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出身名门贵族,聪明颖慧,才华出众,14岁召入皇宫,太宗归西后出家感业寺。两年后又被高宗召回宫中,后辅佐国政。武则天受其母亲杨氏影响,自幼归心佛教,为天后时还决策领导了迎奉佛指舍利,并舍银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武则天利用“天授圣图”特别是《大云》《宝雨》改唐为周,建立了武周王朝,并利用佛教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后,自隋唐进入黄金时期,从武则天执政走向鼎盛阶段。这一盛况的出现显然是与武则天分不开的。所以,研究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不仅是揭示武周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可从中深入了解五台山佛教发展的原因和背景。一、武则天对佛教的发展武则天从光宅元年(684)执政到长安四年(704年)让位唐(?)宗李显,二十年中对佛教给予了大力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289年间,人与鹦鹉演绎了许多美丽凄楚的故事。其中,不少鹦鹉故事蕴含着浓厚的佛教色彩。究其原因,既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民众心理有关,也与鹦鹉自身的特性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印度佛经故事的影响。但鹦鹉故事中所蕴含的佛教已融入了中土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对于了解唐代的社会及其宗教文化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周时期流行起来的善跏趺坐弥勒大像,其肇始当为垂拱四年(688)于洛阳天堂营建的夹纻大像。天堂由武则天的宠臣薛怀义督造,天堂内供奉的大佛,从武则天"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的尊号以及洛阳龙门石窟及周边同期流行的造像题材推断,当为倚坐弥勒大像。天堂大像造成之后,有力推动了洛阳、长安乃至各州郡雕造弥勒大像的风气。唐朝朝野雕造弥勒大佛的背后,是武则天以谶纬符应为特点的治世理念和皇权意志,弥勒造像遗存的分布表明,洛阳是弥勒法像样式的发布地,弥勒大佛样体现了武周时期独特的政治、宗教景观。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佛教史上,辽朝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又因辽朝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佛教在这个社会里呈现出与汉族王朝不同的特点。20世纪以来,辽金史研究领域关于佛教探讨成果颇多,尤李的《辽代佛教研究评述》一文作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而本文所关注的焦点即"佛教"与"社会"关系,力图把佛教纳入多元的民族社会视野下考察。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5,(8)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整体规划和全面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反复倡导全民、全社会的守法意识。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国家宗教事务局王作安局长也指出,佛教教职人员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讲经弘法中宣传宪法法律法规规定,引  相似文献   

7.
孙英刚 《世界宗教研究》2015,(2):43-52,205,53
史籍有关武则天在明堂设置"七宝"的政治和宗教意涵,被以前的历史和宗教研究所忽略。"七宝"(sapta ratna)作为佛教转轮王(Cakravartin)的符号和身份标志,从政治术语、仪式、君主头衔、建筑空间上显示了佛教王权观对中国中古政治的影响。而从整个佛教在亚洲大陆的兴起与传播来看,用"七宝"标志和宣扬佛教君主身份的传统,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在中国中古时代,不论是作为帝国中心的长安、洛阳、邺城,还是位居西北边陲的敦煌,转轮王七宝的图像都广泛存在。这些坚实的图像证据,证明转轮王观念曾经在中国中古时代,在政治起伏、社会生活和思想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这个角度讲,武则天利用佛教宣扬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不但在中古史脉络中不特殊,而且也仅仅是当时佛教世界普遍使用转轮王来解释王权这一潮流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佛教平等思想意蕴深刻、内容丰富,对南北朝社会观念产生多方面重大影响。透过南北朝时期一些重要政治、文化和宗教事件,我们可以梳理、勾画出佛教平等思想影响社会观念变迁的具体细节和曲折历程。颜延之通过对“人”的重新诠释,消解了佛教“众生平等”与“三才”观框架下“人为灵长”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梵网经》则从菩萨戒授受方面直接冲击“三才”观,把“众生平等”前所未有的贯彻到佛教信仰的各个角落。南北朝时期的素食、戒杀、祈愿,无论本土固有的还是域外传入的,都逐渐成为与“众生平等”观念相联系的生活习惯、伦理规范和信仰诉求。基于僧俗平等的理论,北魏确立了“国主即是当今如来”的“以政统教”模式,《梵网经》则提出了“以教统政”的新理论。梁武帝与北周武帝都倡导僧俗平等,却分别推出了“崇佛”和“灭佛”的相反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7,(4)
<正>最近,一部被称之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路爆红。惊心动魄的剧情、考究精良的制作、现实主义的题材以及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超高的人气和极佳的口碑。该剧的上演,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与自信。"人民"象征着正义、公平和公道,可以说,该剧以"人民"之名义凝聚了社会关于"反腐"的最为广泛的民意和共识。佛教,是关于宇宙、人生真相的圆满教育,是引导生命臻于至善的实践体系。佛教的贡献,在于揭  相似文献   

10.
佛教寺院财产的管理问题,这是中国历代佛教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北洋政府时期政权变动频繁,军阀混战,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宗教管理问题也时时困扰当局执政者。由于自身的财政压力所以政府对佛教的寺产时存觊觎之心,佛教事务的管理的重心也主要在佛教寺院财产方面。在佛教管理机构设置上,盛行于封建帝制时代的僧官制度被废止,佛教事务由内务部礼俗司管理。与此同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与法规,将佛教事务的管理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轨道,但是佛教寺产的归属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本文从宗教政策的变化、宗教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寺院管理暂行规则》的颁布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民国初期的佛教政策以及政府对寺院财产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在于辨析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在《真实义品》中论述的关于"一切法空"的"真实义"。"空"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观念之一。《真实义品》作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中的核心义品之一,对"空"观念有系统和深入的论述。本文拟通过《真实义品》现存梵汉文本的对比和解读,试阐明瑜伽行派在该论中关于"空"以及"空性"的义理诠释,并进一步指出此品不但包含了瑜伽行派"三性说"的核心法义,而且显示出该派关于大乘法相学"有无说"的判摄方式从否定性的遮诠式的"空性"向肯定性的表诠式的"法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2.
《佛说安宅神咒经》是一部重要的汉传佛教早期文献,经文中的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均源于汉代本土信仰,该经当是后汉时期创制的一部伪经。《佛说安宅神咒经》在创制过程中,接纳、吸收、改造了本土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从而将普通民众的风水信仰纳入到其宗教仪式中,这是佛教融入民众生活、获得信众的重要途径。《佛说安宅神咒经》对道教的安宅科仪及风水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为我们考察佛教与道教、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王静 《法音》2006,(1):31-32
梁思成先生曾言“自一般人民之思想起,以至一物一事,莫不受佛教之影响”[1]。的确,随着佛教的入传,作为重要载体的佛教艺术亦随之接踵而至,共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其中又以石窟寺艺术为最。随着佛教对世俗社会渗透的加深,世俗政权意识到它对维系、加强统治的作用。于是,他们便不仅给佛教以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更自觉不自觉地对其艺术进行模仿改造,从而在生活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陵墓便是其中一例。佛教石窟寺是僧徒为供奉佛像而凿建,陵墓乃世俗社会为其最高统治者而建造。二者的对象都是各自生活世界中的主宰者,这样的地位使二者具备…  相似文献   

14.
道宣的《续高僧传》编撰时,五台山有关文殊菩萨显化的灵异故事已在民间和僧界有了一定的流传。据文献分析,这些故事应该是华严信徒的宣教所为。《古清凉传》收集了这些灵异故事,并努力证明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而《古清凉传》的编撰以及会赜、惠祥多次奉敕赴五台山“检行圣迹”和朝拜活动,实出自武则天的授意。她登基后极力推崇文殊菩萨,借此把五台山塑造成国家层面的佛教中心,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日渐名扬天下。因此,武则天实是五台山文殊道场确立的始作俑者。她对文殊菩萨早期的崇奉以及五台山安舍利建塔,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大唐的佑护,个人性质突出;掌权后对华严宗派的重视,扩大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影响等行为,则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5.
《南诏图传》"西洱河图"是反映南诏大理国洱海神信仰的图像,图中主要描绘了蛇、鱼、螺三种动物。图中的双蛇与西南地区原有的蛇崇拜有关,至南诏大理国时期,蛇逐渐变为可以依靠本主和佛教信仰来克制的对象。图中的洱海神主神为鱼、螺二神,鱼神的白头、顶轮特征显示了其与白氐、白蛮的尚白传统和月亮崇拜的密切联系;螺神的白海螺外型则是受这一时期佛教密宗影响的结果。洱海神信仰在南诏大理国的持续兴盛与白蛮群体的影响力,以及洱海周边地区的重要地位等有关。杨干贞补续西洱河图的目的正在于利用洱海神信仰来凝聚白蛮大姓,增强政权核心统治区域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清凉传》的修纂史与佛教在五台山的传衍一直相伴随。基于佛教"汉化"的心态,以及真实的历史情境,《清凉传》运用了以"借重凭依"为特色的论证阐述策略,在论述背后,我们得以窥见中古时期五台山从"紫府"到"文殊道场"的历史转变过程,以及其时的佛教圣山观念。主要观念有二:其一是护佑皇家的德运之山;其二是咫尺神州的佛土圣境。《清凉传》在一定程度上是"帝王将相"的佛教史,其论述方式与传统史书"求其实"的精神略有不同,但还是较好地体现了五台山思想文化之特色,展示了五台山佛教独特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7.
佛性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问题,自《大般涅槃经》译出,就广受关注,学界对佛性在东亚佛教圈的影响多有论述,但探讨佛性对东南亚佛教影响的文章却很少。本文将视角对准当今泰国流行的几大禅修法门,认为佛使比丘受慧能和黄檗禅师的影响,提出了生来就内在于每个人心中的、空无执着的"空心"。隆波田在解释自己的禅修体系时,指出每个人都具有清净光明的佛性,禅修者可以通过正确的禅修来发现它而获得涅槃解脱。法身法门则极端化了如来藏的不空性,认为人人生而有之的法身是真我,涅槃是真我,因而违背了佛教教义。而这些禅师之所以借鉴佛性思想主要是出于现实的考虑,给予禅修者参加禅修的信心和兴趣,以复兴日渐衰落的泰国禅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生命与医疗的角度,分析了中古时期社会大众对佛教僧尼在罹患疾病时所提供的医药供养,并追溯这种供养行为受到了印度佛教所提倡的“病者受药、施者得福”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6,(1)
正明末时期,理学仍然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基于现实的弘法需要,基于佛教圆融的特质,明末佛教吸收儒家精神,对儒家《论语》、《孟子》、《中庸》等大量经典进行诠释,并对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心统性情"、"致良知"等重要观念进行评介和论述。其中对《大学》也表现出极大关注,并以佛教精神诠释《大学》的内涵。本文拟以明末憨山德清与蕅益智旭两大高僧对《大学》的注释和诠解为例,具体、明晰地反映出明末佛教"以佛解儒",进而  相似文献   

20.
薛玉秀 《法音》2020,(2):56-60
一、引言十九世纪中叶,佛教传入美国。佛教因其包容性、平等性和哲理性等特征被美国民众所接受。诸多报刊、杂志纷纷介绍佛教,述评佛教思想的社会价值,这给美国人接触和了解佛教提供了方便,也给处于矛盾迷茫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支柱及心灵慰藉。著名文化学者谢青桐认为:"佛教带着异国情调的东方神秘主义浪漫观念,刺激了美国哲人、诗人、艺术鉴赏家,以及早期世界宗教学者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