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来说,伦理学研究有三个层次:一是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二是道德哲学研究;三是应用伦理学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伦理学的分型研究主要是在道德哲学和应用伦理学领域展开,相对来说,对于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则关注较少。“道德形而上学”是关于“道德的纯粹理性的概念体系”,它主要是探究伦理价值概念与命题证明系统。以“伦理学的哲学本性”为根本原则可以将西方(从柏拉图到马克思·舍勒)道德形而上学理论划分为五种型态。“应当之应当”的道德基础是西方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德性行为.公平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以及道德正当性重要内容和考察指标,其在教育领域内的状况作为理解教育德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在道德范畴内的价值合理性的“应当”逻辑,在实现过程中出现了“道德悖论”.  相似文献   

3.
道德价值的研究能否成为科学,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应当”与“是”的统一。“应当”是人对自身行为的要求、愿望等的表达,“是”则是关于对象世界的本质、规律、状况等的客观描述。前者属于应然判断,后者属于实然判断。  相似文献   

4.
张桔 《世界哲学》2015,(4):116-124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 ,坚持群体为本位 ,突出主体地位等特征。“公”、“忠”、“义”、“仁爱”、“中和”、“孝慈”、“廉洁”、“勤俭”等德目与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之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对这些反映社会运行一般规律 ,具有一般理论意义和超时代价值的内容应当进行发掘、梳理 ,以充实和丰富当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 ,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是“应当”(即善 )行为的引导者和鼓舞者 ,是“正当”(即非道德性 )行为的鉴定者和保护者 ,是“失当”(即恶 )行为的鞭挞者和清除者 ;就个人而言 ,人们应当用社会主义道德来武装自己 ,保证自己行为的正当性 ,追求自己行为的应当性 ,避免自己行为的失当性  相似文献   

7.
常人道德是道德生活中一种普遍而经常存在的道德行为类型和道德境界层次。它既不是道德上超凡脱俗的圣贤或先进的“君子”,也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小人”,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人”之性和“常人”之德。“常人道德”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第一,其行为特征既非应当,也非失当,而表现为正当。第二,其价值观是义利兼顾的;第三,其人己观是人我两利的;第四,其行为动机是追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统一。常人道德的存在是一种道德生活的常态真实存在。常人道德的义利统一、人己两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现代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常人道德是道德的中间层次与境界。研究常人道德并给予道德上的正面价值评价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克服我们过去的那种善恶两极的对立道德思维方式,有利于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现代道德精神,有利于当代道德研究面向生活和民众,从而有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观。  相似文献   

8.
根据“形神统一”的文化生命结构,要从传统道德文化其“形”与其“神”两个方面的统一中去发掘存在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良资源,尤其是要去发现蕴含于其中的“古今通理”,如“中和”之道、“仁爱”之德、“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等,进而实现对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统道德的继承不仅要立足现实对传统道德中具有现代价值意义的范畴、概念和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和改造,从而实现现代价值再创造,而且还应重视对承载着传统道德价值的载体(“形”)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德得相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可折射出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础与取向,必须对之予以正确阐释。“德得相通”应该理解成“德”与“道之得”、“心之得”意义上的相通,不应该似是而非的理解成“德”主要与“利之得”意义上相通,更不能把如此理解的“德得相通”视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应该是以提升自我德性和实现理想人格为主旨,强调克己尚义的道德价值论。  相似文献   

10.
论旅游道德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旅游道德是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旅游道德建设是旅游伦理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旅游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应当加强旅游道德建设,并认为应该把“敬重自然,保护旅游环境”,“尊重历史,理解文化差异”,“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培养高尚人格”作为当前旅游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公德建设、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作为旅游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伦理学会于1992年6月12日召开了第四届年会。上海市社联副主席林炳秋同志出席了会议。蔡子文同志代表学会做工作报告。近两年来,上海市伦理学会立足于澄清道德问题上的理论是非,主要探讨了“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导向”“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对待传统道德文化”“伦理学研究的方法”等问题,举办或组织参加了“改革开放与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和“新时期道德建设问题”研讨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与会同志就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进行道德建设交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道德观的认知失误看“为个体道德”生成的艰难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为人性”是道德的本质属性。由于人有类、群体、个体三种存在样态,故道德也就应当有“为类的道德”、“为群体的道德”和“为个体的道德”三种类型。但在传统道德观看来,一种行为要具有道德性,就必须是为了类特别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为了个体的利益则是不具有道德性的。在市场经济和人的个体化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为个体道德”的缺失导致了“为个体行为”的“道德无根”状态,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考察这方面所存在的三种认知失误,以便促进“为个体道德”的正常生成,化解相关的社会问题。一、用“…  相似文献   

13.
和谐医患关系建构中患者的道德责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患者具有正常的理性自觉能力决定了其应当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导致患者在医患关系中失责的原因在于患者的病人角色意识强化了患者无责的心理,制度设计中价值标准失衡导致患者的愿望错位以及媒体“妖魔化”医院和医生的形象加剧了患者的对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情绪。患者在和谐医惠关系建构中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主要有:提高认知水平,尊重医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医护人员的劳动,宽容对待具体情境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提出“人的二重性与道德”的问题,试图通过人的二重性:“理性”与“情感”对道德的作用来论证道德的产生与维系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二者,并对人的自由、责任与使命作了道德性的分析,从而揭示人类生活应当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5.
在道德主体性论争中,核心意见有两种:一是从人本主义价值哲学出发,视主体者个人为本原,主张“工具主义道德论”;二是从社会关系总体制约出发,强调客体的必然性,主张“道德主体性的客观原则”。笔者认为,“工具主义与“客观原则”的对峙,实质上涉及三个问题:其一,道德主体与规范客体的关系;其二,道德主体性动因;其三,由此对道德价值的观念建构。  相似文献   

16.
休谟提出了从“是”到“应当”何以可能的问题,但并没有否定人们道德判断和道德哲学作为一门精神科学而得以建立的可能性.相反,他孜孜以求的目标恰恰是要以同情原则为基础,并辅之以旁观者与效用原则来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断裂,从而建立一门科学的道德学说.20世纪情感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发挥”显然是休谟本人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17.
拙作《当今中国的义利之辨与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学术月刊》1990年第11期)发表后,围绕着“道德价值导向”问题,学界同仁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问题:现在提出“道德价值导向”有何意  相似文献   

18.
法律的道德价值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聚焦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学者都把道德价值视为法律的灵魂和生命内核,作为法律得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源头,旨在通过阐释法律背后的道德涵量,探讨法律运作的内在价值基础,建构现代社会“德法交融互动”的良性行为规范机制。由此,东西方文明的成果都成了中外学者考察、吸纳的宝贵思想资源。伊斯兰法文化作为东方智慧的明珠,伦理道德精神是其文明之光,在伊斯兰法律思想体系中,处处闪烁着道德精神的光芒。其中,“以道德为价值基础”的法理精神,“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正义追求,“德法并用、…  相似文献   

19.
伦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为人之道的学问,是一门专门教人致善的学问。 道德是通过道德主体的内心感悟而自觉地实行的行为规范及其善恶价值取向。这个道德定义是由“主体性”,“行为规范”和“善恶价值取向”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相似文献   

20.
人及其存在的二重性是道德价值生成的内在根据 ,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道德价值的决定作用只有通过人及其存在的二重性这个中介才能实现 ;道德价值的生成经历了需要———秩序和要求———应当———行为规范的社会实践过程 ;道德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功利价值和精神价值、外在社会价值和内在主体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