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为核心的彝族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祖先崇拜又以超度祖先为祖先神仪式为代表。以彝族罗婺人为例,除了节庆日祭祖、丧葬系列祭仪而外,其中体现彝族祖先崇拜的祭祖大典,则是彝族最高祭祀礼仪。以超度祖先为目的的祭祖大典彝语称"耐姆",即是氏族成员共同  相似文献   

2.
苗族民间信仰历史悠久,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特征明显。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杀猪相关法事是东部方言区苗族举办的最普遍的家庭祭祖仪式。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认为,杀猪仪式分为请神、酬神、送神三个阶段;整个仪式过程体现出苗族祭司巴岱雄的"中心"地位以及东部方言区苗族民间信仰的包容性,同时也反映出苗族成员追求社区和谐的心理素质。对东部方言区苗族杀猪还愿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苗族传统社会及其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为核心的彝族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祖先崇拜又以超度祖先为祖先神仪式为代表。以彝族罗婺人为例,除了节庆日祭祖、丧葬系列祭仪而外,其中体现彝族祖先崇拜的祭祖大典,则是彝族最高祭祀礼仪。以超度祖先为目的的祭祖大典彝语称"耐姆"。  相似文献   

4.
腊尔山苗族祭坛"炯"的数量多,空间分布密集度高,以村为单位遍及腊尔山苗区。围绕祭坛"炯",腊尔山苗族形成了一系列的祭祀文化现象,其相关的仪式过程、组织体系、功能特征十分鲜明,并衍生出一系列有关"炯"的神灵观、神性观、神迹观。祭坛"炯"是腊尔山苗族自然信仰与祖先信仰相结合的原始宗教承载形式,披着山神崇拜的外衣,实质上是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5.
畲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盘瓠崇拜独具特色。它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融合交织的产物,核心是祖先崇拜。畲族的图腾盘瓠——龙麒,同时也是他们最早的祖先神。他们以祭祖祈  相似文献   

6.
苗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体系.东部苗族土地神崇拜深受武陵山地区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职能的土地神类型和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式,其中合寨祭祀土地神最具代表性.东部苗族土地神崇拜受到周边汉族土地神信仰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混融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土地神崇拜的文化内涵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迁.土地神祭祀仪式数量的减少、程序的简化,仪式主持者的缺失,以及民众信仰虔诚度的下降,都反映出东部苗族民间信仰的衰微趋势.  相似文献   

7.
岭南冼夫人信仰经历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到民间保护神和和合神崇拜的发展过程,祖先崇拜与冼夫人后人对祖宗的慎终追远、奉行孝道、感恩报德、维系亲属团体、求祖先授福、怕祖先降祸的信仰有关;英雄崇拜与冼夫人有功于国、造福于民、德行垂范的历史功绩,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和冼夫人家族及后人的社会地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间将冼夫人作为福、禄、寿的保护神和和合神,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观念、理想愿望和信仰传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南诏铁柱建于南诏蒙世隆时期,是南诏王室的祭天柱。柱体呈圆形,底座为3层台,顶端为半圆形铁盖,以3根木杈支撑,形状如一棵树,亦如一根带3杈的树枝,是彝族先民树崇拜的物象化图腾。彝族先民信巫鬼重祭祀,认为树是天地之间的通道,从祭天、祭山神、祭社到净宅扫秽及日常祭祀,均不离于树,进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图腾崇拜和祭祀礼仪。从密枯神树的选定、神座树枝的布局到三杈松枝的普及以及打醋碳仪式中柏枝树叶的广泛使用,不难看出树在彝人生活中的神圣性和功能性。  相似文献   

9.
滇南红河瑶族笃信万物有灵,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等活动形式,以巫术控制和食物祭献为主要手段,并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纽带和以宗族、村寨为单位对其崇拜信仰对象进行祭献活动。  相似文献   

10.
阿昌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族群,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阿昌族的宗教信仰蕴含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俗神崇拜的特质。原始宗教在阿昌人中有着深厚的社会积淀。阿昌族自明清以来就深受傣族、汉族文化的影响,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阿昌族宗教呈现出多元宗教文化并存与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红山文化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一)自然崇拜。由具体现象崇拜到抽象天地崇拜。工具(石斧)崇拜是自然崇拜的发展。(二)动物崇拜。灵物崇拜产生于动物崇拜。(三)鬼魂信仰。红山文化积石家带有独特的墓祭特点。牛河梁墓葬显示正处于女性祖先崇拜向男性祖先崇拜的过渡期。(四)生殖崇拜。由崇拜生殖进而崇拜祖先。牛河梁遗存是女神崇拜处于鼎盛期的反映。红山文化先民已跨越自然崇拜和动物崇拜阶段,处于祖先崇拜时期。  相似文献   

12.
湘西苗族巴岱雄"过法"仪式是师父为徒弟安置法坛、"送兵传法"的传渡仪式。通过对凤凰县勾良村巴岱雄吴金龙"过法"仪式的田野考察,可以发现:"过法"仪式主要由以"沟通祖先"为内核的支配性象征符号和以"送兵传法"为目的的工具性象征符号构成;从仪式结构来看,"过法"仪式是一场对"泛祖先"献祭的仪式展演,体现了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深厚内涵和丰富表征。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达斡尔族曾对以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为思想基础,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笃信不疑,并由此形成了与此相关的价值观念体系.达斡尔语言的萨满教口碑资料可谓丰富,自成体系,对达斡尔语中有关萨满教语言系统的初步研究似可获得以下认识:1、早期,达斡尔人信奉诸神是为了达到降福与人的目的,其表现了达斡尔先民试图将天地与人类合二为一,彼此"互渗"的实用目的;2、达斡尔族的多神信仰及其各神分工细腻是与达斡尔族文化的特征十分吻合的;3、萨满教以泛灵崇拜为中心的信仰体系被达斡尔人所深深地认同,并形成了深层心理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达斡尔先民根据有限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分类命名来将诸神重新组织或完善为了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文化世界,这种具有类比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也反映了达斡尔先民实用的理性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4.
梅县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是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客家人是由于战乱从中原不断南迁的一支汉族民系,历史上,梅县道观和道士较少,以民间诸神崇拜为主,如伯公、公王、门神、祖先崇拜等,宗教信仰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生活。梅县道教庙观,至今尚存的较有规模的仅剩吕帝庙。吕...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神灵繁杂,多达千余种,根基深厚,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民间信仰的地域性鲜明,宗族性浓重,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核心,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取向.民众实用功利性的信仰心态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中"以神压人"等复杂因素,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潜在着某种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的偶像崇拜经历了一个以物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以人为对象的祖先崇拜、圣人崇拜、帝王崇拜,再到英雄崇拜、杰出人物崇拜、明星崇拜的过程。偶像崇拜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偶像崇拜的变迁来分析其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固守"与"调适"是腊尔山苗族"巴岱"信仰神龛设置及其变迁过程中呈现出的两个样态。一方面通过神龛的设置严格恪守古老的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教信仰传统,使"苗族"区别于"他族",并确证苗族内部不同支系的区分,使苗姓的实际存在不受汉姓的干扰,并确保这种区分不被遗忘;另一方面由于近代社会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信仰内部固有的封闭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动摇,神龛的设置发生了适度的"调适",出现了"有限度"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中国考古发现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迹象,结合古文献和民族学“活化石”资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证了玉崇拜、龙崇拜、祖先崇拜这三个相互为用并以祖先崇拜为核心和基调的原始宗教形式,认为它对中华传统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祖先崇拜在儒释道三教融合过程中起到了“融合剂”的前提作用,从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模式的三大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赵善华 《学海》2001,(3):132-135
《白鹿原》体现着深刻的神话意识.它通过"白鹿"的审美意象,体现出了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思想观念,并借助神话的隐喻功能,与人物形象建立了潜在的联系.由此表达出小说人物"朱先生"的深刻的智慧理性、道德理性和工具理性,将神话意识提升到一个哲学与美学相统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星斗的信仰崇拜,我国古代早已有之,道教更是其推广者。这种现象,既与我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有关,也与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神灵崇拜等观念有关,如在战国时期,中国已有观测记录天象的《甘石星经》问世,《史记·天官书》中更系统地描述了各种星座的存在、运行及其影响,并将这种"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的传统溯至远古~1。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岩画,以及战国《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之言,则表明当时已流行祭拜星斗的活动;考察道教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乃至器具服饰等,皆可发现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