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要求] 使学生懂得个人不能脱离集体,集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必须自觉遵守纪律。 教育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维护集体利益,养成自觉遵守纪  相似文献   

2.
一、怎样理解“集体”和集体主义所谓“集体”,首先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就一般意义上说,集体范畴的抽象相当于整体或社会范畴的抽象。就其特殊意义而言,集体范畴又必须具体化为代表社会的某一集团、阶级或国家。“集体”相对于“个人”,不仅是一个数量上的集合,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集体”是对“个人任意性”的筛选、净化和超越。因此,真正的集体既能代表个人利益和需求,又有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价值的现实存在。在历史上,人们对“集体”的理解出现过两个误区:其一,夸大“集体”的独立性,甚至…  相似文献   

3.
当人的物质需要(人生第一需要)得到初步满足,人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将加速增长。“精神利益”是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式的需要和利益。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社会可能赋予个人相应的精神报酬。如荣誉、奖励等。  相似文献   

4.
论当前改革中的利益失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益,按最通俗的解释,即“好处”。毫无疑问,利益只能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单独的个人无所谓利益。因此,利益是一个表示关系的概念,或者说,利益总是一种社会关系。进而言之,所谓利益关系,即是指既定社会中人们各种利益(其核心是物质利益)的组合方式与结构。本文的对象是当前中国改革中的利益关系,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实证分析:利益分化;(2)价值判断:利益失衡;(3)失衡原因:游戏规则扭曲与利益主体错位;(4)小结:本文的政策含义。一、从利益均等到利益分化对利益关系的考察,首先是实证分析,即“事实…  相似文献   

5.
采用3(欺骗类型:纯利他、自我受益-他人受益、自我受损-他人受益)×2(社会距离:朋友、陌生人) 2(任务类型:基线水平、利他欺骗)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距离对利他性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利他性欺骗不损害自身利益(纯利他、自我受益-他人受益)时,不论社会距离远近,个体都会为了他人获益而进行利他性欺骗;而当利他性欺骗损害自身利益(自我受损-他人受益)时,不论社会距离远近,个体都没有为使他人获益而进行利他性欺骗。上述结果表明,在进行利他性欺骗决策时,个体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在不影响自身利益情境下,会为他人(包括陌生人)获益进行利他性欺骗。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以往该领域中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为现实情境中不诚实行为的干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社会阶层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不少,但结论不一致。基于此,本研究假设亲社会行为的社会阶层差异可能与对回报水平的预期有关。实验改编自“独裁者”游戏,通过网络模拟情境进行,采用2(社会阶层:高、低)×2(回报预期:高、低)的混合设计(其中社会阶层为被试间变量),考察了不同社会阶层被试在两种不同回报预期条件下,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回报预期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预期目标有较高的回报水平时,高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差异不显著。当预期目标有较低的回报水平时,与高社会阶层相比,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减少。说明回报预期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当前社会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新时期。经过近ZO年的艰难历程,我们的改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我国的改革仍在向纵深发展,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不断摆到我们面前,亟需我们作出深入的研究。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改革中的职能性原则与利益性原则问题。这个问题起源于社会结构的职能性与利益性。由于社会结构具有职能性层面和利益性层面(对社会结构的职能性与利益性的具体探讨将在下一节进行),必然导致社会改革中的职能性改革与利益性改革,从而形成职…  相似文献   

8.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确立受着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与自身的内在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多元文化、集体主义逐渐回落到社会道德层面,都对其话语权形成了极大挑战。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指向性的统一、坚实的利益基础和正确的衡量标准。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是一个集体和个人双向作用的过程,需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需要不断实现由社会到个人、理论到实践、外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城市广场作为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间和节点,面向城市的全体开放。因此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城市广场能够让个人抛弃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融入到集体中来,强化了个人的存在感也增强了集体情感的认同性。中国城市广场从无到有是市民社会崛起的一种表现,因此城市广场的建设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也传承者城市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小学儿童集体观念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的培养儿童集体主义精神,是“五爱”公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加强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儿童主动地为集体做好事,执行集体委托的任务;培养儿童关心集体。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教育儿童维护集体利益,不做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在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文献中,有关探讨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方面的研究,都未涉及儿童关于为集体与为个人的动机的道德判断问题。我们这个研究,就是试图查明小学儿童集体意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考察他们在执行集体委托、关心集体荣誉和维护集体利益几方面集体  相似文献   

11.
教师职业枯竭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科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122-125
本文综述了几十年有关教师职业枯竭的研究,介绍了教师职业枯竭的概念、教师职业枯竭的表现维度(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教师职业枯竭的形成过程及不同教师表现出的枯竭类型(精疲力竭型、狂热型、能力富余型)、教师职业枯竭的实证研究(教师与其他行业的职业枯竭的比较研究、教师职业枯竭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研究、教师职业枯竭与人格因素的关系研究)和研究理论(“付出一回报”不对称理论、枯竭发展“四阶段论”、习得性无助论、共变模型),探讨了教师职业枯蝎的解决策略等。  相似文献   

12.
钱学森先生曾指出,在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里有一门是社会思维学。社会思维学要研究社会的集体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对于一个人的思维作用。反过来说,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它对于社会的集体也有作用,也有贡献。因此,要研究个人跟集体和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在思维方面的相互作用。(参见《关于思维科学》第132页)我们认为,个体与群  相似文献   

13.
杨翠蓉  胡谊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5,28(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集体主义是以集体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为核心的。集体与个人间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集体主义的内在属性,是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集体和个人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必然需求。集体与个人间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指个人和集体的权利与义务是双向的、相互的,同时又表现为道德义务相对于道德权利的先在目的性和主体自律性。要实现集体与个人间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就要树立正确的集体和个人理念,要有教育、制度等实践措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论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悖论及其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本位主义是指某种以他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的理论和学说, 它是利他主义、集体主义 (包含家族主义、团体主义、国家主义等)、民族主义等的合题。个人本位主义大约相当于常说的个人主义, 它是一种把个人的个性、价值、权利置于首要位置的理论和学说。对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社会本位主义特质的问题, 虽然中国哲学界绝大多数论者表示肯定性的认同, 但在具体理解和诠释上却是见仁见智。关于儒学的个人本位倾向, 尽管前贤也有人申论, 但迄今仍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本文认为, 儒学呈现出某种逻辑“悖论”, 它不仅具有社会本位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何文芳  吕厚超  杜刚 《心理科学》2019,(5):1167-1173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大众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道德是指既满足个人自身的基本心理需求、价值需要和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同时主观上没有损害他人、社会的故意,客观上没有造成他人、社会的损害后果的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该行为方式也常常是对他人和集体有利的。大众道德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道德榜样的基础。它非常重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有效整合,并将其融汇在个体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8.
集体与个人     
在集体中还能谈得上个性吗?在集体化的社会里个人还能保得住自己吗? 要回答这个经常带着忧虑心情提出来的问题,必须先对个人与集体的对立关系加以说明。人永远既是个人又是集体,人总是一个集体里的个人。个人是由于他的人类社会才成为个人,而人类社会则由于个人力量才成为人类社会。既不能有孤立的整体——我们称之为共同体(Gemeinschaft)、社会(Gesellschaft)、集体(Kollektiv)——,也不能有孤立的个人。因为人既不会作为一个单纯的机能,消失于一个蚂蚁国、一个不留下任何历史而永远重复出现并且自身完满了的整体之中,也不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在世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公正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也是调节社会集体与其成员、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公正原则把个人和集体、公正与平等、权利和义务、公正和效率辩证地统一了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公正原则同历史上各种公正原则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反对懒惰,号召劳动,鼓励互助。安拉说:“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不要为罪恶和横暴而互助。”(五:二)集体胜于分离,互助胜于遗弃,因为它影响着本质的爱和个人尊严并影响到珍惜个人的利益。伊斯兰教警告那种人他们分解和削弱人们的战斗力。它命令要团结到一个方向,团结力量、团结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