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萧公信仰肇迹于江西新淦大洋洲,明清时期盛极一时。历史上萧公信仰的形成与新淦的自然环境、萧氏宗族密切相关。明代萧公神在与国家、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中获得两次国家加封赐号,使自身演变为国家正统神灵。伴随着萧公神地位的不断提高,其影响力与日俱增,萧公信仰开始对外传播,地域扩展的范围越来越广,最终萧公神成为民众广泛奉祀于江河湖泊的一位水神。  相似文献   

2.
宝卷是唐、五代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成的一种传播宗教的艺术形式,是独立于佛经、道藏外的另一中国传统宗教的经典。财神信仰与中国民间信仰联系紧密。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体系中,不仅有《财神宝卷》的流传,财神信仰也与其他民间神明关系密切。民间流传着太上老君化身财神的传说,江西地区亦将水神萧公视为财神。神明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有趣现象。  相似文献   

3.
晏公为江西著名水神之一,元末明初已存在,后受封平浪侯。与临江府萧公不一样,晏公信仰起源与道教净明道所倡孝道关系密切。其"神霄玉府都督大元帅"封号、黄箓大斋神位、尸解以及传说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随着明初封号,特别是阴佑使节出使、漕运畅顺等,江淮乃至辽东一带,晏公封号赐额不断,官方祭祀日隆。而官兵、移民等,也促使晏公信仰不断从长江中下游向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岭南等地区扩展,各地晏公庙宇广布。  相似文献   

4.
前期王安石之学被称之为"临川之学",建构性命之理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题.临川之学注意将《周易》的天道论与《论语》《孟子》《礼记》的人道论结合起来,以建构新儒学的性命之理与内圣之道.此时王安石赞同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源于他对儒家内圣之学的追求.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崛起,内圣之学有利于提升士人的人格自觉,推动士大夫主体性精...  相似文献   

5.
饶帆 《美与时代》2023,(5):115-117
两宋之交人士扬无咎所创作的《四梅图》是当时士大夫文学性审美的集中体现。《四梅图》中的画与词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件艺术品的两部分。扬无咎通过这件作品,借花喻人,分别回忆了年轻的恋情与自己功业无着的感慨。《四梅图》后附有题画词,作者希望借由歌妓的演唱得到广泛传播,扬无咎也通过这件作品寄托了晚年的人生感悟与期许,得到艺术的永生。  相似文献   

6.
在唐宋变革、儒学复兴的大背景下,宋代士大夫群体推动了儒学重建。他们作为"道"的承担者和主体力量,也积极致力于道统论的建构。宋儒的道统论是士大夫主体意识的表达和体现,与当时崛起的儒家士大夫群体及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它提出并努力解决的问题是:在儒、佛、道三教并盛之时,哪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在儒学学统四起之际,哪一派是儒学的正学?在道统与政统、儒生与君王的共治结构中,由谁主导国家秩序?宋儒建构的道统论,特别是朱熹通过《四书》学而建构的道统论,在上述三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论证和回答。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信仰?就本文而言,是对道的忠诚。以道自任,是士族区别于其他阶层(农、工、商)的本质特征。这个“道”是先王之道、圣人之道,其根本问题是两个:一是种族问题,二是文化问题。身系种族的盛衰和文化的兴废,是中国士阶层的职责与使命。汉晋之际,中国士大夫在思想信仰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道自任的道不再仅仅是圣人之道,还有玄道和佛道。本文认为两晋士族由儒而玄、由玄而佛,是一个由族群信仰到个体信仰的进步。一、礼教是族群信仰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与正统是礼乐文化,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正统信仰是礼教。礼教在汉晋时期多称名教,实际上是礼教…  相似文献   

8.
南宋时期,妈祖频繁得到朝廷加封,妈祖信仰迎来从莆仙走向全国的过渡时期。与此同时,朱子学说开始在福建等地大范围传播,而朱子后学基于对儒家经典的不同理解,在对待妈祖信仰的态度上,截然区分为排斥与褒崇两种态度。从一定程度上说,真德秀等朱子后学对妈祖信仰的褒崇,保证了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9.
宋代士大夫不满足于仅仅是作为“道统”代表,同时还希望以“道统”主导“政统”。所以宋代士大夫不仅是道统传承的文化主体,同时还是“共治天下”的政治主体。在相对宽松的政治条件下,两宋士大夫参与了对“祖宗家法”的建构,并在宰相制度、经筵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宋代士大夫逐渐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宋代士大夫拥有的两种权力是互助的他们努力以文化权力去强化其政治权力,而他们又希望以政治权力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文化权力。  相似文献   

10.
自中国传入日本的地藏信仰,经历了从贵族到庶民、从中央大寺院到地方寺院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广泛传播后,逐渐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一直影响至今。地藏信仰是中日两国间构建新时代文化认同的资源之一。通过考察日本早期相关地藏经疏及地藏造像的流布情况,从地藏信仰的传播主体、受众情况及社会功能等方面总结日本奈良、平安前期的地藏信仰特点,不仅有助于准确了解日本早期地藏信仰的情况,而且也有助于增进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与国民感情,有效促进中日两国间建构新时代的文化认同,维护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4,(5):81-85
《红楼梦》霍译版由于其创造性翻译深受读者喜爱。本文通过霍译版中刘姥姥言语、信仰建构以及叙事建构,探讨了刘姥姥艺术形象在西方的经典化可能。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圣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信仰和伦理观念广泛传播到英语国家和相关地区。多少年来,人们持续不断地聆听、阅读和灵活巧妙地引用《圣经》语言,使其在英语语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不仅促进了中古英语向现代英语的过渡,还起到了持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现代英语语言的作用。圣经语言的魅力(以《圣经》最具有权威的译本“钦定本”语言为例)主要在于其文风简洁、措辞巧妙和结构严谨等。 一、文风简洁。钦定本《圣经》许多篇章语言着墨经济,行文直率、深刻有力,既连贯流畅又泾渭分明,且大多使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炎帝信仰所建构出来的三种信仰精英为研究对象,采用民间信仰"仪式承包者"这一概念,并且以炎帝祭祀的仪式承包者为中心,论述炎帝信仰过程中三种信仰精英、仪式承包者的形成及其影响,讨论民间信仰精英如何以其仪式承包者的身份,构成了炎帝信仰三大类型;进而通过炎帝信仰的官方和民间两大话语体系的梳理,说明"正祀"与"淫祀"两大信仰传统的整合与分别,并没有直接转换为当代信仰类型的合法性要求,而是在其信仰类型的建构中,体现出炎帝信仰类型中不同的仪式承包者与各种人群、利益、资源和权力关系间的复杂交织,最后形成了以炎帝信仰为基础却体现为三种信仰类型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苏尔金是清代以信教著称的苏努家族中的重要人物,早年间曾涉猎儒、佛、道三家,康熙四十六年首次接触天主教,于康熙六十年领洗入教,此后获罪遭羁押,直至雍正五年去世,始终坚持天主教信仰。所著《圣教真实凭据》与《圣教真实利益》,主旨在于说明天主教真实无欺、尽善尽美,从而推动其广泛传播,具有贴近实际、合儒辟佛的特点。作为现存为数不多的宗室天主教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宗室教徒的整体特色。  相似文献   

15.
张悦  韩宏彬 《法音》2023,(6):26-37
<正>药师佛信仰在东晋时传入中土,是以《药师经》为主要理论基础,以治病疗疾、消灾延寿为主要内容的信仰观念和修行活动。药师佛凭借其消灾延寿的信仰导向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得到了广泛崇奉,这是药师佛信仰与中国文化双向互动的结果。前辈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药师佛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药师经典的研究。药师经的文献学辨析,  相似文献   

16.
十一面观音信仰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密教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很快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一种独特的佛教文化现象。辽宁海棠山普安寺现存五尊清代十一面观音雕像,以其完整的保存和强烈的个性诠释着藏传佛教十一面观音的文化特色。而佛教经典中有关十一面观音的记载则涉及十一面观音信仰的起源、形象、功能、道场、修法等丰富的内涵,堪称一种完整的佛教信仰形态。这种信仰形态在印度、中国汉藏地区的传播也充分说明十一面观音信仰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信仰感召。  相似文献   

17.
陆永胜 《周易研究》2022,(6):104-107
20世纪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是哲学思想内涵、时代话语语境和认知范式共构的产物,体现为话语意愿、话语能力和话语诉求的统一,并呈现出四重向度:以道德为中心的观念话语、以价值为中心的政治话语、以信仰为中心的生活话语、以传达为表征的物态话语。这四重向度是辩证统一的,并呈显为如下的逻辑展开:道德内涵着价值确认,价值以道德为基础,并呈现为主流社会政治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符合内在道德需要和外在价值诉求的信仰得以建构,道德、价值与信仰的直观传达统一于物态话语中。20世纪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是文化复兴视野下文化自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8.
山西贾村赛社《排神簿》抄本是祭祀蝗皇时行赛所用的神祇排位册子,《祭文簿》是祭祀文本的集合,二者能较全面地反映当地的民间信仰状况。通过对咸丰、光绪朝《排神簿》及民国《祭文簿》的分析,当地道教、民间信仰的一些特点得以呈现:这一时段的信仰体系是比较稳定的;道教、民间神信仰的广泛性远超佛教;它是以道教为中心的多神灵、多派别、多区域中心的信仰体系;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道教及民间神成为信仰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学界关于城隍信仰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明清或唐宋时期城隍信仰的发展,而元代作为城隍信仰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我们至今仍对元代城隍信仰不甚了解,对诸如城隍是否在元代成为官方信仰,是否纳入国家祀典等问题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本文对《全元文》所收全部52篇《城隍文》逐篇加以细读,重点考察《城隍文》作者和作文背景、城隍庙时空分布、城隍神神性和身份、城隍神职责功能、城隍庙修缮和维护的资金来源、官府和普通民众的城隍信仰,并一一列表加以说明,同时也参考未收入《全元文》的相关史书、野史杂录和笔记小说等资料,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勾勒和呈现元代城隍信仰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是伊斯兰教第一立法准则,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穆圣凭借这部圣洁、尊贵的经典引导穆斯林,从重重黑暗走向光明大道,进而奠定了人们对真主的崇高信仰,这是全世界穆斯林最为荣幸之事。清高的真主在《古兰经》中指出:“这部《古兰经》必引导人于至正之道,并预告行善的信士,他们将要享受最大的报酬。”(17∶9)在穆圣时代,圣门弟子们跟从穆圣学习《古兰经》每次不超过十节,必须懂得了十节的内容,才学习新的。自伊斯兰教广泛传播之后,一些归信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人,为了能够了解经文的意旨和法规,开始将《古兰经》翻译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