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经学思维方式,它通过"原道""征圣""宗经"等方式,采取"假托"和对历史进行察微、褒贬等手法,将孔子王化、实史文化、文史经化,阐发了对现实政治、伦理等实然行为的应然之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建构王道大一统政治哲学的目的,形成了宗教、政治、教化三位一体的独特政治文化。运用经学思维方式对什么是好的政治(政治善)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政治伦理合一的传统哲学的特性。这一特性在汉代公羊学家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是探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蒋伟胜 《管子学刊》2005,(2):98-100
文章认为经学的发展历程对儒学的发展影响极大,政治儒学、心性儒学和世俗化儒学三种形态都与经学历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都以儒家经典作为自己最高的文本依据,以经典解释学的方式表现自身,经学的转型也意味着儒学发展的新方向,经学的发展史与三种形态儒学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  相似文献   

3.
齐鲁书社新近出版的严正先生所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一书 ,是近年来经学研究中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作者在系统地阅读儒家经典的基础上 ,详细地剖析了经学的起源和儒家经典确立的过程 ,并运用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 ,对经学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极大地拓展了经学研究的空间。经学研究是近年来国学研究热潮中出现的新领域。经学是自汉代以来传统儒学的存在形态 ,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因此经学思想对于传统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 ,特别是自…  相似文献   

4.
王弼易学的根核在其"本体论"思维方式,此思维方式构成了魏晋玄学不同于两汉经学的特有思维形式,而王弼易学中的"生成性思维"则远承《周易》,是延续中国哲学本身普遍具有的思维方式,具有超时代性。王弼的"适时说",是以爻为主,"适""卦时",表现了一种主体与所处大时势之共律关系;"主一说",则是以卦为主,统爻之众,体现了一种从"至变"之源统摄万变之纷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都体现了《周易》内在的"生成性思维"。王弼的"言象意"关系理论中,意生象,象生言,较汉易更能符合生成思维之本身特征。  相似文献   

5.
论取象思维方式──易学文化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讨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它发展形成于《易经》,其本质是一种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与整体思维互补并具有模糊性等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象思维方式是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心学重视"顿悟"。顿悟虽然是一种直觉思维,但心学作为一种学说,自有其理论逻辑。心学认为,人的心量与宇宙同大,只有此"心"对宇宙的感应与认知,宇宙才能呈现出意义。在"本心"与六经关系上,心学主张"六经注我",经典为我服务,不是我为经典服务,由此彰显出一种顶天立地的主体精神,训诂稽古的传统经学因此衰落。但它也提供了一个心学的解经视角,刺激了经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以章太炎、刘师培为首的晚清国粹派,既是革命派的一翼,又是一个以古文经学为中坚的学术派别。此种一身二任的特性,决定了其经学思想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倡大古文,以与康有为立宪派的经学根据即今文抗衡,反映了革命与改良在经学领域的斗争;一是主张“夷六艺于古史”,将治经归入单纯的学术研究的范畴,体现了传统经学向近代的转换。要害之,国粹派的经学思想体现了革命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即在更加完整的意义上,体现了传统经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的经学思想在其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属于外来宗教的传播,“番学”的经学教育方式并未产生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明代以前的经学是如何传承无从查考。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实存在的状况可以进行推断,明嘉靖时期的胡登洲之前中国已经存在一种伊斯兰教经学教育的方式,或许是在清真寺里。  相似文献   

9.
《原道》2017,(1)
<正>西汉以降,历史上的经学往往带有政治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往一些经学史研究,倾向于一种"抽离"的方式,或考证著者、版本,或辨析经解异同,都是把经学当作一种纯粹"学术"。此外,还有一些经学史研究,因受到后来某个历史阶段学术趣味或价值取向的影响,得到的对某一时期的经学认识与实际情况差别较  相似文献   

10.
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某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某种文化传统的凝结,它将它的文化母体的素质固定下来,而又反过来规范着、强化着这些素质。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思维方式带着神学的、富于幻想的色彩。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产儿和一条支脉,它的思维方式在主要的方面与一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因此,探究道教的思维方式,不仅对于道教研究本身,而且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思维方式的特点,都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只从道教徒建立其教义、指导其方术的若干文献着手,探讨其思维方式,并由之略探其与一般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西方逻辑东渐与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哲学的变革 ,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为逻辑学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变革以及将西方科学思维运用于中国思想领域的研究进行的。进而形成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两种形式 ,即“全盘西化”和“中体西用”思维 ,二者各执一端 ,均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都不适合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学的发展需要一种中西融通式思维。  相似文献   

12.
周海天 《孔子研究》2023,(1):91-100+159
从“五四”至今,“经学的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伴随着研究者们对西方理论之冲击的回应。然而,对西方理论的误读性应用却贯穿了“经学现代化”之历程:“五四”时期的“实证主义”颠覆了经学的统治地位,并产生了至今依然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方面,经学被视为一种研究注疏的技艺科学;另一方面,经学被判定为政权证明自身合法性的文化伪装。新时代的经学研究应追溯、立足并发展经学的源始定位,在此基础上讨论一种未来经学研究的可能范式,通过“自我阐释”使作为学术的经学、作为政治的经学、作为伦理的经学与作为历史的经学成为经学中有差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繁荣的中国伊斯兰教育霍娜中国的伊斯兰教育是中国穆斯林以宗教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教育,起源于公元16世纪中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两种施教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清真寺经堂教育;另一种是现代的伊斯兰经学院校教育。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穆罕默德·赛义...  相似文献   

14.
两汉今文经学强调六经折中于孔子,经学为孔子所立之法。汉末面对《周官》《左传》等典籍的传播与兴盛,郑玄把古文经典纳入经学体系。郑玄的注经目标,是"究先圣之元意",其基本背景,是体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把经学理解为"王官学"的体系。把经学视为王官学,容易导出经学就是历史。而在郑玄的体系中,经书是自伏羲至孔子所遗的文献集合,而历史只是理解经书的一种方式,作为文献的经书本身是独立的。经书的独立性与解经方法的历史化,既维系了经部的独立地位,也塑造了中国的经史传统。  相似文献   

15.
“象思维”与原创性论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在反思上世纪初到如今的中国文化发展时, 首先感到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何才能正确领会和诠释中国先贤的经典并接受其启迪?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 随着西学东渐, 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及其话语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话语, 并成为主流。自此, 中国传统经典就开始了用西方这种思维方式及其话语加以领会和诠释的过程, 并且一直到今天。现在要问: 中国传统经典是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创造和写出来的? 显然, 不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而是借助另一种思维方式。既然如此, 那么要问: 用西方思维方式及其话语领会和诠释中国传统经典, …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经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北朝经学上承汉魏两晋,南朝重魏晋传统,北朝重汉末传统,但南朝亦习郑学,北朝亦有王弼《易》学与杜预《左氏》。刘宋最重礼学,萧齐因之。南朝经学最盛于梁代,武帝会通三教,尤重经术,学风自由,尚慕玄风。皇侃《论语义疏》是南朝流传至今的最完满的经学义疏体作品,表现出南朝学风。陈代经师多喜老庄。总括南朝经学,可称为开放型经学,不拘守一家一教,层次丰富,不仅仅是玄学的影响。传世的十三经,从内容上可分为六类:文字训诂学、典章制度学、政治历史学、政治文学、政治伦理学和哲学;从政治方式上又可将经学分为训诂、义理、实用三种。在南朝,这三种经学都较发达。北朝经学与河西文化、关陇文化血缘密切,又得力于北方世家大族,保存汉末经学传统较多。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热心提倡训诂经学与典章制度学,力图按照汉族既有纲常名教,加速社会封建化进程,实行自上而下的儒家文化洗礼。其中以徐遵明所传郑学影响最大,后之经师多出其门下。北周熊安生《礼》疏,已有综合南北经学倾向。  相似文献   

17.
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论说的是传统认识论问题域在现代的超越和转向。这种超越与转向并不是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消解,也不表明认识论的终结,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域在一种不同于传统认识论思维框架中的拓展和深化。一、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哲学史就是问题史,而问题总是在某种思维框架中提出并予以解决的。传统认识论的“传统”主要的意蕴不在于时间上与现代的分界,而在于它的问题域产生于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中,也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来解决的。“近代认识论的共同倾向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即认识着的心灵和它所面对着的…  相似文献   

18.
韩德信 《管子学刊》2007,(3):72-76,97
思维形式是深藏于民族文化底层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起支配作用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差异,却又使思维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相对稳定性。笔者认为,探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如何融入当代社会的关键一环。更重要的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过程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论交往方式变迁与思维方式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鲁子 《哲学动态》2002,2(4):31-34
思维方式的转型是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特别是与人们的交往方式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非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传统共同体基础上的人们之间“人的依赖关系”的交往方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现代市民社会基础上的人们之间“物的依赖性”的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迁 ,是理解思维方式转型的一个契机。透过交往方式的变迁这一契机 ,我们看到所谓思维方式的转型实际上就是由传统的非辩证的思维方式向现代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的转换。本文尝试着把思维方式的转型与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迁联系起来进行讨论 ,以期将思维方式转型问题的讨论引向具体和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思维方式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简单界定当代中国的文化讨论热潮具有极其广泛的主题,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价值、意义,正是从中派生出来的重要主题之一。然而目前理论界对什么是思维方式、什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等等前提性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歧义繁多的水平上。因此本文首先企图对思维方式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等研究前提作一番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