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敏 《宗教学研究》2004,(1):128-132
《列仙传》是早期道教神仙传记,叙述仙人们得道成仙的故事.它采用史传的叙事体例为其外在表现形式,以宗教内容为实质,表现出独特的叙事模式,对后世道教传记多有影响.本文拟对《列仙传》和以《史记》列传为代表的史传进行比较,以凸显仙传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神仙道教小说艺术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初步形成时期,也是我国文言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志怪和轶事小说,并由此奠定了我国文言小说的基础。所谓神仙道教小说,是指以宣扬神仙道术为题材的志怪小说,这类小说以描摹神山异境为能事,张扬神仙可学、道术可求思想,特多奇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有着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韩少功在不断地拓宽文体的边界。他在多种文本中都使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元叙述的应用既扩展了创作的文类,又体现了作家娴熟的叙述技巧。在《第四十三页》中,作者用反省式叙述、互文性效果以及不确定文本使小说中的元叙述策略达到高潮。韩少功用反省式叙述探讨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具有了玄幻的色彩;多重叙述视角让文本具有共时性的互文效果,揭示出两层文本空间的复调特征;元叙事技巧让文本内容充满"不确定"氛围,是作家独特文学观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正道教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深远,万晴川《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一书曾就道教、佛教、巫术等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关系作出详尽的探究。朝鲜半岛与中国毗邻,历史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文化的浸润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道教仙传和中国古代涉道小说为韩国汉文小说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叙事模式和母题范式。韩国汉文小说不仅细笔勾勒出仙人的风姿神采,迎合了古代朝鲜人民对于仙人生活的遐想;还详细绘制了仙凡之间的遇合,运用文学化的手法铺展仙凡间的露水  相似文献   

5.
<正>从类型文学的角度来说,王小波的小说创作是严肃文学、纯文学、精英文学,有后现代小说文本的特质,具有独创性,也就是充分的反类型化;但其小说的题材、结构、人物塑造、美学风格等方面则有类型化的因子。从本体意义上来说,王小波小说就是在类型化和反类型化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一方面,其小说题材的趣味和刺激性、故事情结的戏剧性、人物塑的模式化,在显性的层面上难逃俗趣;另一方面,其小说通过运用影射与戏仿、开放叙事空间的构筑以及文体的杂糅等手段,在隐性层面上具有  相似文献   

6.
神仙是唐前地理博物小说中的重要内容,从《山海经》到《十洲记》再到《博物志》,地理博物小说神仙世界的内核经历了从"巫"到"仙"再到"人"的演变。这种演变主要体现在小说对神仙环境、神仙人物、神异物产等内容表现方法及侧重点的不同上,这映衬出了不同时期仙道文化的差异,也展现了原始宗教向人文宗教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晏子春秋》的文体属性可谓众说纷纭,近年来,认定它为小说的观点日盛,持小说论者依据的主要是小说文体的部分特征,如具有故事性、以塑造人物为核心、具有虚构成分等。这种依据并不科学,它忽视了小说作为纯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我们要判断《晏子春秋》是不是小说,关键要判断它的文学属性,即它是不是审美的。《晏子春秋》在价值取向、人物塑造及表现手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非审美特征,这与标志着中国小说审美初始的《世说新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不能轻易把《晏子春秋》定性为小说,它是一种具有历史具体性的特殊文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神仙系统、修行义理、符号象征三个方面探讨了道教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多方渗透和深刻影响。作者通过诸多文献的考察和梳理,认为道教神仙故事是中国传统戏剧创作的重要素材,道教有为数不少的神仙人物是戏剧中神仙典型形象的原型,许多剧作家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引入了道教的修行思想。有关道教的气功养生、伦理涵养的观念在古代传统戏剧中得到了反映和宣传。其中不免有不合时宜的因素,但也有值得借鉴的思想内容;另外,道教的符号象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传统戏剧艺术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应当充分估计到道教符号象征思维方式对传统戏剧的成熟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宋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朝历代帝王对道教的推崇,极大影响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于道教文化的态度,这也生动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当中。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与道士群体交往密切,创作的作品涉及道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抒发仰慕神仙、崇尚清虚的道教感情,赞颂神仙高道的功业事迹,记述与道士隐逸的交往、与道教徒的诗歌唱和,描写道教的各类活动,对名山宫观的题咏等。  相似文献   

10.
汉墓壁画在题材以及总体风格上,都具有浓重的多元文化历史传承性。汉代墓葬壁画在内容和装饰题材上,既推崇天堂和鬼神之说,同时也十分注重对现实功利与人文道德的描述。在装饰手法与风格上,东汉时期的壁画既能够突显出有序、朴厚、写实以及叙事的一面,同时也能够表现出其自由浪漫与超越现实的一面。内蒙古的和林格尔汉墓室壁画,绘画内容极具艺术表现力,绘画造型手法干练写意,形式语言形神合一,其将东汉时期的绘画、服饰、人文等方面的艺术特征与艺术风格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集中体现了我国汉代劳动人民对神话的信仰,所崇尚的天人观念以及现实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1.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12.
晚清知识分子梁启超在探索“新”的社会制度、启蒙“新民”方面,展现了无比的热情.梁启超力求以“新”的形式,来呈现他对晚清社会走向“宏大叙事”的理解和定位.《新中国未来记》就是按照他的政治理想所想象和展开的,是他的“中国梦”.从该小说对未来国家的构想、小说叙事时间的表现和小说叙事的多重声音中,我们看到该小说集个人的政治诉求、国家政法制度与社会集体想象于一体,显示了政治小说的特有文体特征.因此,它是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例.同时,它也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梦”打开了一扇幻想的大门.  相似文献   

13.
一部深化六朝史研究的力作──读《六朝史稿》许辉我国历史上的六朝(公元3—6世纪),虽然上承秦汉,下迄隋唐,但由于它不象秦汉、隋唐那样处于大一统和稳定时期,而是分裂、割据、对峙和动荡。其间不仅出现了三国的鼎立争雄,而且继东晋之后建立的南方政权,王朝历时...  相似文献   

14.
施军 《学海》2015,(4):211-216
《蛇为什么会飞》以象征叙事为策略,通过蛇、火车站、世纪钟等意象的营造,表达了作者关于人性的欲望化、社会进程中人与城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尴尬性境遇等多重意蕴的思考。《蛇为什么会飞》承续了苏童一贯的创作路向,小说虽将作者擅长的历史内容叙说转向现实题材的书写,但小说题旨的隐喻性、多义性与普适性特点依然是苏童创作的真正追求,这也是《蛇为什么会飞》超越一般现实题材作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不断深入,戏剧艺术呈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特征。中国戏剧虚拟写意、注重抒情、崇尚天人和谐的审美创作观念逐渐被西方借鉴;而西方求真求实、重叙事的创作传统也逐渐被应用到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中西方戏剧艺术之间的交融并蓄,有利于戏剧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长远发展。通过对英国皇家剧院与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联合制作的《JANE EYER》和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简·爱》之间的比较分析,从而展现出中西方戏剧审美交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莫言在他的短篇小说《球状闪电》中进行了一次叙事视角的实验。他以叙事视角的转换为小说构造出了一个新的叙事秩序,并且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也展示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本文试着从叙事视角的多变、叙述角色的特异以及优美的叙事画面与叙事节奏的反差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由于根本精神的不同,先秦与希腊文化的神人观念体现出一系列深刻的差异,集中表现在文化强调神对人的超越,在本质上是人为性的超越、升华式的超越、此岸化的超越;而希腊文化强调的神对人的超越,则在本质上是理性化的超越、禁欲性的超越、彼岸式的超越。它们分别对中西宗教传统的后续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道教与传统兵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历史长河中,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道教神仙理论之一的道教神仙职权理论,深受传统兵学的影响,使之在某些神仙职权上体现出武职色彩。本文以此为基础,详细论述了道教神仙职权中范围广泛的武职职位名号、规范有度的武职职权责任和统一有序的武职管理体制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是崇尚黄老思潮的历史产物,它尊奉老子为道祖,《道德经》为祖经,在一千多年的流变和发展中,其神学世界观和成仙方法等都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却一直将《道德经》作为信奉的主要经典和各个道派共同的理论旗帜。道教的最高信仰是修道成仙,超越世俗世界,享受神仙世界的永恒幸福是道教徒追求的目标。所以,道教学者注疏《道德经》一般着重阐明神仙世界的存在,成仙的可能和神仙修炼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小说运用通俗的革命叙事,以三类传统小说元素为表现路径,在"传统"与"现代"视角的相互转换中,帮助教育对象建立有关革命的背景认知。运用"成长"的动态叙事,还原小说的人性真实,营造强烈的代入感与心理趋向,促进教育对象的心理成熟。小说的文本空白能为读者提供足够的想象与再创造空间,这种互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