋油祭祀制度与村落年龄组制度相嵌合:新龄组是宰牲油祀的主要担纲者;老龄组作为整体村落的社祭组织,维系着日常斋祀空间。历史与神话脉络中,"观音/细奴罗""观音/段宗牓""观音/段思平"的斋油神话结构反复表述着祭司型老龄组与武士型新龄组相互整合之佛教王权类型,是年龄组制度在政治层面的外显表达。  相似文献   

5.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可谓凤雏庙祭甲骨属性问题中的一个研究瓶颈。国家构成的多血缘性及统治方式,促使商王朝建立了以王祖先为首、包括其他部族祖先在内的国家神系统,以增强族群认同,维系统治。但商王祖先地位优越,具有国家神的特征,可以超越族群接受其他部族祭祀。殷墟卜辞与传世文献一致表明,商族存在跨血缘祭祀。文武时代周族祭礼与商族近似,而与成王周公制礼作乐之后的情况有较大不同。当时商周二族恐怕皆不使用"姓"这一血缘标识符号,祭祀中族类观念似未被突出强调。"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之祭祀原则在商周之际也许尚未形成,极有可能与成王、周公"命祀"有关,与宗法分封、赐姓命氏等对血缘的强调相一致。在有关凤雏庙祭甲骨族属来源的讨论中,"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不应成为预设前提。  相似文献   

6.
正时至今日,门神文化与道教已经融为一体,很多门神的源流很难具体考证,这生动反映了道教与中国民间世俗生活的融合。一门神是"司门之神",是道教和民间习俗中守卫门户的神明。门神可以卫家宅、保平安,纳福迎祥,是中国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每逢中国农历新年,在门上张贴门神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门神形象的形成年代至今尚未能确证。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祀门"习俗,并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而关于门神,最早的是关于神荼和郁垒的传说。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山海经》  相似文献   

7.
郭刚 《中国道教》2006,(1):15-18
在古汉语中,“祭”之义为“祀”,《说文解字》称“祀,祭无巳也”。祭之字义从月(同肉),从又(同手),从示(祀神)。意思是说,用手拿着肉(祭品)献给神明享用。《孝经·士章·疏》的解释是:“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这种解释与《说文解字》的字义训诂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从古  相似文献   

8.
道教斋醮,即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是道教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道教徒听从事的主要的宗教活动。它具有漫长悠久的历史。在祭祷过程中,有其复杂的程式。其内容亦涉及许多方面。讽诵、音乐、符咒、服饰等同时具备,构成一个斋醮的整体。斋醮活动的目的,在于调和心性,整洁身、心、目三业,使与神灵相通,得福施消灾厄,具有丰富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9.
梁朴 《天风》2002,(4):18-19
代祷(intercession)一词源于拉丁文inter(意指“之间”)及cedere(意指“前去”),所以代祷就是“去到破口之间或站在破口之内”之意。代祷与祷告,二者是何关系呢?祷告就是“向神说话”,而代祷是为了另一个人的益处而来到神面前求告。更准确地说“代祷是由一个在神眼光中看为有此权利的人去为另一个有需要的人向神恳求,使他能得着神恩惠的举  相似文献   

10.
《尚书·盘庚》"凡尔众"之"凡"当为"同"字之讹。甲骨文"凡""同"字形相似,隶释时常致讹误。"同尔众,其惟致告"即"召集你们的族众并加以告诫"之意。《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旧释"商先世有典册图籍,记载着殷革夏命",添加了谓语"记载",属增字解经。"册""典"当为动词,指册命职事,"有"是语助,非"有无"之"有"。该段所述为周人简选商遗民任职之事,与图籍无甚关系。《洛诰》"王在新邑"一段可与卜辞相较,其中"祭"是专门祭名,非泛称;"岁"即"刿",是"祭"的具体内容;"祝""册"是两种求告神灵的方式;"惟告周公"指为周公求取福佑;"其后"为时间副词,单独成句。该段谓周王在新邑举行"烝""祭"等祭祀,并在"祭"中为文王、武王各刿割一头牛牲。王命作册逸进行"祝""册",向先王"告",为周公求取福佑。之后,周王傧导神尸入位,举行"杀""禋"之祭,神尸都到位了,周王进入宗庙大室举行祼祭。  相似文献   

11.
对大山的崇拜、敬畏,相信名山由神灵主宰,这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在中国,山川信仰的形成也是很早的。古时“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周礼·春官宗伯》)。相传黄帝也于西泰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乐。殷周以来,虽然又有了最高的神——天帝,但对山川的信仰并未稍衰,如申、吕诸国崇拜嵩山,赵人崇拜霍太山等,而尤以齐地为甚。所以齐地信仰的泰山神,后来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山岳神。自秦汉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对民间的山川  相似文献   

12.
屈赋多"龟",《天问》《卜居》篇直接写龟,《招魂》《远游》《大招》等篇所涉鳌、蠵、玄冥、玄武亦即龟也。事实上,屈赋多"龟"绝非偶然,据《尚书》文献载,楚地有着盛产龟的自然背景;据《左传》《国语》《庄子》及出土文献记载,楚人有着重龟卜的社会背景;此外,《远游》《大招》《天问》诸篇之神龟亦有着独特的神话背景。而梳理与考证屈赋多"龟"及其背景对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屈赋颇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丰盛 《天风》2011,(4):60-61
"属灵"妆饰的虚妄"属灵"对于传道人来说,在信徒面前本身就是一个"招牌"。在一般基督徒眼里,传道人总是要比信徒更"属灵"一些。在教会中,很多基督徒会在各种的事上要求传道人代祷。这些代祷的事项大到娶亲、丧事,小到个人感冒。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念:传道人比我们更接近神,他们的祷告神肯定会听的。  相似文献   

14.
博山孝妇颜文姜,自周末齐国传至今,立祠封祀:孝文化源于对祖先的宗祭.产生姓氏.明宗亲的思想基础是“崇德”,忠信孝义是孝文化的道德标准.是颜文姜说孝文化的内在品质。颜文姜祠是祭母祖先人的神灵崇拜印迹.索探颜文姜祠由来:博山是古周、鲁、晋、齐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为古颜(翕)中地.晋栾书将兵驻颜(翕)地秋舆(秋谷)击“马陉”.留下栾氏宗亲:齐姜女是周统治的血亲维系基础.有严正的权威地位,晋平公六年灭栾氏.栾姓家族迁入齐国.成为贵族宗支,宗族分支不能再立唐叔虞庙祀,立母系先族神祀庙祭是唯一可行并且能标志宗亲关系的途径.由此立姜氏女庙祭为祖祭方式.颜文姜祠也就落地古颜(翕)中今博山。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小生长在云南的边远山区,并长期在云南的边远山区从事民族宗教田野考察,曾目睹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因信鬼怕鬼而祭鬼,整村整寨的猪、牛、羊和鸡几乎全部用于杀牲祭鬼。不少民族长期处于非常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杀牲祭鬼耗费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倾其所有,甚至借贷来祭鬼,最终家破人亡,人财两空。“例如:黑  相似文献   

16.
2002年3月10日(主日)上午,出席全国人大、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神长到北京宣武门圣母无原罪圣堂,与北京市的神长共同举行了为国家富强、教会兴旺的感恩圣祭。大礼弥撒在10点英文弥撒时间举行,由北京教区傅铁山主教主祭,涂世华主教、刘景和主教、房兴耀主教、马英林神父、黄炳章神父、雷世银神父、孙尚恩神父、赵景荣神父、赵建敏神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文版《法礼篇》(Nomoi)以"神"(theos)为开篇第一字,随后关于"神"或"诸神"存在及其德性的讨论随处可见。相比之下,第十卷里的神学理论是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这里,柏拉图基于法制教育与道德劝诫的目的,首先从五种违法行为与惩处原则谈起,认为"在年轻人傲慢无礼  相似文献   

18.
福州福寿宫,原名明教文佛祖殿,为祭祀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而建,初建于宋。寺院主祀摩尼光佛和林瞪,左右配祀张真君、真武大帝,另有三十六护法神将;临水夫人殿、华光殿、大王殿三座偏殿,分别供奉临水夫人、华光大帝马天君和黄、赵二大王,另有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通过对福寿宫所供诸神之考察发现,福寿宫护法神祇来源于摩尼教、佛教、道教和当地民间信仰,四种神祇交互杂处。可见,福建摩尼教之民间宗教色彩极为浓厚,福寿宫无疑是一座受道教影响甚深的摩尼教寺院,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幸存的配置完善的摩尼教寺院,堪称"摩尼教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在<说文解字>中称"凤,神鸟也";郭璞注的<尔雅>称凤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集众多动物大成之美的凤凰五色俱备,五义俱全."凤"是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祥瑞神灵鸟的形象,古代文献<礼记·礼运>日:"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先秦时期,以凤喻人喻己的唯有楚人.  相似文献   

20.
各地兴建教堂,像雨后春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兴旺发达,好多地方已经由县、镇发展到乡村礼拜堂了。 由于好些地方因本地经济原因无法建成教堂,所以常会想到请其他地方教会帮助代祷。我认为,凡接到各地建堂倡议书、代祷书的,我们都当热心为神的事上而恳祷,并在圣灵的感动和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