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哲学中的语言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语言来研究哲学,这是本世纪西方哲学最值得注意的时尚之一。这一点尤以英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为甚。英美哲学家把研究哲学的方式和风格的这一重大转变称为哲学中的“语言转向”,这似乎来自于罗蒂(R.Rorty)编辑的“The Linguistic Turn”一书的书名。采用这个称呼,细究之下会涉及到“语言学哲学”(Iinguistic Philosophy)和“语言哲学”(philo-  相似文献   

2.
1991年3月7日至12日,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澳大利亚的30余位学者济济一堂,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研讨会”。这是继1983年10月在中文大学举行的“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研讨会”之后召开的同类性质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 与会学者对发生于20世纪的“哲学的语言转向”给予了高度重视。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在研讨会开幕辞中指出,分析哲学是20世纪英美哲学的主流,而语言哲学更是当代英美与欧陆都同样重视的显学。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蒯因、达梅特等人均主张研究哲学的方法应当是把传统哲学问题转化为有关思想的语言问题,此一转向明确而深刻地表征了20世  相似文献   

3.
他心问题及其衍生的读心模型是当前心智哲学家、心理学家与认知科学家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认识论上,对他心问题的考察一直沿袭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路径,并在认知科学时代实现了与脑科学知识的系统整合。然而,这种进路相对忽视了欧陆哲学对于交互主体性的反思。欧陆现象学家对交互主体性的反思为解决他心问题中的困难提供了丰富的现象学遗产。扎哈维和加拉格尔概括地重构了他心问题的“现象学主张”,认为对他心的“体验式理解”是一种前反思的直接社会知觉,它无须借助反思性的理论推理与心智模拟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新一代英美分析哲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继承了老一代分析哲学家(如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诸人)的思想传统;另一方面,又批判和改造了其前辈的许多重要观点。这可以说是战后英美分析哲学发展中的新动向。 本文所做的三个方面的初步探讨,并不意味着对这一新动向详尽无遗的概括,但是,这些无疑是分析哲学在战后发展中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A.F.科赫教授因其对康德与德国观念论(尤其是黑格尔)的深入研究而著名,此外他非常熟悉分析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当代成果。这使他能够以一种不同于其前辈诠释者的方式来理解德国哲学,并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布兰顿和麦克道威尔这两位当代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的方式对大西洋两岸的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进行让人瞩目的融合。从科赫教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欧陆哲学传统中成长起来的哲学家如何吸收和消化分析哲学的成果并尝试建立起一种新的思想方式。  相似文献   

6.
约翰·麦奎利 (JohnMacquarrie)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既表征着欧陆哲学的主流 ,也表征着英美哲学的主流。作为中庸的神学家和清明的哲学家 ,其思想因广博而简明、中正而公允在西方学术界而著称。他在语言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 ,其语言理论 ,尤其在神学语言与逻辑研究方面 ,对西方神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把麦奎利的神学语言理论称为“神学语言学”的话 ,那么他的一般语言观则属于基本的“语言哲学”。他的语言哲学与其神学语言学紧密相连 ,是其神学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本文旨在论述麦奎利对语言…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技术哲学家JosephC .Pitt于 2 0 0 0年出版专著《技术的反思 :论技术哲学的基础》之后 ,在美国哲学协会的地方性会议上展开过多次争论 ,并在今年初出版的《技术哲学社会期刊》第 5卷第 2期 (作为专集 )上刊登了两种不同观点的文章。争论的焦点是技术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技术认识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技术哲学的学科地位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强烈的关注 ,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进入技术时代的要求 ,反映了哲学研究中的“技术转向”与技术研究中的“哲学转向”的要求 ,也与包括我国在内的技术哲学界目前普遍…  相似文献   

8.
围绕奥斯汀(J.L.Austin)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的解构和辩护,德里达和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的论争,是学界长久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认为,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具体地说,德里达和塞尔的论争中有多大的误解成分在里面,此种误解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学术训练的差异,这些是本文欲予探讨的内容。一、从奥斯汀说起我们可以从德里达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解构说起。德里达1971年在蒙特利尔的一次会议上作过一次发言,题目是“签名事件语境”,讲]稿后来被收入他的《哲…  相似文献   

9.
一、哲学的新维度:从自然的态度到哲学的态度自从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以来,西方哲学实现了一种所谓“先验的转向”,西方哲学家对于问题的提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先验的转向”突出地表现在这样一个问题之中: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正是在这一反身性的追问中,认识的对象转换成对象的认识。具体地说,以往哲学家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非反思性的方式执著于对对象的探讨,其提问方式为:“对象是什么”。“什么”一经带出,则“对象”成为一个“实体”,对象(什么)走到明处,而认识(是)不得不隐于暗处,最终使认识迷失在对象之中。这就是实体主义思…  相似文献   

10.
马援 《哲学动态》2022,(12):28-35
哲学的“语言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具有一定意义,目前这方面研究没有得到有效关注。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转向”不同于英美分析哲学纯逻辑的路径,而是在对以索绪尔为源头的“语言转向”的批判中,从语言转向符号,从符号转向符号化,再以符号化世界为对象介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问题,并在21世纪出现内生于“语言转向”的新发展。关于这一方面的探讨意在显现哲学的“语言转向”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相交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问题是 2 0世纪西方各派哲学都面对的重要问题 ,更是贯穿于整个英美分析哲学传统的核心问题。 2 0世纪英美分析哲学之空前地强调语言问题的重要 ,是同其重视知识论的传统分不开的。希尔说 :“古代和中世纪哲学主要关心存在问题。近代哲学主要关心认识问题。到了现代 ,哲学却不断关心意义问题。当然 ,大多数现代哲学也关心认识问题 ,但它接近这个问题既不从研究主客体关系的立场出发 ,也不从证明假设的正当性着手 ,而是通过意义辨别或语言表达的分析来解决。” (希尔 ,第 4 81页 )这段话点明了西方现代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郑州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欧洲大陆语言哲学讨论会,于1988年9月11日至17日在郑州召开。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及与英美语言哲学之比较“欧洲大陆语言哲学”这一名称为本次讨论会第一次使用,主要是和英美语言哲学相比较而提出来的。从会议的讨论内容看,其范围包括从现象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等流派中所产生的关于语言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但也有人反对这一提法,认为欧洲大陆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哲学,即使大陆哲学家们谈到语言,也不过是将语言看作表达意向或显现存在的重要媒介,这与英美语言  相似文献   

13.
奥斯汀论言和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斯汀 (J .L .Austin ,1 91 1— 1 96 0 )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 ,是所谓牛津派普通语言哲学的领袖人物 ,在英美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奥斯汀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中“施事话语”概念和言语行为理论是对哲学和语言学的原创性的、永久性的贡献。本文着重从哲学角度阐述奥斯汀的“施事话语”概念和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意义。一、“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区分的提出及其困难奥斯汀有关言语行为的系统观点在他的《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得到较为完整的表述。他先是提出“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区分说 ,但是 ,由于他的“施事话语”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发生于 2 0世纪前半期的“语言学转向” ,弗雷格、前期维特根斯坦、塔尔斯基、卡尔纳普等哲学家使用语言语义分析手段解决哲学问题 ,探讨科学命题的证实和意义问题 ;二是发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的“语用学转向” (Pragmaticturn) ,奥斯汀、后期维特根斯坦、塞尔、格赖斯、奎因、戴维森等后分析哲学家借用语言语用学成果来建构哲学对话的新平台 ,寻求交流和使用中语言的意义。这种哲学发展方向改变的最大后果是形成了科学逻辑向科学语用学转变的趋势 ,构筑了新的哲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虽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取得了很大成功并得到广泛承认,但是其哲学始终招致了众多的非议和批评.这一方面来自与皮亚杰持根本不同倾向的哲学家,如英美分析哲学家,另一方面也与皮亚杰哲学自身的固有困难的内在矛盾有关.下面拟就现代西方哲学家对皮亚杰哲学的研究和批评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在《否定的辩证法》中 ,阿多尔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形而上学 ,主张“把马克思叫做形而上学家”(阿多尔诺 ,第 14 - 15页 ) 。 现代西方一些哲学家 ,如海德格尔等 ,则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第 6 8页 ) ,马克思哲学与其他的西方哲学流派如尼采哲学并无本质区别 ,充其量只是在形而上学的模式下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 ,但仍是一种形而上学。这种观点也同样存在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中。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所谓“学院派” ,坚持用各种现代西方哲学理论甚至用各种各样的本体论来“诠释”和“重建”马克思哲学 ,一些人甚…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西方,哲学家们对语言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和专门的研究方法的、独立的哲学学科,即语言哲学。不过,由于历史的和文化传统的缘故,英美哲学家和欧洲大陆哲学家,无论是在对语言的理解上还是在研究语言哲学的角度和方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当英美的语言哲学家们醉心于对语言结构进行科学的逻辑分析时,欧洲大陆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经过了两次转向(语言转向和心灵转向)之后,目前心灵哲学代替了语言哲学,并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论域中占据了一个中心的位置。本文关注的正是心灵哲学里的一个热点话题——知识论证。心灵哲学里两个重要的对立阵营是,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而在二者的争论中,知识论证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普兰丁格在《必然性的本性》一书所提出的“偶态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普氏首先将“必然性”界定为“广义的逻辑必然性”,指出从言偶态和从物偶态是一致的;继而又指出,我们需要以“可能世界为基础来谈论现实世界”,故现实世界只是一种“已得的”可能世界;他的这一观点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于“本质”和“同一性”概念的传统认识,但是却为宗教哲学的经典问题(如神正论)找到了一条相当具有说服力的阐释之路.故他的这种偶态分析应当引起思想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信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关于人的信念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虽然都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对信念进行了阐释,但缺乏在更高的、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分析与思考。本文试图从这方面作一尝试。 信念:知识、情感、意志、价值四要素 目前,国内外哲学家给信念所下的定义分歧较大,主要有以下五种:(1)信念是心灵的一种状态。西方大多数哲学家持这种观点。(2)信念是一种行动。英国哲学家A·贝恩认为,信念是行动,或一有机会就准备行动。(3)信念是兼有心理和身体两方面因素的一种。英国哲学家罗素举例说,当你相信“汽车来了”的时候,你的信念就是由肌肉、感官和情绪,也许还有某些视觉意象所构成的某些状态。信念就是这些状态的集合。(4)信念是理念客体化的主观手段。这是苏联学者柯普宁的观点。在他看来,信念和信仰是一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