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流变Ⅲ:规定主义伦理学规定主义伦理学派的基本倾向是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一种否定性反应。它在方法上坚持了现代西方整个元伦理学理论的基本方法论原则:这就是坚持以逻辑语言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伦理学问题,甚至也坚持把伦理学视为“逻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但在结论上却与情感主义伦理学大相经庭。第一,他们认为,道德命题、语言、判断等不是个人主观纯情感的表达,而是兼备情感调节和事实描述双重功能的,第二,伦理学不是纯非认知性的,而是认知与非认知双重因素的统一或混合,所以,伦理学与科学并不是完全对立或隔离的;第三,价值判断或伦理学命题决不能简单地归诸于非理性的情感主义范畴;此外,伦理学命题可以提供规定或规范。  相似文献   

2.
在非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流行于伦理学时,黑尔将可普遍化规定为道德判断的基本特征,从语言与逻辑的角度重新解释和论证了可普遍化原则,恢复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为伦理学奠定了客观基础。然而,黑尔的可普遍化原则却并不完全符合道德现实。  相似文献   

3.
以休谟为代表的近代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理论沿着"心理描述"和"语义分析"两种进路/方法"分化"发展,分别形成基于情感(德性)的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现代情感(表达)主义元伦理学是近代道德情感主义理论"异化"发展形态,它运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揭示出道德语言的实践本性,其实是对规范伦理学之实践本性的反面论证。以斯洛特为代表的当代关怀主义(德性)伦理学自觉体现了方法论上的"扬弃"精神,使"心理描述"和"语义分析"两种方法获得了新的统一。斯洛特通过吸收和改造中国"阴/阳"哲学概念,为解决元伦理学长期以来的"应该/态度/价值"与"是/信念/事实"之间的二元对立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当代中西方道德哲学的协同创新研究开拓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摩尔所谓"自然主义谬误"批判的是将"善"这种非自然的属性直接等同于快乐、进化以及实存等这些非价值属性的自然物,但他并不否认可以从这些具体的善事物或手段善中推导出善本身;斯蒂文森的温和情感主义虽然强调态度分歧对于信念分析的根本性和相对独立性,但并不否认部分态度分歧对于信念分歧的依赖性和共存性;黑尔作为元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复归的一个重要代表,更是有意弥合事实与价值的裂痕,强调道德语言的普遍规定性,强调作为社会事实的社会制度对价值评价的决定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通常所认为的元伦理学关于不能从"是"推出"应该"的结论,实际上是对元伦理学观点的误读,而这种误读也同样发生在休谟身上。  相似文献   

5.
彭佐(Punzo),1935年生,1962年获美国圣 ·路易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该大学哲学 系主任。专攻政治哲学、伦理学,著作有《自然 主义反思:伦理学导论》等。 记者:《道德与文明》杂志是中国伦理学会和天津社会科学院合办的伦理学专业刊物,发行四万余份。今天,我们十分高兴能采访彭佐先生。首先,我们想请您谈一下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伦理学主要在研究什么问题。 彭佐:这段时间的跨度很长。总起来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好与坏、善与恶的基础是什么;二是善的手段是什么,或者说善与恶是如何合理的。现代伦理学从反对休谟开始,通过康德,经过语言分析学派的摩尔、史蒂文森,最后的倾向是返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是英语国家近三十年成长起来的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道德思潮,汇聚了当代西方反理论主义、社群主义等多种批判性思潮为一体,力图从道德情感主义的进路回应规范伦理重建和启蒙筹划问题,拒斥传统道德哲学的规则主义倾向。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主要以女性关怀伦理学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内容代表,它们在理论上注重经验描述的方法,在价值观上主张"关怀/关心"地行动优先于抽象的道德规则,对"他者"的责任意识优先于对"个体"的权利意识,这些内容主张反映了当代西方在道德理念上的进步。"移情"是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它被当代道德情感论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当代道德情感论者注重追求道德行为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受益,以及由此对道德行为者产生的实际心理感受的伦理精神。"移情"的提倡也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孕育出一种"移情的文明"之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7.
迈克尔·斯洛特是美国当代规范道德情感主义和德性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道德情感主义既不属于传统经验主义,也不属于传统理性主义,而是融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并具有独立身份的情感哲学的一个分支,集中体现了西方传统道德情感主义在当代哲学语境中的创新性发展。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关键原因在于斯洛特给道德情感主义注入了"先天"成分。若无"先天",传统英国道德情感主义就不会在当代得到复兴,更不会在复兴过程中把自身理论建设推向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以"先天"为对象,本文分析了它的含意,并探讨了它对道德情感主义理论构建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德、黑尔与普遍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和黑尔都是伦理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尽管一个是规范伦理学家,一个是元伦理学家,但是双方都把目光聚集在道德的形式主义研究上,并且着力于普遍主义的落脚点.两者在理论上存在诸多不同,却依然可以发现两者在理论上的先行后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朱贻庭教授关于"文化是具有形神统一内在结构的生命体"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论证,不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作为民族的根基灵魂、人民的心灵家园等描述性语言纳入了中国特色之文化哲学和伦理学的学术话语体系,而且启示我们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时,要把努力方向集中在实现对其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而为充分发挥"文化作为形神统一生命体"命题在当代文化和道德与伦理学学科发展中的建设性功能,我们还有必要把它从小文化推进到大文化,自觉地把小文化观和大文化观、小伦理观和大伦理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康德早期的道德哲学深受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他批判地接受了情感主义者的"道德情感"概念,后者贯穿康德道德哲学的始终。不过在不同时期,道德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内涵和作用不尽相同。在成熟时期,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主要指对道德法则的敬重,这种敬重感充当了道德的动机。不过围绕道德动机存在着诸多争议,针对情感因素在动机中的作用,也存在理智主义与情感主义两种相对立的解释。然而如果将人类的道德状态描述成一个由道德现实到道德理想的渐进而无限的历史进程,那么两种解释都可以被包容在其中。  相似文献   

11.
迈克尔·斯洛特是西方当代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开拓了德性复兴的情感主义"新方向";他先把"关怀"德性预设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事实,再把"移情"当作它的外在的、生成性评价机制,构建了一种基于移情的关怀德性伦理学体系;在道德知识论上,移情也是沟通道德之"知"与"行"的经验参照;斯洛特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儒家伦理在当代德性论语境下的解释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至善学说蕴含着一种从后果主义角度进行解读的可能性。至善作为德性与幸福的综合,可以被解读为"理想的道德世界"或"一切道德目的的全体",它蕴含着一种追求"理想事态"的后果主义价值论思想。而康德关于"人有义务促进至善"的主张,不仅不像伍德和贝克等人认为的那样与康德关于"应当意味着能够"的主张相冲突,反而包含着从目的出发来理解义务之可能性的后果主义规范论思想。因此,探讨一种"康德式的至善后果主义",不仅有助于克服康德伦理学与后果主义伦理学不兼容的传统教条,也有助于克服对一般后果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论是"前道德的"或"非道德的"的责难。  相似文献   

13.
西方伦理学发端于古希腊,自肇始之日起,就陷入了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两大传统之争中。理性主义将理性视为道德的基础和来源,把人的情感当作主观的东西排除在伦理认识之外。情感主义虽然认为情感才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试图扭转情感与理性在伦理学中的建基地位,但是对"情感"的理解带有自然主义的痕迹。舍勒"面向具体情感本身",通过现象学考察,来发掘情感的本质,揭示出"心有其理"。一方面,由强调"情感先天",突出"情感"的伦理学意义,舍勒实现了对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传统的超越;另一方面,由释解"情感"非自然主义的内涵,指出情感的在体性,实现了对以休谟为代表的情感主义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黑尔认为,道德语言也能用形式逻辑规则来推导,且由此推出事实不蕴涵价值的结论。运用博弈论语义学方法从假言命题的角度对道德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事实对价值的蕴涵关系。黑尔研究了道德语言应用的语言环境情况,认为这种语境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语句语境"对道德命题没什么作用。引入博弈模型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道德语言意义的实现与道德行为在博弈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哲学思潮中,较之于学者们普遍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的休谟的情感主义传统反倒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思想源泉,在与儒家德性论会通的语境之下尤其如此.当代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印证了休谟的移情观念,而这一移情观念又可以用来对道义论进行一种情感主义的辩护,即一种建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6.
周振忠 《哲学研究》2012,(8):90-97,129
情感主义(emotivism)是元伦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艾耶尔是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参照斯图尔加(D.Stoljar)的观点①,可以将艾耶尔的情感主义概括为语义和语用两个基本论点:语义论点:道德语句缺乏真值条件,不能为真或为假。语用论点:道德语句的作用是表达情感,以及劝说人们以某种方式行动。(Stoljar,p.81)然而,这一版本的情感主义面临两方面的问题:(1)弗雷格-吉奇问题:一个缺乏真值条件而只有  相似文献   

17.
二女性思维方式在各学科中的具体表现或运用是很广泛的。这里我们只举几个主要领域里的例子。 (一)伦理学领域是女性思维方式影响较大的一个领域。在传统伦理学中,不论是康德主义还是功利主义,伦理学家们建立起一套又一套的道德原则,强调只要遵守这些原则,人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违反了这些原则,就是不道德的。这个传统所体现的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女性思维方式的倡导者认为,传统伦理学无论从形式还是从方法上都有问题。从形式上说,传统伦理学运用“父式”语言说话,以权威的口气颁布道德命令,强迫人们遵从;从方法上说,由于它建立起来的原则与实际情况总有距离,各种道德原则常常相互矛盾,即使  相似文献   

18.
利他主义是西方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近些年来,国内学界将儒家伦理判定为利他主义者颇不乏其人。王海明先生不仅认为儒家伦理以利他主义为总原则,而且认为儒家思想是当今中国崛起的枷锁、包袱和障碍。而深入分析孔、孟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可见,与王先生建立在"经济理性人"意义上的"为己利他"伦理观不同,以"立己立人"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观蕴含着利他、利己的双重因素,并在"内圣外王"的人文理想中超越了利他、利己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以正面的人性情感为价值优位的"为己之学"和"仁本主义"。儒家这一伦理观有着深厚的人性根基、民族积淀和实践智慧,至今仍是重建中国伦理最重要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9.
李喜英 《学海》2007,(3):46-50
从表面上看,元伦理学似乎对人类道德实践没有实际作用,因为它远离了客观现实生活,仅仅是对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偏离了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旨趣和道路。然而,元伦理学并没有因此而丢掉其作为伦理学的学科身份。通过对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主要观点的分析,本文认为,它并没有和传统规范伦理学产生彻底“断裂”,只是谋求对伦理学的道德概念和判断进行科学的逻辑论证,以此保证其伦理学的“科学”品格,进而间接地对人类社会生活和道德行为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华东师大思想政治教研室副教授刘美一主编的《青年伦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供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使用的伦理学教材。该书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与青年的实际结合起来,在伦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紧密结合青年实际,着重论述了与青年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伦理道德问题。该书除了每一章都注意结合青年特点外,还专门论述了青春期与道德,自我意识发展与道德,个性发展与道德,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与道德,道德与成才,道德与生活方式等青年比较关心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感到伦理学并不是什么与己无关的空洞理论,而是与自己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有着紧密关系的学问,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伦理学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