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的余味     
正一部好的电影,必定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一位导演说,电影和人生,都是以余味来定输赢的。一部电影没有余味,不能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任何痕迹,产生任何印象,电影便"完"了,也便"死"了。而一部有余味的电影,演完后,它的韵味,它的"生命",依然留存在人们的心里,历久弥香。一部电影的余味,决定了一部电影的质量和生命。电影要有余味,人生也要有余味。没有余味的人生,活着也没有盼头、没有希望、没有留恋,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得势时,势不可用尽;得利时,利不可占  相似文献   

2.
水的硬度是多少?很多人会说:“水有什么硬度?即使有也是很微小的。”的确,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水确实没有多大硬度,柔弱得让人难以联想到“坚硬”这个词,但是如果是没有丝毫杂质的纯水呢?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普遍原则是否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问题是:“文化的普遍原则是否存在?”我为这个问题的肯定答案提出了以下归谬论证。假设不存在文化的普遍原则,那么,跨文化交流就是不可能的。然而,跨文化交流是存在的。由此可以推论说,文化的普遍原则也是存在的。现在我概括地解释一下这个证明。我从存在着跨文化交流这个前提入手。在当今的世界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争议;可能需要证明的是,这个前提意味着什么。并非有关它的含义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辩论。例如,任何两个人要进行交流,首先要有某种共同的交流手段,这一点十分明显,再争论就…  相似文献   

4.
吕晨 《佛教文化》2013,(1):70-70
从前,有两个小和尚为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能说服谁,谁也不想让着谁。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安静地听完他的话之后,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洋洋地跑回去向第二个小和尚炫耀。第二个小和尚不服气,也来找师父评理,师父在听完他的讲述之后,也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等第二个小和尚满心欢喜地离开后,一直跟在师父身边的第三个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不解地问道:“师父,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说违背良心的话吗?可是您刚才却对那两位师兄都说他们是对的,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平日的教导吗?”  相似文献   

5.
一、今日纪念孔子对不对去年是中国世界级文化伟人孔子诞生2545周年,10月上旬2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300名学者在北京聚会.隆重纪念孔子,研讨儒学,成立了国际儒学联合会。纪念孔子,研究儒学,是个敏感问题。这些年来始终有人对孔子存有戒心,甚至把孔子、儒学、国学同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把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对立起来。孔子是儒家、国学、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问题的焦点总是集中在孔子身上。纪念孔子对不对呢?这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处在什么时代。处在动乱的时代或者处在破旧立新的革命战争时代,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本文的题目,来自郭沫若的一段话。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我们要跳出了‘国学’的范围,然后才能认清所谓国学的真相。”这段话写于1929年,距现在已半个多世纪了。之所以重新把它提出来,是考虑到这句话不仅击中了那时的国学家们的要害,就是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国学仍然大有启迪:只有跳出“国学”的范围,才能研究好“国学”。在某些人看来,“我们的国情不同”,值得自豪之点,就在于:世界四大“文明”,于今只剩下华夏文明了。这是因为——在国学家看来——是孔子的思想、古代经典即所谓国粹在起作用的结果;国…  相似文献   

7.
活着的意义     
曾经有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找到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愁眉苦脸地向他求教:“大师,请问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叉呢?”安提丰说:“我至今也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所以我要活下去!”  相似文献   

8.
正季羨林被人推崇为大师时,有三辞"桂冠"之说。对于别人强加己身的国学大师这个称号,他笑答道:"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老身一词借用京  相似文献   

9.
我的好几位远方亲友来承德,都提出要看一看溥仁寺。当我告诉他们溥仁寺还没向游人开放时,他们全都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为什么?!,”我无可以对。我百思不解。前几日北京来了两位佛学老前辈又要我带他们去参观溥仁寺,我真是很为难。“溥仁寺是康熙皇帝家庙,居外八庙之首。内蒙古、沈阳、北京的一些老满族,对溥仁寿情有独钟,来承德后都要先拜溥仁寺而后再拜其它庙。”郑老说。“我们俩都七十多岁了,来承德一趟也不易,劳驾小武带我们到庙址上看一眼,好吗?”真情如此,深情如此。我怎能拒绝?打了个出租来到喇嘛寺村头。下了车,两…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记者,我习惯了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时,都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前不久我采访一个英国籍的在读博士,本来在艺术学校当老师,名叫格法·普拉扎。他在伦敦搞三维动画,同班同学好多都在好莱坞挣大钱。这么一个人,无意中看了一场京剧演出,整个人就被京剧迷住了,书不教了,博士也不读了,抛家舍业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来学京剧。什么压腿、踢腿、下腰、拿顶,受的那个罪,说出来人家都不信。人家问格法:"你那个条件干什么不行,非得来中国唱戏干吗?"格法很奇怪:"京剧美啊,你们的国粹嘛,所以我就来了。"这  相似文献   

11.
水的硬度是多少?很多人会说:“水有什么硬度?即使有也是很微小的。”的确,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水确实没有多大硬度,柔弱得让人难以联想到“坚硬”这个词,但是如果是没有丝毫杂质的纯水呢?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大师身边有一个整天喜欢发牢骚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这个弟子去买些盐。待弟子回来后,大师让这个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并叫他喝了。大师问道: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大师又让他再抓一把盐放进附近的湖里,等弟子把盐倒进湖里后,大师又让这个弟子再尝尝湖水,弟子尝后,大师问道:现在味道如何?弟子答道:很新鲜!大师接着问道:你尝到咸味了吗?弟子摇摇头:没有。这时大师对弟子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一把盐,不多,也  相似文献   

13.
《思维科学通讯》2006,(4):14-15
有的读者可能提出问题,说:“李白写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西游记》里创作出孙悟空,这不也是思维的结果吗?这个结果能和存在同一吗?谁见过三千丈长的白发人?谁见过猴头猴身却会说人话、聪明、比人的本事还大得多的猴”?这个问题涉及艺术思维和其他思维(日常生活思维、实践思维、科学思维等)的共性及艺术思维特有的个性的关系问题。艺术思维的对象是现实生活,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果艺术作品不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只是主观任意地胡编乱造,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人看的。  相似文献   

14.
智者常认错     
假如你骑自行车上街,突然与迎面而来的自行车相撞,在一时分不清谁对谁错的情况下,你将采取何种态度、作出何种反应?狠狠地训斥对方?向对方道歉认错?抑或既不训斥,也不道歉,而是扶扶车把、掸掸尘土,然后不声不响地上车继续走自己的路? 一位脾气暴躁且一贯争强好胜的朋友说:不管谁对谁错,都要来个先发制人,把对方训斥一顿,而且一定要把他给训懵了,这样,即使他没错,他也以为错了,说不准会乖乖地向你认错呢! 一位心地善良且生怕惹事生非的朋友说:两个人在一瞬间相撞,谁能一下子分清谁对谁错呀?就算自己没错,也还是风格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许多人都在谈论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优秀思想。我以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是不断融合创新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史料开始,重新作一些考察、分析,与同仁共同探究,力求达到某种共识。一、中华民族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有没有一个黄帝?这是汉代就有人怀疑过的。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时,卷一《五帝本纪》首列黄帝。为此,司马迁在卷后作一说明。他从几个角度证明黄帝其人确实存在;一是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都讲到黄帝…  相似文献   

16.
幽默     
爸爸能得到一位父亲中了奖,得到一个玩具。回到家后他把5个孩子都叫到了眼前,说:“你们都喜欢这个礼物吧?谁最听妈妈的话,从不和她顶嘴,按妈妈说的做,谁就能得到这个礼物。”5个孩子异口同声:“爸爸能得到。”分手──我听说,你和玛丽的婚约解除了?──是的,我们分手了,──你没有告诉她,你有个有钱的叔叔吧?──讲了,她现在成了我的婶婶了。幽默  相似文献   

17.
邓灵勇 《天风》2011,(2):45-45
从圣经中可以看到:人是上帝造的,人的生命是何等的神圣。不管什么人,都是照神的形象受造的,人有神的形象。因此,我们不但不可杀害别人,而且也不可杀害自己;谁若违反神这个吩咐,谁便是污辱神的形象了。圣经说:"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你们不是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天主教》2006,(2):1-1
耶稣又向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为了放在斗底或床下吗?因为没有什么隐藏的事,不是为显露出来的;也没有隐密的事,不是为彰明出来的。谁若有耳听,听罢!耶稣又向他们说:“要留心你们所听的:  相似文献   

19.
印度佛教大师身边有一个整天喜欢发牢骚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这个弟子去买些盐。待弟子回来后,大师让这个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并叫他喝了。大师问道:“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大师又让他再抓一把盐放进附近的湖里,等弟子把盐倒进湖里后,大师又让这个弟子再尝尝湖水,弟子尝后,大师问道:“现在味道如何?”  相似文献   

20.
学生:前两次您们谈了对超常现象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认识,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超自然力存在,对超常现象的声称一定要求有实在的经得起检验的事实;宗教不过是历史阶段的产物,把灵魂托付给谁一定要理智,人生道路只可“摸着石头过河”,不可指望“仙人指路”。我觉得都有一定道理,可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名人、科学家都要信教,连科学巨人牛顿也是虔诚的清教徒,包括爱因斯坦也信教、信上帝,还有很多科学家都是基督教徒,难道他们不理智吗?秋实:你的问题很好,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疑问,认为既然科学家是搞科学研究的,那他就应该相信确实存在的事实,不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