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也即祭祖送灵仪式或超度送灵仪式,意为恭送祖先回归祖灵地,并祈求祖灵护佑子孙后代生活富足、人畜兴旺。这是凉山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宗教仪式。本文运用美学、宗教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田野调查,分析了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及其神圣观念,阐释了尼木措毕仪式中黑、花、白三色神枝的审美追求、神树崇拜的审美意象、毕摩剪纸的审美情趣、魂归"兹兹普乌"祖界的审美理想等。笔者认为彝族宗教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扎根于深厚的彝族文化土壤之中,其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团结和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的“尼牡措毕” ,是彝族宗教中传承绵远的祭祀仪式。通过“尼牡措毕”的超度亡灵活动 ,充分表达出彝族的宗教理念与信仰习俗。本文以“尼牡措毕”仪式为中心 ,探讨了祭祀活动的主要仪格 ,并对各种尼牡的概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大量的田野访谈资料和相关的毕摩经籍分析凉山彝族毕摩卡巴从传统到现代发展过程及特点.传统毕摩卡巴是献给神灵的物品、卡巴种类多样化,传统毕摩卡巴呈现神圣性的特征.如今凉山彝族神职人员毕摩的卡巴呈现出神圣与世俗二元性共存的特点.毕摩卡巴的收受方式反映了凉山彝族宗教信仰神圣性与世俗性并存的现状.从毕摩卡巴的现状中可以解读出彝族文化变与不变的“规律”,而这些“规律”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凉山彝族社会的宗教文化将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彝族宗教丧祭仪式中,彝族人的灵魂有三,其宗教丧祭仪式主要是对这三个灵魂的一系列"处置"。彝族人的"三灵"以及"三灵"的具体灵魂形式,是彝族先民在由游牧逐步走向农耕这一过程中的产物,彝族宗教"三灵"观念以及一系列的仪式,是形成今天中国彝族民族性的基本结构性要素。"三灵"的出现"铸构"了今天的彝民族,也可以说"三灵"是彝族人之所以为彝族的基本表现。  相似文献   

5.
凉山彝族的疾病信仰与仪式医疗(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凉山彝族的疾病认知与其传统信仰密切相关 ,仪式医疗是彝族传统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 ,仪式医疗活动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仍很活跃。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彝文仪式文献的相关记载 ,对凉山彝族的传统信仰与疾病认知进行考察 ,初步认为在彝族信仰中疾病具有七类超自然的病源 ;进而分析彝族仪式疗者的类型及其特点 ;最后对仪式疗者的医疗活动如疾病诊卜、防病仪式和治病仪式进行归类描述。这是第一篇从医疗与宗教关系的新视角考察彝族传统信仰的论文。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族的疾病认知与其传统信仰密切相关,仪式医疗是彝族传统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仪式医疗活动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仍很活跃。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彝文仪式文献的相关记载,对凉山彝族的传统信仰与疾病认知进行考察,初步认为在彝族信仰中疾病具有七类超自然的病源;进而分析彝族仪式疗者的类型及其特点;最后对仪式疗者的医疗活动如疾病诊卜、防病仪式和治病仪式进行归类描述。这是第一篇从医疗与宗教关系的新视角考察彝族传统信仰的论文。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的宗教和我国北方萨满教都属于原始宗教,凉山彝族的宗教职业者之一尼与北方萨满在传承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因此也带来了各自的区别与特色.  相似文献   

8.
苏尼是四川凉山彝族社会类似于萨满的仪式专家,从萨满教视角研究包含彝族苏尼在内的中国南方民族萨满宗教民俗正在成为学术界思考的新取向。苏尼在产生方式、宗教体验、与神沟通方式及宇宙观与神灵体系方面展现出萨满特征。苏尼萨满特征的个案探究,为从中国南方民族萨满教视角与国际萨满学理论对话、构思完整的中国萨满学研究体系提供了南方民族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少女鬼“妮日”是凉山彝族民间信仰中常常作祟于人的厉鬼,因而成为人们诅咒和驱赶的主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妮日毕”法事中所使用的主要经文的翻译和对彝族民间文学及民间盛行的民俗事象的剖析,认为凉山彝族民间对“妮日”的信仰是彝族古代崇拜少女、处女的遗风。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崇拜女性自身的生育魂"格非",并盛行与生育魂有关的各种求育的法事.崇拜女性生育魂,实际上是崇拜女性的生殖能力,凉山彝族崇拜女性生殖能力的目的是祈求能生育出延续家谱、为祖先超度灵魂的儿子来,而这又与男性在社会组织制度中所担任的角色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基督教传入彝族之前,彝族文化从整体上引导着彝族人的生活与伦常。彝族文化中的鬼神观主要体现在彝文古籍中。本文主要从文献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论述彝族文化中的鬼神观和诸神崇拜。最后,就彝族原始宗教与基督教中的某些教义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其中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凉山彝族苏尼的招魂法事 ,进行了田野观察记录。凉山彝族民间盛行灵魂崇拜 ,人们认为灵魂与生命休戚相关 ,须臾不可分离。本文还通过对彝族语言文字“魂”的翻译、解释 ,分析了彝族宗教观念中对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城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彝族人从乡村举家迁到城市,其中也包括彝族的专职神职人员毕摩和苏尼。本文在对游离于城市边缘、行走在城镇的彝族毕摩、苏尼田野调查基础上,试图分析从神圣到世俗化整合的外在原因与内在动力。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调适。游离在城市中的毕摩和苏尼,主动拓宽了自己的宗教场域,这种彝族宗教文化的变迁与适应是传统文化遭遇现代化、城镇化变迁中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4.
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的哀牢山、乌蒙山、大小凉山、无量山及金沙江流域。本文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视野考察西南彝族的历史、彝族先民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宗教色彩。并运用汉文献与彝族文献的相关记载,简要考察彝族宗教祖灵崇拜的特质及多元化的信仰体系,认为彝族宗教已是处于发展成熟期的原始宗教。  相似文献   

15.
益西寺地狱法会称"涅瓦"(Dmyal-ba),系苯教伏藏师松安林巴的掘藏舞本所编排。法会以戏剧为艺术呈现形式,通过向信众展演三组亡灵在中阴阶段接受阎王审判的情境,使其获得死亡教育。仪式行为中,宗教知识的艺术呈现具有象征性。宗教权威与世俗诉求的和解引发了这一叙事逻辑,促成了仪式目的与艺术媒介的合作性关联。本文即以四川省新龙县雍仲苯教益西寺的地狱法会为例,就场景构建、戏剧角色和仪式功能三个方面,梳理"无常"和"羯磨"概念及其象征话语的书写机制,分析"中阴救度"这一宗教主题的世俗面向和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16.
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的哀牢山、乌蒙山、大小凉山、无量山及金沙江流域。本文根据汉文史籍和彝文经书的文本资料,详细考察中国西南彝族宗教祭司毕摩、苏尼的源流,分析毕摩、苏尼在彝族社会中的功能和职责。认为彝族宗教是处于发展成熟期的传统宗教,仍然保留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文化元素,毕摩、苏尼值得与北方萨满教的萨满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作者:张小燕,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燕的《梅州香花仪式——及其宗教艺术象征研究》以梅州香花为个案,将宗教艺术视知觉象征系统、宗教与艺术关系,纳入香花超度仪式中,进行具体观察和考量,聚焦宗教艺术象征,即将宗教仪式中具有艺术象征含义的仪式象征物(仪式用具、仪式舞蹈  相似文献   

18.
人类早期的象征思维与古代的巫术——仪式和神话等宗教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的象征思维源自于古代的原始信仰,并且通过巫术-仪式以及神话等方式表现出来。其中,"综合性"是指古代的仪式和神话在表现原始信仰和象征思维的过程中系统地运用语言、舞蹈、音乐、造型和色彩等因素的特征;"情感性"则是指古代的巫术-仪式中的特定事物和行为以及神话因素皆是以"象征地"展现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为主要目标;仪式-神话的"奇异性"来自于原始思维和信仰的基本属性,同时,也与早期人类以"有形"来展示"无形"的象征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凉山彝族婚俗中高聘金现象不断涌现,且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现象可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来解释。凉山彝族家庭给女儿的教育投资经济资本,转换成了女儿具体形式的文化资本,而女儿的文化资本将会转换成男方高额的聘金,男方出的高额聘金也会给男女双方都带来象征资本转化。然而,凉山彝族这种高聘金现象不利于本民族的发展,为了维持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当地民众应自觉控制日渐高涨的聘金。  相似文献   

20.
“尔麦里”仪式中妇女是不能缺席的,她们既要参与“尔麦里”的各项活动,如:给亡人点香,听阿訇诵经等,但最主要的是在厨房里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广河县胡门拱北的人类学考察,试图通过对伊斯兰教“尔麦里”仪式中信奉门宦的穆斯林妇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探讨“尔麦里”仪式对当地穆斯林妇女所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门宦穆斯林妇女的宗教行为和宗教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