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淡化生活     
淡,形声,从水,炎声,(说文)解释为“薄味”。老子曰:“淡乎其味”。淡义由此引申,其间就有平淡。清淡、淡泊。淡然之意。淡,是一种境界;纯真而不幼稚.脱俗而不超凡,平常而不卑微,寂寞而不孤独。以平静之心量一切:高与低、起与伏、贵与贱、贫与富、荣与辱。老...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说的生活禅,也就是人生活于日常人伦当中,无时不刻地有机会体验生之价值。这也是一种禅或禅悟。禅要悟个什么?祖师们说,是求“父母未生之时的面目如何”。用今天的西哲化语言说,是求具体而个别之后的自我的终极意义。这自我便是“大我”绝非“私我”,绝非五蕴之身。下文中的作者有一颗极为平常的心,他活得必不会很累。作者平淡而深厚的生活观有两点思想背景:一是慎终追远,常思祖德;一是顺时应运,不作妄想。  相似文献   

3.
计文 《天风》2000,(12)
“圣”的意思是“分别”,就是“非同平常”。所以,“圣”与“平常”二者之间是相对的。 希伯来书作者指出有人“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来10:29),是件神极不喜悦的愚昧事。因为这不仅是对救恩的“忽略”和“轻慢”,也是对救恩的赐予者——神的一种藐视和轻看。 尽管神藉先知多次声明:“藐视我的,他必被藐视。”(撒上2:30)“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他的人  相似文献   

4.
试析行政选择中的伦理妥协及其思想渊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行政伦理妥协 ,是行政主体处于善善同类性质的两难困境时进行道德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现实的政府行政过程中所存在的“最小的恶”、道德中立、道德缄默、伦理放逐等现象 ,只是行政伦理妥协的异化表现形态 ;而性恶论、功利主义和“经济人假设”则对行政伦理妥协的异化现象的产生有着直接的思想影响。本文的结论是 :为了防止行政伦理向恶妥协 ,必须构筑行政伦理底线  相似文献   

5.
何小平 《法音》2008,(1):10-15
一、发心决定得戒品位的高低发心,本义是说发誓愿以求一切诸佛种子之无上菩提心;平常说的发心,其实说的是一种誓愿,亦即是一种内心的向往。誓,其要义是自制其心;愿,乃为随心而求、志求满足。发心大,愿力就大,就能与佛菩萨的本愿契合,可速疾成就无量殊胜功德;发心低下,愿力就低微,不仅受戒时难以领纳戒法,而且持戒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行就难以成功。虚云老和尚在"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讲道:  相似文献   

6.
真爱     
艾心 《天风》2000,(11)
朋友 你问我 爱 是什么 我的心澎湃 我的口 也不再缄默  相似文献   

7.
陈迎年 《现代哲学》2017,(1):133-141
在荀子那里,很容易分别出“好利心”“辨知心”“知道心”这“三心”。人们一般把好利心“下讲”,当作需要对治的动物性而归并入辨知心,由此引发荀子之心究竟是辨知心还是道德的心的争论。但如果着眼于“称情而立文”的过程,把辨知心隐没入好利心,突出好利心与知道心这“两心”,强调从好利心这一基础“上讲”出知道心,仍然是可能的。首先,“身尽其故则美”,荀子的心是两头通的,既是“天官”也是“天君”,天官、天君都是人的情实,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论基础。其次,“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由天官“自下而上”地贞定天君,从人心生长出道心,荀子谓之曰“危微之几”,它逼显出“心的生成史”:知道心不过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因好利心而兼权孰计,渐渐积伪浸润并最终凝聚内化了的一种“文化存在”(君子圣王)而已。最后,“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在“时间”的开启(“学为圣人”)和闭合(“眸而见之”)中,荀子让个体性的化性起伪(个人人格的完善)与政治性的圣王教化(整个社会的太平有序)共同到时了。荀子论证并推进了孔子“先富后教”“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撄宁”乃是《庄子·大宗师》中提出的一种境界理念,用以形容得道者不为外在纷仍所扰而能保持内在之定静心。庄子撄宁观以卮言的叙事喻显了这样的至理,即以宇宙的想象力观待万物,以虚阔之境界心映照死生,则一切纷扰都将因洞明玄览而无挠吾心。“心”有定持、主宰、正定功能,能够以其境界形态超越外物撄扰。作为心-物关系的境界化表达,庄子撄宁观的实质是要人通过“心-物”→“道-物”→“心-道”→“心-物”的认知序列实现自身的境界性升华,而至于撄宁境界之实现,则不可避免地需做知止、外物及去成心的工夫努力。  相似文献   

9.
泛爱与乏爱     
近年来,培养孩子有爱心和感恩之心一直是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而一份对“问题儿童”的分析发现,孩子缺乏爱心和感恩之心,是父母(教育者)给予他的爱的方式不恰当,主要为两种方式,即“泛爱”与“乏爱”。  相似文献   

10.
胡晓光 《法音》2001,(2):17-20
在一般佛典中,“唯识”与“唯心”这两个概念是不作分别的,如“万法唯心”与“万法唯识”实际就是同义语。有时“心”与“识”组成一词--“心识”或“识心”,都是把“心”与“识”当成同一范畴。“心”与“识”虽在概念内涵方面有共通部分,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名相,其词义与使用形式并不完全一致。汉译佛典中的“心”,源自印度梵文两个不同词汇:一是“质多”(citta),二是“汗栗驮”(hrd)或“干栗驮耶”(hrdaya)。“质多”之心是指意识活动的心,而“汗栗驮”或“干栗驮耶”之心则是指肉团心和树心、核心、心要。肉团心即心脏…  相似文献   

11.
感动,是人生一笔莫大的财富,拥有感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翻书时,一片银杏叶悄然而落,上面写着“朋友,珍重”。那是一片不平常的树叶,是高中时同桌送给我的。当时我可能流过泪,枯黄的叶片上还有滴滴泪痕。这让我想起世上还有一种心情叫感动。  相似文献   

12.
在早期儒家认知理论与形而上学之间游走无隙的是心论。从孔子通过经验学习、理性思考以及日常实践循环往复到达的“乐之”境界,到孟子通过具体而微的道德实践扩充善端成为“性”之本体,再到荀子通过“虚壹而静”的经验学习与理性思虑而最终实现的“大清明”境界,早期儒家的“心”在认知过程和实现形而上境界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或体现为认知心,或体现为道德心,或体现为形而上之心。“心”的这些面向并不是静止的,它们在动态的转化之中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早期儒家心论的丰富图景。  相似文献   

13.
陈立胜 《哲学动态》2022,(10):30-34+127
<正>一作为原初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启、转折与发展,是在“天下”的视域中展开的,而“中国”作为“天下之中”的信念,让中国哲学家始终有一种“大道在兹”意识。与今人对“不可通约”的问题意识之敏感不同,在古典中国思想世界之中,旁通纵横、气吞六合始终是哲人的基本精神抱负。用《中庸》的话说:“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陆象山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相似文献   

14.
周磊 《中国哲学史》2021,(2):37-43,53
明代“气学”心性论建构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分别以王廷相的“性由心主之”与吴廷翰的“心由性主之”为代表.王廷相建构了现实、动态的人性论,其“性由心主之”理论将人心设定为人性养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这种致思方向符合“气学思维”逻辑推演.而吴廷翰的“心由性主之”则依然没有摆脱理学“复性”模式,人心在人性养成过程中作用较低,因此...  相似文献   

15.
东亚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四种“身体”:类型与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儒家思想传统所见的四种“身体”: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社会规范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隐喻的身体。在东亚儒家思想中,“身体”在空间上处于社会政治脉络之中,并在时间上受到历史经验的召唤与洗礼,因此而成为一种既是理性又是感性的主体。“身体”有其不完整性,但是从不完整臻于完整之关键则在于“气”。在东亚儒学中,“身”与“心”虽具有互相依存性,但仍以“心”居于首出之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壁生 《哲学动态》2023,(10):66-75
“天地之心”是《礼记》与《周易》中的一个概念。唐文明在近期的一系列论文中证明,天地之“心”是一个最高的主宰者,能够创生天地。吴飞反驳了唐文明的观点。回到经典中,详细考察经典中的“天地之心”,可以发现,在气论的背景中,天地之心是指人在天地之中的地位,即人得天地之气最清,所以贵于万物。在传统思想中,圣人德合天地,圣人之“心”,便是“天地之心”的体现。同时,圣人制作六经,使人贵于万物,而又敬畏天道,合于自然。在中国文明史上,正是因为“六经”的尊崇地位,中国文明始终在不断重新理解自然,并且在不断保持一种超越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张力中前进。  相似文献   

17.
近代佛学大师李叔同(法号弘一)在他的绝笔偈中有两句云“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是说得道高僧已修行圆满,这时的圆寂,正是进入涅 妙境的最好时机。弘一大师在这里用“花枝”两个字,而不用“鲜花”、“绿叶”之词,这是大师深谙禅机,对人间造物的深刻体察才把“花枝”这两个字写入他的绝笔偈中,这也正是俗辈所不能者。 佛禅讲究布施,讲究奉献,讲究平常心。而花枝在俗尘中正是担当奉献的角色。用爱心呵护别人,奉献自己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荣辱,看待生活。 在万物充满生机的春天,大地锦绣。花朵在枝头绽放,鸟雀在校间欢唱。当…  相似文献   

18.
我们有接受洗礼时,恭听了天主的圣言:“我要赐给你们一颗新心,在你们五内放上一种新的精神,从你们的肉身内取去铁石的心,给你们换上一颗血肉的心……你们要做我的百姓,我要做你们的天主。”(厄·二六·26—28)“你们众人都藉着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迦· ·26)“我实在告诉你,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生,不能进入天主的国,  相似文献   

19.
平常大家对“懒”没啥好印象,民谚曰:“一懒百病生。”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懒”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一个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很难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可是竞争总是很残酷的,胜者虽然可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也可能由于竞争成本太高而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本。因此,国际上许多大公司都开始遵循一种全新的“超竞争理念”,以求得更大、更长远的发展。“超竞争理念”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竞争理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所谓“竞争理念”,是指竞争者们在同一条跑道上赛跑,谁跑第一谁得冠军;而“超竞争理念”,则是指竞争者退出原来的跑道,自己重新设置一条跑道,自己同自己赛跑,怎么跑都是第一,从而既获得产品领先的市场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