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科学精神逐步深入人心。但也应看到,某些地方鬼神迷信的沉渣假借科学和传统文化的名义重新泛起,在社会生活中严重泛滥。为什么鬼神迷信现象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表现得如此严重?本文就其根源与对策作以探讨。一、鬼神迷信现象是唯心主义有神论的必然反映鬼神观念是在人类长期的认知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开始仅是一种迷信而已,后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思想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将人们已有的迷信思想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并进而产生出了有神论。有…  相似文献   

2.
张载的鬼神观念,是一种全新的,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世俗迷信信仰的鬼神理论。但是,张载鬼神观念的义理化转向.并非是一种对传统超验意义鬼神的替代。而是立足于传统原始本质的鬼神.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义理化的内涵,从而发明了义理与祭祀相统一的鬼神观念。由于他的创造有力地抨击了传统社会的世俗鬼神迷信信仰,所以他在无神论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于鬼神究竟持什么态度 ,看法历来不一。或者认为他敬信鬼神 ,是个有神论者 ;或者认为他怀疑鬼神 ,具有无神论倾向。为什么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竟会有如此不同的两种看法 ,并长期争论不休呢 ?是的 ,语录式的文体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思想的零星片断 ,固然给我们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但真正造成这种歧异纷争状况的原因却不是这种文体而是那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在孔子所有谈论鬼神的言论中 ,几乎没有一句是能够明白而又确定地表达他的态度的。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则必然造成较大的可解释性。这就难怪人们要见仁见智、莫衷…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鬼神迷信思想也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鬼神迷信观念的存在也有着文化深层结构上的原因。通过对儒家的“鬼神观”和“天命观”的探讨.笔者认为儒学的这样一种“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的二人互相制约”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儒家文化在根本上对鬼神迷信思想有着实际的支撑。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破除迷信思想的存在,宣传无神论的思想,就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转变,吸收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重新的解构与建构。  相似文献   

5.
人类最初究竟怎样看宇宙,怎样看天地和人类自身?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研究各民族那些古老的神话。远古人的许多观念,都孕育在原始神话之中,并通过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本文试图运用纳西族的神话材料,探讨纳西族的原始宇宙观念。已经译成汉文的纳西族神话史诗《创世纪》(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是我们的主要根据。通过这部朴素的原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张载的鬼神观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祭祀和世俗信仰三个不同层面考察了张载对鬼神的论述,对其鬼神观的哲学化做了详细的讨论。鬼神观是张载气论的一部分;他对祖先的鬼神的理解建立在自然主义的生死聚散说的基础之上,由此否认有世俗一般所谓的鬼神。哲学性的鬼神观念成为张载鬼神思想的主导。  相似文献   

7.
相比于墨子以"明鬼"这一主题用许多篇幅构建绝对的鬼神信仰来说,上博楚简第五册中<鬼神之明>对鬼神之"有所明"与"有所不明"的言说则篇幅很小.虽然如此,但它却提出了一个既不同于墨子也有别于孔子的颇有特色的"鬼神观".这一"鬼神观"在肯定"鬼神"存在的前提之下,揭示了"鬼神"在施行赏罚上的盲点和不一贯性,这是对孔子儒家和墨子信持鬼神能够普遍"福善祸淫"或者善恶因果报应观念的一个明显修正,称得上是存疑的"二重性"的鬼神观,从而为东周子学的"鬼神"观念增添了新的色彩,甚至可以说由于这种"鬼神观"的出现使东周的鬼神信仰呈现出了多样或多元性的局面.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从"三代"宗教到东周宗教所发生的具体转化.在此,我们关注的是<鬼神之明>"鬼神观"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东周鬼神信仰世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翔 《哲学动态》2002,(6):24-27
一、全球化与"世界历史":两种不同的视角 全球化的演进将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世界上各民族文化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学界有着种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如多元化和一体化之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化"概念的模糊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道教将阴阳鱼太极图作为本教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阴阳鱼太极图是怎样来的 ?具体应该如何画 ?其中的蕴意怎样 ?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述。首先 ,我们解释一下“太极”这个词。“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庄子·大宗师》有 :“夫道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在这句话中 ,“太极”只是对最大极限的一种描述 ,还不是像“道”那样作为宇宙生成的本原来言的。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  相似文献   

10.
<正>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对现代人的社交方式和生活影响之大,令人实在难以再将其当成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送工具。很多时候,朋友圈已经成为一个对现代人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工具。这一功能为什么会对人类心理有这么大的影响?对不同类型的人它都起到怎样的作用?怎样合理使用朋友圈功能?或许在开始使用朋友圈功能之后这些问题都应该得到反思和回答。朋友圈中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在朋友圈中,人们趋向于表达出  相似文献   

11.
鬼神众生相     
人创造了鬼神,不 仅是幻想和期待着一种无所不能的力 量,也期待着一个公正、公平的心肠。儒经上说:“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就是这样一种意思。 然而神又是人创造的。在俗世间,有那种“一阔脸就变”的人:在神世间,鬼神们真的就个个“聪明正直而一”吗?这里选载的几个故 事,可以让您看到鬼神的另一面。 即使鬼神真的存在,难道是值得 崇拜,可以信赖的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知足”论,由来已久。两千四百多年前的老子就提出:“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46章)几千年来,这种观念在统治阶级的倡扬下,又适应一些人的需要,日益滋长、渗透,几乎成为我们民族心理、社会心理、社会道德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这种传统的“知足”观念,积极乎?消极乎?应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3.
<正>一、什么是无神论?什么是科学无神论?什么是马克思无神论?本书的回答是,无神论是揭示鬼神并不存在的理论。反过来说,只要是揭示鬼神并不存在的理论,都是无神论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所有的无神论,在揭示鬼神不存在的同时,往往又同时创造或维护着一种新的鬼神理论。所以,它们又是新的有神论。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历史上新出现的有神论,往往同时又是否定旧的有神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人类最初审美意识的产生与以后的发展变化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知道,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生产根本不同的一点是它能制造和运用工具。制造劳动工具不仅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彻底地分离出来,而且也最早地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将历史看作是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这种解释常常招致批评,在批评者看来,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把历史描绘成单一的目的论过程,因为马克思认为历史进程将最终达至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批评是合理的吗?如果马克思的哲学中存在目的论观念,那么这种观念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马克思本人对此语焉不详。我们通过对阿尔都塞历史无主体观点的批判性讨论发现,马克思主义最好被看成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目的论,它描绘了人类主体的历史性突现。通过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比较,我们也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6.
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越要我学、我越不学”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在差生中更为突出.学生的这种反常心理状态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见鬼现象是在幻觉和心理暗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与见鬼现象相伴随的强烈恐惧感反映了人类害怕黑暗、独处、死亡和未知的心理。鬼魂观念是灵魂观念的一个维度,有其原始宗教心理的根源,也是人类认知模式的一种产物。鬼魂观念经过文化的诠释,使得各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鬼文化,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对当代人类思维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培育年轻一代造就各种人才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其人格形象是什么?有怎样的人格价值?又如何塑造这种应有的人格价值形象?本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桑伟 《天风》1997,(6):3-5
经文:罗 12:3;腓 2:3;腓 3:8 一个教会的属灵光景如何,一个基督徒的灵命长进与否,或长进的快慢,很大程度上与“看”有关。即: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看世界?“看”,意为看待、衡估、品评,从而决定其态度和行动。看得准不准?对不对?当不当?  相似文献   

20.
作为哲学主题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文中,我提出如下问题:“关于人的问题,哲学家可以使用什么样的谈话方式,而科学家却不能使用这种方式?”这种以谈话方式刻画哲学特征的方法,不仅反映了大多数现代哲学所采取的向语言学的转变;它还表现了哲学与其论题本身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密切到这种程度,以致我们人类的最无可争议的特征就是谈话中使用的语言。由此看来,哲学的谈话产生于人们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