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言祖语     
云何持戒能生戒?因五戒得沙弥戒,因沙弥戒得律仪戒,因律仪戒得禅定戒,因禅定戒得无漏戒,是为戒生戒。云何持戒能生于檀?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复次菩,萨自念:我当持戒以,此戒报为,诸众生作转轮圣王或,作阎浮提王若,作天王令,诸众生满足于财无,所乏短;然后坐佛树下降,伏魔王破,诸魔军成,无上道,云何持戒生禅?人有三业作…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  相似文献   

3.
佛祖言语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云何持戒生忍辱?持戒之人心自念言:我今持戒为持心故,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恶趣,是故应当好自勉强,勤修忍辱。复次,行者欲令戒德坚强,当修忍辱。所以者何?忍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动摇。复自思惟:我今出家形与俗别,岂可纵心如世人法?宜自勉励,以忍调心。以身口忍,心亦得忍,若心不忍,身口亦尔,是故行者当令身口心忍,绝诸忿恨。复次,是戒略说则有八万,广说则无量,我当云何能具持此无量戒法?唯当忍辱,众戒自得。譬如有人得罪于王,王以罪人载之刀车,六边利刃,间不容间,奔逸驰走,行不择路,…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1)
止持与作持所谓戒律,应该是两种类别的共同称呼。广义地说,比丘戒也包括了比丘律;狭义地说,戒是戒,律是律;律中包含戒,戒中不含律。因为毗尼(律)藏中有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波罗提木叉中不能摄尽毗尼藏。说得明显一些,毗尼是统括止持与作持的,波罗提木叉则唯有止持。所以持律含有持戒,持戒不含有持律;因持律是僧团大众共同的事,持戒是各个比丘个人的事。持戒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94,(1)
(一)学伟以持戒为本所谓开示者,开即开启,示即表示,讲为人之善恶,开显本来面目。但这面孔无大小方圆圣凡男女等色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也。观者相非相,即见如来。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学道的人须真实,不可挂羊头卖狗肉,但向已求,莫从他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说是假,行是真。从一人而多人,一家而一国,而多国,展转变化,全世界不治而化矣。学佛不论修何法门,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楞严》二十五门,各证圆通,放云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自己择一门为正行,余者为助行。须福慧双修,单福则属…  相似文献   

8.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9.
学诚 《法音》2014,(4):45-52
正受戒、学戒、持戒是每位比丘都会遇到的重要课题,如何做好,对一位比丘的成长关系重大。《弥沙塞羯磨本》中有言:"《戒经》云:戒为净身,定为净心,慧清烦恼。若无明慧,烦恼不除;若无正定,明慧不发;若无禁戒,正定不成也。"佛制五年学律,但其实古来很多祖师学律、持律不止五年,僧传中有史可见者比比皆是。即便学律多年,如何持好戒依然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如慧休法师"理可虚求,事难通会"(《续高僧传》卷第十五)的感叹并非没有缘由。因为学戒、持戒是一个综合、系统、长久的过程,必须明了各种相关的问题,并善巧、妥当地处理好,这样才能在持戒的道路上比较顺利。  相似文献   

10.
以明朝以来流传最广的宗宝本《六祖坛经》为蓝本,分析了六祖慧能大师所云"止恶行善"与佛教持戒、功德的内在关系,揭示出《六祖坛经》般若观照下的"止恶行善",即是持戒。学人若不能做到"心平",则应"以戒为师";而只有在般若观照下"三轮体空"无执的布施行善,才能是功德,否则不可将福德变为功德。  相似文献   

11.
树立佛教的庄严形象,使正法久住世间,这是我们每个佛子共同的职责,而学习戒律,严净毗尼,不但能防非止恶、规范行为,净化身心,而且是中国佛教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屹立于世界佛教之林的第一优势!本期济群法师《学习戒律的意义》一文,从戒律的名称和含义,受戒必须持戒,戒律是僧伽制度的是非标准,学戒后才能成办僧伽事条,戒能成就各种功德,持戒能令正法久住,以及违反戒律的过失等六个方面,反复论述学戒、持戒的重要意义。文中还列举当前佛教界诸多不如法的现象和弊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戒德衰颓,正法焉能久住?净戒不修,僧伽的庄严形象复何存在!中国佛协为力挽颓风,对目前某些寺院滥收徒众、滥传戒法的现象曾再三提出整饬意见。本刊作为教界喉舌,为方便教友学戒、持戒有所遵循,曾连载《戒学讲座》十三讲,并作为“法音文库”之一印单行本发行,颇受广大教友的欢迎。近几年来,滥传戒法的现象有所减少,说戒、诵戒之风,结夏安居之制亦在许多寺院开始恢复,但如何持之以恒、蔚为风气,则在于教界的共同努力!有些尼众寺院与尼众佛学院,在戒学道风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五台山普寿寺是一座尼众道场。她们生活清苦,居住简陋,夜卧广单。去年夏季有来自22省、市的青年比丘尼(年龄最大的36岁)146人共同安居学律。据介绍,安居结束,有80余人留寺研究戒律。她们每天坚持学戒、持戒,遵循通愿法师“以戒为师,华严为宗,净土为归,研律为主”的遗志,暇时念佛、诵经。这种真参实学精神,令人十分钦佩。  相似文献   

12.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开发智慧。所以,又叫此三学为三增上学。所谓戒,是戒律,防非止恶叫做戒;所谓定,是禅定,静虑澄心叫做定;所谓慧,是智慧,研真断惑叫做慧。戒定慧三学应以先修习戒学为基础,所谓由戒资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三学之中,戒学为首,可以知道戒律在佛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故《华严经》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学佛的目的,就在于求解脱、了生死,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无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部必须以戒为师,以严持戒律为根本;如舍此求定慧,无异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6)
正第三章南山律宗之理本篇首先论述南山律宗的解脱之理,包括戒的解脱之义、三学次第及持戒须与定慧观行并重几个方面。其后论述南山律宗的成佛之理,包括《四分律》分通大乘精神的显发过程,道宣律师圆融白四羯磨具足戒体与三聚净戒戒体为同一戒体,依此戒体持戒时可三聚圆修之理,南山宗具足戒与菩萨戒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以持戒为基础,事理圆融、真俗并观的南山教观。总体而言,南山律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鸠摩罗什 《法音》2000,(11):1-1
问曰:人能以力胜人,并国杀怨;或田猎皮肉,所济处大,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以是故无怖无畏。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复次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复次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复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爱身,彼亦如是,与我何异?以是之故,不应杀…  相似文献   

15.
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陀灭后,以戒为师。作为佛教徒,不论在家出家,都必须受戒、学戒、持戒,以戒为师,才能自度度人,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为帮助初学佛者认识学习戒律、依戒修行的重要性,特从台湾圣严法师所著《戒律学纲要》一书中节录若干章节,编成《戒学讲座》,陆续在本刊发表,以资提倡。  相似文献   

16.
佛祖言语     
《法音》2006,(11):1-1
云何持戒能生戒?因五戒得沙弥戒,因沙弥戒得律仪戒,因律仪戒得禅定戒,因禅定戒得无漏戒,是为戒生戒。  相似文献   

17.
戒满,满则无求; 戒骄,骄则无识; 戒惰,惰则无进; 戒浮,浮则不深; 戒急,急则不达; 戒嫌,操则不稳; 戒袭,袭则无创; 戒粗,粗则易错; 戒奇,奇则常谬; 戒名,名则难实。 (编样仕居思迪)求知“十戒”歌@杨保成~~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6)
<正>三、实法宗的无作戒观一切有部认为,无作戒同作戒一样,可归入色法。但是无作戒不是普通的色法,具有相当独特的性质。以下从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一)以有为、无为分类,无作戒具有生、住、异、灭四相,故属于有为法。[244](二)在色法、心法和心不相应行法三聚之中,无作戒应属色法。南山律总结了如下三个理由:1.戒体具有损益的性质。例如持守善戒,则恶法减少而善法增加,戒体得到肥充;违犯善戒,则  相似文献   

19.
道教全真派的传戒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戒为道教全真派的重要礼仪之一,是道教德高望重的大师们将道教的戒律传授给普通道士的一种宗教仪式。传戒日期没有限定,一般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进行,戒期五十三日、一百日不等。传戒圆满后,将受戒弟子分清名次,编入《登真 》;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道士受戒后的凭证),以为凭据。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魏晋以后,道教戒律十分丰富,如《三皈戒》、《五戒》、《十戒》、《老君八十一戒》等,要求奉道者必须持戒、守戒。 金元之际全真教出现以…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音》2001,(4)
众山须弥最,众流海为最,众经亿百千,戒为第一最。欲求第一最,今世及后世,当持此禁戒,终身莫毁犯。除结无挂碍,缚著由此解,以戒自观察,如镜照面像。夫欲造善法,备具三种业,当审观其意,如罗云经说。所以立王者,由世诤讼故,众人之所举,古昔之常法。犯罪者知法,顺法者成就,戒律亦如是,如王治正法。如医观众病,进止得其所,可治则进药,不可者则舍。如医经所说,四事不可治,可救有十三,余者不须救。譬如有死尸,大海不容受,为疾风所飘,弃之于岸上。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是当持戒。如守门牢固,不忧失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