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道发 《法音》2000,(3):29-35
引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世称濂溪先生。著作今存者有《太极图说》及《通书》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传世。后世之鸿儒硕学,皆奉周敦颐为道学之祖。宋明理学始自周敦颐,亦为今时学界之定说。 关于周敦颐思想之渊源,明代黄绾所说颇值得玩味。他说:“宋儒之学,其人门皆由于禅。濓溪、明道、横渠、象山由于上乘;伊川、晦庵皆由于下乘。”[1]黄百家则更述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及从东林常聪(总)禅师习静坐等事[2]。周敦颐亦…  相似文献   

2.
1992年,我曾发表《从马王堆帛书本看〈系辞〉与老子学派的关系》一文(见《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文章的结论与陈鼓应先生关于《系辞》为道家作品的创见不谋而合。一年之后,廖名春先生又发表《论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一文(刊于《哲学研究》1993年第7期),针对陈鼓应先生和我的一些见解提出尖锐的反对意见。细读廖先生的文章(以下简称“廖文”)、觉得功力深厚,议论亦颇精致,极有利于推动关于帛书的研究与争鸣,然而廖文中的误会及疏漏之处也有不少。例如,廖文首句说陈鼓应先生和我都受“道家主干说”的支配,  相似文献   

3.
我在侯外庐先生主持的思想史研究室工作了30年,主要从事先秦思想史研究。在文革之后的1979年5月4日下午,我去侯先生家(方家胡同),向他请教关于先秦思想史的一些问题。当时侯先生看了拙文《杨朱思想初探》(载《思想战线》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很是高兴,除谈了对拙文的批评意见以外,又就先秦思想史的几个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我一面听,一面将先生讲的记在卡片上。当晚,又摘要写在日记上。这里抄录其中的第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定。他是我国明季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我天主教界中一位杰出的热心教友,1983年正是他逝世后的第三百五十周年。回忆1933年当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时,中国许多名人学者,在报刊杂志上撰写了不少纪念文章赞扬歌颂他,比如:蔡元培先生称徐光启是我国科学的先导;竺可祯先生称徐光启的治学精神更胜于与他同时期的英国的培根(1561—1626);高鲁先生称徐光启的治历,前不让郭守敬的特创,后不逊梅文鼎的敏求。(北京《光明日报》1938年11月18百)又称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可和中国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78)的《本草纲目》齐名而范围更广。近读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作者提到徐光启,在脚注里说:  相似文献   

5.
等待,是一个求知的词语, 又是一个预示着希冀的词语。等待,是难熬的,又是热盼的。那是蔡元培先生刚刚受聘于北大校长不久演绎的故事。“1916年底的那些天,蔡先生差不多天天来看仲甫(陈独秀),有时候来得很早,我们还没有起来,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据汪孟邹回忆)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道士,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一代弟子闵苕,派名闵一得,字补之,亦字小艮,号懒云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卒年无差,而其之生年却大有径庭,现在的说法几乎都是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享年七十九岁。如《中华仙学》中陈撄宁先生所作的《闵小艮真人传》,以  相似文献   

7.
程军 《中国道教》1995,(4):19-21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人。他三十七岁(公元492年)弃世入茅山(今江苏省句容县句曲山)。他博学多才,在天文、物理、医学、化学等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位政治家,梁时人称“山中宰相”;他同时也是一位道教领袖,因创立茅山宗而闻名。 今人对陶弘景研究颇多,然对其科学活动时间及对天文物理的贡献研究不够,本文将对此部分内容给予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纪念黄寿祺(1912-1990)六庵先生百年诞辰而写,汲引章学诚(1738-1801)《校雠通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与著名新儒学大家唐君毅(1909-1978)、牟宗三(1909-1995)常说的"返本开新",汇为本文标题,以表彰先生易学总体成就与贡献。全文分节为四:首述缘起,次论先生易学旨趣,三则举《易学群书平议》中焦循(1763-1820)《仲轩易义解诂》例释先生易学进路与裁识,终以"从源溯流,强干弱枝"、"精研象理,不废术数"为先生《易》学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上下两部分。上篇考察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通书》的流传情况 ,以及历来对两书关系的争议。下篇论述周敦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认为周敦颐之所以能成为理学开山之一 ,主要表现在他努力尝试从本体论角度建立儒学的宇宙论和心性论 ,使儒学能够开始真正从本体论层面上回应来自佛道二教的挑战 ,并且为宋明理学初步提供宇宙本体和道德本体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正>程颐(1033-1107),世称伊川先生,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一生治学授徒,其中《程氏易传》是他倾毕生心血、唯一一部亲手写定的专门性著作。其弟子尹焞曾言道:"先生平生用意,惟在  相似文献   

11.
马相伯先生,名良(原名建常),圣名若瑟,是中国天主教界中的爱国老前辈。他生于1840年,殁于1939年,享年一百岁。这一百年,正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年代。他从青年时代起即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策勉自己,六十岁后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后改名为震旦大学,即今上海市第二医学院的前身)和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他还当过北京大学的校长。九十岁后,为抗日救国,扶杖奔走,作演讲,写文章,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遗著有《国难言论集》。他一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后人称他为“爱国老人”。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曾在中国居住过廿三年(1923-1946)的法国神父,他在中国写完使他名扬四海的著作,最近几年,为庆祝他逝世五十周年,全球四洲举办五年十场大型研讨会来纪念并发扬他的思想:2001-Hastings(英);Lille(法)2002开罗:巴黎2003北京;Stras-bourg(法)2004罗马;巴黎2005纽约;巴黎。对中国人,尤对中国天主教而  相似文献   

13.
<正> 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浙江金华人,学者称潜溪先生。早在元末,他即已“藉然著闻”,“知名于时”。元至正二十一年,他正式应朱元璋之聘,由山林步入廓庙。从此,日受崇信,不断升迁,历任赞善大夫、翰林院学士、知制诏、《元史》修撰总裁等。他虽为文学侍从,但朱元璋常向他垂询国是,尊同太师。朱元璋常对宋濂说:“朕以布衣为天子,卿亦起草莱列侍从,为开国文臣之首。俾世世与国同体,不亦美乎?”令取子孙官之,宋濂屡辞谢,不敢奉诏。(郑楷:《行状》,《宋文宪公全集》卷首二)《明史》本传称“一代礼乐制度,濂所裁定者居多。”全祖望谓其“以开国巨公,首唱有明三百年钟吕之音。”(《宋文宪公画像记》,《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张中的生平,缺乏记载。根据其著译三书《克里默解》、《归真总义》、《四篇要道》的序跋文字,以及苏州丁家巷瑞凝礼拜寺的一种碑刻文字(张中译,原石已佚)和张中表弟周士骐撰《〈修真蒙引〉弁言》等文字,可知他名中,字君时,或又字时中、志中,号隐斋,别号寒山樵叟(寒樵、寒山叟),苏州府吴县阊门外丁家巷瑞符里人。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崇祯间至南京,从临潼经师张少山、印度经师阿世格学,笔录阿世格所讲成《归真总义》。明末清初回到苏州,不久往扬州,在清真寺授徒,由学生笔录成《四篇要道》。约顺治十五年(1658年)后,回到苏州,整理并刊刻《归真总义》,刊刻《四篇要道》。顺治十八年(1661年)还在世。在张中一生中,授徒教学一直是主要的内容,三种著译大约都是教学时的教材。  相似文献   

15.
石介论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家居徂徕山下,学者称徂徕先生。石介与胡瑗、孙复齐名,学术史上合称为“宋初三先生”。“三先生”的名字,与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首位极力表彰周敦颐《太极图》的学者,提出《太极图》乃是周氏学说之纲领。之所以得出这一论断,除了朱熹所说明的客观理由外,他欲为其心性学说探索宇宙形上学的根据,实现天道性命的贯通,则是其推重《太极图》的主观动因。通过对《太极图》意蕴的阐释,朱熹精妙地表达了他的太极阴阳学说,从"天命流行"和"神妙万物"的角度阐发了太极阴阳不离不杂的关系,建构起一体二分的理气观,集前贤之大成。在朱熹看来,太极阴阳之妙正是周、程授受之秘,而周、程是儒家道统的接续者,于是这就引出了以太极之妙为主旨、以伏羲为起始的大易道统论,并将《尚书》"十六字心传"涵摄其中。  相似文献   

17.
彼岸     
曹禺先生去了,我没赶上送他。为此,我十分遗憾!少年时我是他的戏迷,那时我常常一个人躲在屋子里朗读他的剧本,至今我还能背得那里的一些台词。可惜,过去我们一直无缘见面!几十年过去了,我和他相识在北京医院,这时他已是一个住院多年的八旬老翁,我也年近花甲了!看到少年时深情崇敬的人,如今正受着老与病的折磨,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可是他从不流露感伤,只是平静安祥地望着别人,镜片后的双眼仍然炯炯有神。阅历了人生舞台上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我们已无心情再谈戏文;经过了风风雨雨冬去春来的岁月,心中自然涌出人生的终极…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4月15日)《任继愈文集》(十卷本)的出版,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盛事。中国无神论学会的杜继文、李申、习五一先生等也积极地投入了文集的编辑工作,花费了不少心血。《文集》的出版,也是中国无神论学会的理事和学者们翘首以盼的一件盛事。任继愈先生是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创会理事长,从1978年学会成立一直到他2009年逝世,可以说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1月17日下午18时25分,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原副秘书长、《中国天主教》杂志主编连秋航先生因心肺功能衰竭,在山东济南经抢救无效,走完了他爱国爱教光辉灿烂的87年的人生历程。噩耗传来,作为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学生,我的心情尤为悲伤。我与先生在一起做编辑工作整整10年,曾受到他的栽  相似文献   

20.
佛学小词典     
《佛教文化》1995,(2):16-16
净土宗:亦称“莲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善导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论》。说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名。相传东晋慧远在庐山邀集僧谷十八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故被后代奉为初祖。次后影响较大的是东魏汾州玄中寺昙鸾,著《往生论注》,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解脱甚难,靠“自力”解脱甚难”,而主张“乘佛愿办”(“他力”)往生净土,这种教义为“易行道”;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