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神灵繁杂,多达千余种,根基深厚,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民间信仰的地域性鲜明,宗族性浓重,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核心,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取向.民众实用功利性的信仰心态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中"以神压人"等复杂因素,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潜在着某种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节日既是宗教祭祀的节日,又是农耕祭祀的节日,融合了传统宗教祭祀礼仪、民间世俗节日、饮食文化等丰富内涵。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都必须举行祖先崇拜祭祀礼仪和自然崇拜的农耕祭祀礼仪,而宗教祭祀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粮、畜的健康、增殖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带来了传统宗教信仰观的改变。文章运用实地全程参与式和关键人物访谈法,探讨文化变迁背景下,哈尼族为了达到传统宗教祭祀目的而进行文化的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3.
阴阳之间——新加坡华人祖先崇拜的田野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笔者在新加坡多年访问、调查与深度访谈所得的田野资料,并结合相关的金石、文献与档案,从先人的埋葬形态与先人的分类、先人牌位、祭祀先人等方面,讨论源自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祖先崇拜,如何在新加坡的社会脉络下发展出新的形态与功能以及其它特征。与传统研究相异的是,本文不是从农业社会宗族组织的架构,而是在一个由移民社会发展而来、具有多元种族文化特征的商业社会的环境中讨论汉人(华人)的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4.
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同时,孝道观也 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夏、商、周三代,孝亲之心表现为传统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观念,发 挥着维系宗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对传统宗教中的 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使其从一种虔诚礼敬的宗教伦理变成了一种对家族生活反思的人生哲 学;从宗教祭祀活动变成了深入社会的家庭规范。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夸大了孝道的引申意义 ──“以孝治天下”,使之变成了一种国家政治哲学,一方面掩盖了阶级国家的实质,另一方面也歪 曲了孝道伦理的本身意义。在现代公民社会里,家庭仍然发挥着“抚幼养老”的社会职能。因而, 儒家的孝道观复归其本来意义,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彝族是古代西南地区分布最广、文化辐射最强的民族之一,又因其宗教信仰与道教有诸多共通、相融之处,因而道教产生后便与彝族的原始巫教、祖先崇拜、毕摩祭祀等宗教活动互动、融合,进而促进了道教和彝族原始宗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阿昌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族群,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阿昌族的宗教信仰蕴含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俗神崇拜的特质。原始宗教在阿昌人中有着深厚的社会积淀。阿昌族自明清以来就深受傣族、汉族文化的影响,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阿昌族宗教呈现出多元宗教文化并存与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中国考古发现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迹象,结合古文献和民族学“活化石”资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证了玉崇拜、龙崇拜、祖先崇拜这三个相互为用并以祖先崇拜为核心和基调的原始宗教形式,认为它对中华传统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祖先崇拜在儒释道三教融合过程中起到了“融合剂”的前提作用,从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模式的三大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鹭 《中国宗教》2020,(3):74-75
探索礼俗音乐中的宗教文化,是对中国宗教的"弥散性"特点的一个阐释,它在音乐的层面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宗教通过各种礼俗形式对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礼俗,泛指婚丧、嫁娶、祭祀、交往等的礼节,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礼俗活动紧密结合的音乐,即称为"礼俗音乐"。  相似文献   

9.
师公是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组织者,他们游走于庙宇、家宅与田野,开展祭祀活动,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形塑产生重要影响。民间傩坛包含多宗教文化元素,祭祀对象以宗法性传统宗教和道教为主,仪式建构依托道教斋醮科仪与宗法性传统宗教祭祀礼仪,在中原傩文化的基础上又嵌入藏族传统宗教及其傩文化元素,傩坛中的黑神则是藏传佛教阎摩护法与六臂大黑天护法。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师公与傩仪,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国宗教文化多元通和特质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社会地理学会图书馆藏“苗图”是20世纪初绘制的包括“百苗图”临抄本在内的17种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志文献资料,是研究晚清民国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的珍贵资料。其中,F.cin_60《百苗图》和F.cin_67《贵州民族文化专题图志》中均有对椎牛祭祀场景的描图,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讯息。椎牛是苗族、瑶族、佤族、水族、布依族等民族共享的文化事项,以祭祖、祭丧为主要目的,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祖先崇拜的生动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祭祀传统,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古代就有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形成一系列包括郊社制度、宗庙制度在内的祭祀制度。《礼记》称:“?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  相似文献   

12.
“度戒”是滇越瑶族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是道教、佛教与瑶族自身原始宗教融为一体的综合宗教习礼活动,分“师戒”和“道戒”两种,后者程序复杂、仪式繁琐、规模浩大.他们通过“度戒”,祈求人活着要有人的尊严,受人尊重,死后灵魂也有资格升入天堂,接受子孙后代的香火祭祀.其具有维系宗族集团的纽带、传承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组成婚姻家庭的重要条件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为核心的彝族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祖先崇拜又以超度祖先为祖先神仪式为代表。以彝族罗婺人为例,除了节庆日祭祖、丧葬系列祭仪而外,其中体现彝族祖先崇拜的祭祖大典,则是彝族最高祭祀礼仪。以超度祖先为目的的祭祖大典彝语称"耐姆"。  相似文献   

14.
彝族的祖先崇拜和道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可能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地理区域和孤立的民族文化圈内处于静止状态。彝族的宗教,形成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信仰形式,既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又兼收并蓄了其他的宗教文化。其中,大量吸收、揉合的是中国固有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5.
正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为核心的彝族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祖先崇拜又以超度祖先为祖先神仪式为代表。以彝族罗婺人为例,除了节庆日祭祖、丧葬系列祭仪而外,其中体现彝族祖先崇拜的祭祖大典,则是彝族最高祭祀礼仪。以超度祖先为目的的祭祖大典彝语称"耐姆",即是氏族成员共同  相似文献   

16.
关于闽台历史上的祖先崇拜问题,中国大陆和台湾、西方学界以及日本学界,均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少学者把焦点集中于宗族组织的研究,所讨论的祖先崇拜常仅限于理想型的祭祖活动,并没有注意到它的变异类型。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基础,佐以田野调查,了解祖先崇拜在入赘婚中的运作与变迁,探讨闽、台家族祖先崇拜的差异,进而探讨入赘婚俗中祖先崇拜的变迁对中国宗族制度的启示。同时,闽、台两地的祖先崇拜习惯历经数百年,其型式及其崇拜仪式虽因环境与情境的不同而有多样性的表现,但其基本的世系延续需求、祖先崇拜的观念并未发生质性的转变。通过共同祭祖等活动,以加强同宗或同族的意识,仍是两岸同胞心中追求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1990年8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召开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来自南方九个省区,包括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彝族、壮族、回族、汉族的学者7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是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中心,与会同志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民族文化与宗教、风俗习惯有的代表认为中国传统宗教以祖先崇拜为特点,注重天命  相似文献   

18.
宗教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宗教所处的地域不同,其社会作用和文化影响也不尽相同。目前在欧美影响较大的是基督宗教,在中东和亚洲一些国家影响较大的是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佛、道、伊、天、基五大宗教各有千秋,和谐相处,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宗教文化。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这一论断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实践性、指导性,因而立即在我国宗教界引起广泛响应。笔者认为,融入我国优秀文化,是天主教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泽洪 《世界宗教研究》2012,(3):154-162,194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竹王神话,多维度反映出西南各族群的宗教观念。本文详细考察竹王神话的流播及其影响,分析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仪式所体现的竹崇拜。认为具有原始思维特色的西南少数民族竹王神话,蕴涵着西南少数民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要素。竹王神话和竹崇拜长期影响着西南各族群的社会生活,其神话思维模式反映出各族先民的宗教情结和自然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蒙古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联系古代蒙古狩猎社会文化,探究了蒙古古代只勒都、主格黎这两个极其密切关系的词语,认为只勒都是古代狩猎社会信仰的一个重要习俗;而主格黎却是以向祖先和腾格里(天)供奉猎物福禄的只勒都而体现的父权制全体血缘宗族所参加的祭祀。同时,还基于只勒都和主格黎的词根、词源演变,提出并解释了两者在蒙古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