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讯     
正《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角》宋建晓,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定价:69. 00元。本书立足于福建省乡土文化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状,以妈祖文化为主线,通过梳理和对比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剖析闽台推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因素,总结中国台湾地区利用妈祖信俗促进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借鉴日本以宗教和民间信仰推动社会治理的做法,研究提出福建省利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促进乡  相似文献   

2.
正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宗教信仰的"复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专家学者们从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加以探讨,成果最为丰硕者首推妈祖文化的研究。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热"已经成为不争事实。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2016年3月,"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妈祖信俗迎来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学术界对妈祖文化的研究迅速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传播、管理等各个交叉领域,从跨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成为一种趋势,各种妈祖文化开拓性研究成果正合时代之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宋建晓教授的专著《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野》(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从乡村治理这一新颖的角度着手,把妈祖信俗的学术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台湾妈祖信俗与传统乡土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个以妈祖信俗为核心的"祭祀圈"和"信仰圈",并孕育产生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受现代化交通、网络和新媒体等因素的影响,台湾妈祖信俗与当代乡土社会的互动进程不断加速,其交织面也越来越广,除却民众日常的宗教信仰生活之外,也波及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深入影响各行各业。妈祖信仰的政治化、商业化、遗产化、国际化也反过来加速了妈祖信俗在当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其形式与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出后乡土时代的特征。台湾妈祖信俗与乡土社会的结合有其内在的生成机制,妈祖信俗是台湾乡土社会和谐的"文化纽带"、治理的"整合器"、经济的"助推器"及运行的"规制工具"。当代台湾妈祖信俗传承与转型所累积的有益经验值得借鉴,其教训需要吸取。  相似文献   

4.
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妈祖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包含着诸多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的因子.清代妈祖信俗档案和当代两岸宗教直航记录中都记载了有关妈祖的功绩,是重要的和平记忆.在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圈中,妈祖信仰认同可以从两岸妈祖祭祀、巡游档案、妈祖文化交流档案和妈祖公益慈善档案中找到坚实的事实佐证,从而体现出一种天然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妈祖信仰的北渐问题是对妈祖研究的另辟蹊径。考察山东妈祖庙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山东的妈祖信仰。山东最早修建妈祖庙的时间,应该是在元代,不可能是在北宋。妈祖信仰最早传入山东的地点,应该在荣城,不是在蓬莱丹崖山或者庙岛。山东的妈祖信仰,在有限的传播与影响范围内还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本文初步总结了妈祖信俗未能在山东普及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民间信仰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各地政府纷纷推动民间信仰转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妈祖信俗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妈祖文化自其发生之时起,就随着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传播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开放性、和平性、包容性等多个特点。妈祖文化已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融入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之中,是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人员交流联系的重要载体。这无疑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与落实、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策略,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开展红色文旅环境规划设计,对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加速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的红色资源、民俗文化和环境现状进行分析,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的、红色文旅结合为主线,对其环境场景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规划,从生态、文化、产业、教育、治理融合方面提出规划设计策略,构建红、绿、古、俗融为一体的高质量的红色文旅环境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理学家秉承"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传统,为实现"化其心,成其俗"的化俗理想和乡村礼治而不懈追求。在乡村治理的路径中,认为家庭、宗族是化俗之本,是乡村治理之基石,制定家礼、族规是敦伦化俗的重要手段。他们重视乡约建设,借乡约对乡民进行道德规范、约束,使乡约成为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同时,为地方先贤建祠堂、立碑坊,使地方贤达偶像化,以见贤思齐,淳化风俗。宋明理学家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这些化俗民间的道德实践,达到敦化导民,化民成俗的目的,实现"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良好愿望,是理学乡村治理的一种积极尝试。对当今社会风气的改善,公序良俗的形成和乡村基层社会建设仍有历史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人骏 《心理学报》1987,20(3):84-88
本文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心理学的概况和历史发展,以及台湾心理学科研工作的提高与阶梯。作者认为,台湾心理学的发展史经历了四个阶段,其科研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梯:从实用性科研、移植性科研,迈上了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阶梯。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地区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大致可以从该地区的教学及研究机构、学会组织、学术刊物、近几年来的重要学术活动、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课题中得到一个粗略的概貌。一、主要的心理学教学及研究机构台湾地区与心理学有关的教学及研究机构可以说不少于20个,但专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及研究的机构则主要为6所大学中的6个心理学系及3个心理学研究所: 1.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及心理学研究所台大心理学系,1949年成立;台大心理学研究所,1961年成立。这两个机构既是台湾地区历史最长的专事心理学的教学及研究机构,也是台湾地区各大学中唯一专设有由大学部、硕士班,到博士班心理学人才系统培训计划的机构。据1985年统计,台大心理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台湾地区的文创事业就已经开始发展,如今,其已深入到台湾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台湾地区的文创产业在世界都是闻名遐迩的。虽然台湾地区目前大多是老城区,但无时不透露出人文与创意气息。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极具特色,值得大陆借鉴。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台湾文创园区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引人深思。文章通过分析台北松山文创园区的发展模式,吸取其精华,给大陆文创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积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主旨,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衍生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1当前妈祖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如何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梳理是下一阶段应努力的方向。"慈善精神"是妈祖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哲学表达,其主要来源是妈祖生前的善行义举和身后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3.
试论以巫啸、符法为中心的岭南民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俗信是一种独具特质的民间文化,这一特质深受岭南特殊的环境、气候、物产、族属等因素的影响,使之有别于内地较为混一的俗信。早在唐宋之际,人们就已认识到岭南俗信所具有的特异性,而将其称之为“南法”。本文通过对岭南巫啸、符法两种不同类型俗信的考察,以观原生俗信是如何保有其地域特质,而移植俗信由域外植入后又怎样被赋以本地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14.
大陆《精神卫生法》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是人权法治原则在精神卫生领域的体现。台湾地区的有关规定彰显了对精神障碍患者个人权利尊重和保护的价值取向。在对大陆《精神卫生法》与台湾地区的有关规定从立法宗旨、主要内容等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建议借鉴台湾地区的具体措施,细化精神障碍患者的各项权益保护规定,构建多元的照护体系,进一步明晰法律责任规定,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保护以及精神卫生事业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羌民族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其产生、发展、传承及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变迁进程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其社会功能包括认知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调控功能、俗信功能等.科学认识羌民族宗教文化社会功能,有利于灾后文化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及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祭祀雅乐作为华夏正声,一直处于历史的承续与衍变之中。笔者经过长期的历史考察和多次的田野现场发现,中国明清时期的国家祭祀雅乐在台湾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现代台湾地区祭礼雅乐是以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核准的祭孔礼仪为蓝本,融合三献古礼、八音雅乐、释奠乐舞等程式标准,逐渐衍变为该区域民间信仰宫庙崇奉"天地国亲师"等传统信仰的当代礼乐文化展演典范。本文将传统国家祭祀雅乐与当代民间信仰仪式展演相互印证,主要从仪式涵养的双重建构、仪式音声的有无转换、仪式乐舞的形神合一这三个维度,来深入阐释与凸显台湾地区祭礼雅乐本土化实践中对祭祀礼仪人文性层面的现代建构。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研究当下台湾地区民间信仰组织对中国传统祭祀雅乐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为当代中华礼乐文明的复兴与重建提供弥足珍贵的人文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费爱华 《学海》2011,(5):97-102
传播与治理具有天然的联系,传播是治理权力的来源,是治理过程的本质,也是有效治理的保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传播发挥了政治认同功能、社区整合功能和乡村社会的发展功能。乡村社会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分别有助于村民对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的政治认同,同时,乡村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关联的建立、增进和调动,也有效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个人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税费改革以来,国家对乡村治理的方式正由行政型迈向传播型,传播型治理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及信息担负治理媒介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想推动乡村文旅发展,就要科学育人,以人才促发展;以科技驱动创新,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以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书写乡村共建共享共富新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为例,对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进行研究。阐述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与价值,分析下姜村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发展对策,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中国农村继脱贫攻坚之后的战略选择。为了卓有成效地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而且应当建构内容涵盖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时又能有效促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成果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德治。新型乡村德治的建构整体上应立足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具体实情,瞄准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继承中国传统乡村德治模式、近现代乡村建设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为基本遵循,启迪全体村民的伦理觉悟和道德良知,实现乡村德治与善治、法治的有机结合。新型乡村德治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基层组织和全体村民,建构的路径是共建、共治、共享,建构的方式主要有合理吸收传统德治的成果并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总结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土地革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制定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并能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代的乡规民约,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并激励其扎根乡村敦风化俗,合理利用和借鉴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优秀成果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历代肖像式妈祖图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探索了历代妈祖图像的特点及变迁轨迹,同时聚焦于两个学界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针对"青圭蔽朱旒"问题的争议指出:南宋封妃之后出现的"青圭蔽朱旒"的妈祖图像,在历代妈祖图像的发展中一直延续下来,成为肖像式妈祖图像发展的主线。又如针对清代以来世界各地妈祖庙宇十分流行的凤冠冕板式妈祖图像指出:凤冠冕板式妈祖图像是"后"与"帝"的完美结合,使妈祖既保留了女性最高神的特性,又具有帝王的身份,与男性的封"帝"神祇取得同等的地位。妈祖在清代头戴冕旒的形象,实际上是妈祖具有"帝"的身份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