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静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55-155
古语有云,人死为大,丧葬习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的各个民族,主要有火葬、土葬、塔葬、水葬和天葬五种丧葬形式。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丧葬习俗也有所差异。位于青藏高原的藏族由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有的丧葬形式——天葬。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不断中国化、世俗化,尼僧养老和丧葬方式在印度佛教基础上走向多元化。尼僧的养老方式包括致仕养老、寺院养老、世俗家庭养老;尼僧的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天葬,还出现了传统中国式夫妻合葬的葬式;丧葬承办者和参与者有寺院弟子、上层统治者、世俗家人;丧葬规格高低不等,丧葬地点有固定地点,同时亦有回葬祖先坟茔现象。  相似文献   

3.
丧葬仪式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礼仪活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山西省晋城市的民间丧葬习俗较多地保留着传统丧葬习俗,实行以土葬为主的丧葬形式。本文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山西晋城丧葬习俗的特点及功能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其具有孝道思想贯穿始终、互帮互助以及同一家族有共同祖坟等三个特点,具有伦理教化、凝聚血缘亲族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人生教育等四项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先秦秦汉丧葬习俗中的数术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先秦秦汉时期丧葬习俗中的数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先秦秦汉时期数术行为在丧葬习俗中的表现、地位,并对数术行为存在的社会原因、思想文化基础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其丧葬礼俗中的葬法一直以土葬为主。但两宋时期火葬盛行,并对后代多有影响。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宋代火葬的盛行,不仅仅是在葬法上的改变,还引发了儒、佛之间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西藏是一个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地区。殊不知,在佛寺林立的"圣城"拉萨还生活着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穆斯林群体,他们的生活习俗十分接近藏族,他们最流利、最易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是藏语,在喜庆日子里穿的最多的是藏装,招待客人最先上的是酥油茶。当地  相似文献   

7.
对一起丧葬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星华  韩恒 《学海》2003,(1):102-106
本文是对一起丧葬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在这起丧葬事件中 ,死者家属一方面面临着传统的丧葬习俗———实行土葬 ,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上级的法规文件———要求火葬。受这两方面的影响 ,死者家属最后采取了偷埋这一对策。本文通过对这起丧葬事件的实证考察 ,具体分析了 :国家法规为什么执意取代传统的习俗 ,当国家法规与传统习俗冲突的情况下 ,人们将做出怎样的行为选择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人们的行为是否达到了国家法律的预期。通过分析 ,文章最后对已有的法治模式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羌族丧葬礼仪传承一种文化,保持一种传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悠久的信仰习俗和文化特质.简而言之,火葬方式是古羌文化之遗风在今天羌族社会生活习俗中的表现,而土葬方式却是一种输入文化.考察这两种丧葬习俗,可以窥视羌族社会历史的变迁趋势,把握一个民族从远古保持至今的历史足迹和传统风貌.  相似文献   

9.
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丧葬习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糅合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汉族的民间葬礼仪式,揭示现象背后隐含的民间信仰,认为其信仰大多呈现为佛教、道教、儒家及各种迷信观念的杂糅体。  相似文献   

10.
在藏彝走廊带上至今流传的古象雄本波教丧葬习俗由本波教导师"东巴·幸饶米奥庆"所创,有悠久的习俗信仰历史。丧葬祭礼主要以雍仲龙基朵玛来完成。以内容划分,朵玛祭文由唐卡卷轴画和纯文本书卷组成。而藏彝走廊带上有寺庙的地区朵玛祭文普遍用纯文本书卷作保留。以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祁命村民间丧葬为例,死者去世后"喇嘛""和尚"诵开路经《中阴图卓》和超度经《雍仲龙基》,举行祈愿法事活动为死者超度。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与客家人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然而,关于道教与赣南客家人丧葬礼仪关系的论述,目前尚少见.于都是赣南中部一个典型的客家县份,由于受周边客家县市的影响,这里保存和流传着许多传统习俗,其中丧葬礼仪的习俗保留得较为完整,也颇有特色.本文即以于都县为例,就道教与客家人丧葬礼仪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相互结合参证的办法,从介绍于都道教的渊源、派系及教义入手,进而分析于都丧葬礼仪的仪式过程及散居正一道士在其中的作用;并就于都丧葬礼仪的特点、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功能和消极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人.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十二世纪期间,佛教形成了整个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思想、观念和文学。西藏通过佛教,也与印度发生了接触。佛教对于西藏文化的发展,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公元八世纪到十二世纪,印度一批卓越的大师去西藏宣传佛教。西藏松巴堪布的《如意宝树史》向我们提供一份很长的印度大师的名单。他们访问西藏弘扬佛教,并参加了西藏的佛典翻译工作。布敦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访问西藏的大师名单。根据达斯  相似文献   

13.
西藏民主改革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是西藏历史上一次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4.
作为汉唐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守门与镇墓之制不仅是时人为寄托哀思、告慰死者、祈求平安而采取的葬制措施,同时也与同期社会中盛行的道教观念相适应,呈现出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讨论佛教禅宗的建塔制度及其有关生死丧葬等文化观念。禅林之塔可分为祖塔和普同塔两种,前者为祖师个人入葬之塔,后者为众亡僧骨灰合葬之塔。普同塔之制体现了百丈清规蕴藏的众僧生死平等的精神,而祖塔之制在后世则受世俗皇权和儒家观念的影响日益等级化。禅林中两种丧葬观念的冲突,一边是精进修行的禅师对百丈怀海生死平等观念的守护与坚持,一边是热心宗教事务、扩充禅宗势力的禅师对世俗儒家等级丧葬制度的认同与仿效。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2,(11)
记者从正在拉萨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第六届代表大会上获悉,西藏宗教界人士为西藏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自1987年以来,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在拉萨制造了几起骚乱事件。佛协西藏分会在维  相似文献   

17.
丧葬仪式是少数民族宗教伦理和社会建构的重要行为,将血缘、亲缘和地域社会网络关系联结起来,成为解读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和变迁的重要文化模式。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社会文化行为的具体实践,通过族群关系的互动,促进社会关系的整合和调适,最终形成哈尼族内部治丧活动的社会系统。论文从勐宋哈尼族的历史与文化生态的"场域"出发,详细记叙了其丧葬仪式的过程,尝试分析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的宗教隐喻与社会建构,反思丧葬仪式的功能性价值。吉登斯的"脱域"理论强调的是建构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而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象征隐喻、社会整合和习俗惯制的调适,使"脱域"机制的形成仍具有调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一、丧葬礼仪的演变 丧葬礼仪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人类最初的时候,对尸体的处理是弃之不管的。《周易·系辞传》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是说,远古的时候,人死之后,尸体就放在野地里,盖上树枝,既不积土为坟,也不种树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的规定。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产生了埋葬的礼仪。最初的埋葬法是极为简单的,基本上就是一埋了事。但随着丧葬礼仪的隆盛与发展,鬼魂观念和鬼魂崇拜的种种活动就深深地嵌入到葬礼仪式中。  相似文献   

19.
<正>1949年,随着全国革命的胜利,解放西藏、解放西藏人民成为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解放西藏,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稳步前进、政治为先、慎重稳进的指导思想。1949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时指出,“解放全国,比较麻烦的有两处:台湾和西藏。其实西藏问题也并不难解决,只是不能太快,  相似文献   

20.
凌海成 《法音》2004,(10):22-27
赶着吃了几日红景天,便动身前往西藏。一踏上贡嘎机场地面,就有了头重脚轻之感。同行9人中,除2人来过西藏外,其余都是头一回,不免自己吓唬自己。中国佛协要在西藏召开藏传佛教工作会议,要从西藏、甘肃、四川、内蒙、云南、新疆、北京来30几位活佛、喇嘛,这是中国佛协五十年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