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   总被引:110,自引:0,他引:110  
汪玲  郭德俊 《心理学报》2000,32(4):458-463
该文就元认知的本质和要素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对已有的相关观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元认知的内涵界定为“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并确定了元认知活动的三要素,即元认知技能、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论述了每一要素在元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并以元认知三要素关系示意图描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用出声思维法对大学生进行个别实验,考察在矛盾式与潜藏式两类情境中问题发现过程的元认知评价、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策略的特点。4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高低能力组被试各20名。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自评分数与问题总数量和总评分之间相关显著,高能力组学生的自评分数高于低能力组。(2)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价值性判断和原文分析两个标准来选择问题,高能力组学生对选问理由的阐述优于低能力组,大学生在矛盾情境中对选问理由的阐述优于潜藏情境。(3)高能力组学生在修正策略的使用上多于低能力组。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和访谈法对城乡初中生进行元认知水平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城乡初中生元认知水平总体差异显著,农村初中生的元认知水平总体低于城市初中生的元认知水平。2)城乡初中生在认知前元认知体验和认知中元认知知识维度上差异显著。认知前元认知知识、认知中元认知体验、认知后元认知知识、认知后元认知体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建议加强教师和学生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4.
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成分,而且是内隐程度较高的心理活动。研究采用认知操作法,对经典的Mastermind游戏任务加以改编,结合访谈分析,探讨了适合考察元认知监控的任务难度和有效的元认知监控指标。研究结果发现:(1)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游戏4(要求从六种颜色中选出四种正确的颜色,且排列位置也要正确)中当知觉难度最大且又可以经过努力选择策略、根据反馈进行有效选择时,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元认知监控,使得游戏成绩提高;(2)“监测时间”是元认知监测的有效测量指标,而“违背反馈次数”是元认知控制的有效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经典的执行功能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通过自由报告法让被试对每次分类反应进行元认知监测、控制,以探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元认知控制、执行功能在元认知监测对认知操作输出(奖惩分数、正确应答比例提高指标)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执行功能指标中完成分类数、错误分类数、非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指标在元认知监测与正确应答比例提高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2)元认知监测在较低的执行功能水平上具有促进作用,即,当执行功能水平较低时,有效的元认知监测可以提高认知操作的输出成绩。研究结果支持元认知监控是与动机有关的、有意识的调节控制,为从理论上厘清元认知监控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元认知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lavell)在1976年正式提出来的。至今,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首先对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作了阐述,接着陈述了当前关于元认知的结构比较认可的两分法以及三分法,并提出了关于元认知结构的看法。然后对目前国内元认知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最后文章在分析过去研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元认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Metacognitive therapy (MCT) is proving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ith effects that may exceed CBT. 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paradigm shift in psychotherapy in its theory-driven cognitive science approach and systematic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CT was developed by Adrian Wells based on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the Self-Regulatory Executive Function model by Wells and Matthews. MCT theory formulates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s sharing common causal facto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tacognition, representing a particular top-down model of biases in cognitive regulation. A key clinical implication was that a core set of interventions could be developed to impact a wide range of symptoms and disorders. In this paper, we trac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CT and the major studies that informed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the aim of introducing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to this area and to understand why the metacognitive approach has developed into a treatment that is proving to be potentially more effective than current gold-standard treatments. In doing so, we will draw out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 and explore how this might offer a blueprint for scientific advance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相似文献   

8.
元认知监控作为元认知的核心成分,是内隐程度较高的心理活动。研究采用认知操作法,以MasterMind游戏任务为载体,从执行功能中认知灵活性的角度,探讨了元认知监控的内部机制。结果发现:元认知监测对元认知控制的作用受到认知灵活性的调节作用。对于高认知灵活性的学生,元认知监测水平越高,元认知控制越好;对于低认知灵活性的学生,元认知监测水平的高低不会引起元认知控制水平的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认知灵活性的学生能根据元认知监测进行有效元认知控制,而低认知灵活性的学生其元认知监测水平的提高没有影响元认知控制。结合元认知监控与执行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结构知识归因的方法,以学习判断和项目优先选择作为元认知监测和控制的指标,考察重量对元认知监控的影响是否是无意识的。被试学习粘贴在不同重量纸盒上的词对,进行学习判断(实验1)或项目选择(实验2),并报告其判断或选择的依据。结果:(1)重量影响学习判断和项目优先选择,相对于轻纸盒,被试给予重纸盒上的词对更高的JOL并优先选择重纸盒上的词对进行学习;(2)重量对学习判断的影响只发生在判断依据为猜测的情况下,重量对项目优先选择的影响只发生在判断依据为猜测和直觉的情况下。上述结果支持了元认知的具身性,并提示重量对元认知监控的影响可能是无意识的。  相似文献   

10.
决策信心是个体对自身决策正确性的主观评价,是对决策过程的元认知体验。决策信心校准指决策信心水平与实际的决策正确率之间的匹配程度,其指标有信心水平和决策正确率的相关系数及Type II信号检测论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roc)等。已有研究发现进行决策信心评估能够增强对当前或后续决策的元认知监控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效应是否依赖于个体的决策信心校准水平。本研究通过设置知觉决策后是否进行决策信心评估(有信心评估与无信心评估)两种条件,考察个体决策信心的校准水平(Aroc)对元认知监控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无信心评估条件相比,有信心评估的决策反应时显著增长,决策正确率显著提高(p<0.005);2)Aroc与有、无信心评估条件下决策正确率的增加值显著正相关(r=0.25,p=0.034),且高Aroc组的决策正确率增加值显著高于低Aroc组(p<0.05)。结果表明,在知觉决策过程中加入决策信心评估具有增强元认知监控作用的效应,体现为决策时间的增长和决策正确率的提高。并且,这种效应的大小依赖于个体的决策信心校准水平,校准水平越高元认知监控作用越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民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问卷对汉族、纳西族和彝族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3种民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提高的趋势;(2)3种民族男女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水平整体上具有一致性,但在有些项目上却呈现出女生优于男生的趋势;(3)汉族与纳西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水平整体上具有一致性,彝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水平呈现出优于汉族和纳西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郑璞  郑友富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11,34(6):1428-1435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近期研究发现,个体对于气候变化风险的元认知和其亲环境行为之间关系密切。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来源、元认知确定性及元认知重要性四个维度相关研究的分析表明,公众元认知知识与实际知识的偏离、以分析系统为主导的风险认知来源、对气候变化后果确定性的低估以及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忽视都会抑制环境友好行为的发生,并指出了气候变化风险元认知研究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策略发现的元认知机制和联结机制的三种交互作用理论,包括两种表征翻译理论和新近发展的竞争性谈判理论,并对这三种理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The finding by H. L. Armus (1986) that short (less than 1 s) interresponse times (IRTs) occur with greater frequency at higher levels of required lever-pressing effort was investigated. It ha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greater percentages of short IRTs at higher effort requirements are an expression of frustration (S. Boyer & R. Carroll, 1980); in the present study, between-groups manipulations of effort and reward combinations were made in an attempt to increase and decrease relative frustration and thereby increase and decrease percentages of short IRTs. The subjects were 17 experimentally naive, male Long-Evans rats. Manipulation of effort requirements and reward magnitudes yielded both an increase and a decrease in percentage of short IRTs. The rats switched from low effort and high reward to high effort and low reward demonstrated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percentage of short IRTs, whereas the rats switched from low effort and low reward to high effort and high reward demonstrated a decrease in short IRTs.  相似文献   

15.
认知操作背景下在线元认知调节能力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黎坚  张厚粲 《心理学报》2006,38(3):342-348
利用认知任务为载体,对在线元认知调节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在线元认知调节的跨任务一致性和规则特异性。实验采用字母记忆与跟踪击键两种任务作为在线元认知调节的载体,通过逐步增加“提示线索”,观测个体在任务作业上的“成绩”(字母作业任务)或“成绩提高量”(跟踪击键任务),以此作为评价在线元认知调节能力的指标。结果发现,随着认知任务中潜在规律线索数量的增加,被试能够通过在线元认知调节过程提高其认知作业水平;被试通过认知任务与追述报告分别反映的在线元认知调节水平具有一致性;在线元认知调节一方面具有跨任务情境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具有规则发现的差异性。因此,基于认知操作为背景的元认知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评估在线元认知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使用结构访谈法对120名儿童(其中学习不良儿童60名)的策略信念与策略理解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学习不良儿童组与一般儿童组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对具体策略的元认知因果解释水平上,他们更多持有较低水平的“信息获得”解释,而对照组儿童则更多持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加工”解释,提示对策略理解水平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学习不良儿童难以将新学到的策略主动应用到其它情景中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学习不良儿童的元认知偏差:内部线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实验材料内部线索,旨在考察内部线索在学习不良儿童元认知偏差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实验1发现,学习不良儿童低关联字对的元认知偏差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关联强度对学习判断的影响显著小于对测试成绩的影响;实验2发现,学习不良儿童反向方向字对的元认知偏差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关联方向对学习判断的影响显著小于对测试成绩的影响。综合以上研究发现,相对一般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存在更大的元认知偏差,内部线索对学习判断和测试成绩的影响不一致模式适用于两组儿童。  相似文献   

18.
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的主要成份之一,它由三部分知识组成: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认知任务方面的知识和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元认知知识的培养与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元认知知识的评定难以在大规模考试中实现,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评定,并作为主要任务之一纳入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强迫症的元认知模型认为, 元认知是理解强迫症病理的关键。强迫症患者存在错误的元认知知识信念、消极的元认知体验及不恰当使用元认知策略等问题。强迫症的元认知疗法强调思维过程(如自我聚焦注意、对担忧不变的思维风格和威胁调节的注意策略等)的重要性, 而非思维的具体内容, 并在个体心理干预、团体心理干预等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未来研究应从认知神经科学等视角考查强迫症的记忆等元认知特征, 并进一步验证和修正强迫症的元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20.
Drawing on Calder, Brendl, Tybout, and Sternthal’s (2021) discussion of constructs and variables, I suggest that the verification approach’s focus on variables fosters a plethora of disconnected “effects” and a dearth of integrative theorizing in 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 I discuss how publication practices and incentive structures are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these phenome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