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东省2013年和2014年即将出监未成年犯为被试,对即将出监未成年犯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即将出监未成年犯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2)强奸罪的未成年犯与故意伤害或杀人罪及抢劫罪的未成年犯,在SCI—90的若干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龄组的未成年犯在SCI—90的若干因子上有显著差异。(4)暴力犯和非暴力犯在SCI—90的多数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即将出监未成年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不同类型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监狱对不同类型未成年犯进行教育矫正应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犯罪时的年龄、刑期、重新犯罪比例、犯罪类型的多数方面、犯罪目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文化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犯强奸罪的比例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犯盗窃罪的是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论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研究考察了汶川地震十年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检验了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创伤后成长问卷和心理韧性问卷对997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心理韧性对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的中介过程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女生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韧性的预测作用比男生更大。这表明社会支持既能直接正向影响创伤后成长,也能通过心理韧性正向影响创伤后成长,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有助于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对北京市男性未成年犯与一般青少年的自尊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内隐自尊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外显自尊方面,除身体自尊外,未成年犯在整体自尊、学业自尊、人际自尊、家庭自尊以及品德自尊均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未成年犯在元自尊各个因子,即自尊调节、目标意识、自我检查、监控策略、现状意识上均非常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未成年犯的外显自尊和元自尊有显著相关,和正常少年相比,少年犯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元自尊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分离现象,即外显自尊和元自尊低于正常少年,而内隐自尊和正常少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睾酮素与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关系,在整合攻击行为生物激素视角和社会认知视角的基础上,探究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与皮质醇的调节作用。对84名未成年犯的激素水平、敌意注意偏向以及攻击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敌意注意偏向(注意不稳定性、注意回避)在睾酮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2)皮质醇调节睾酮素与敌意注意偏向的关系,仅在高皮质醇水平下,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效应显著。基于生物激素影响攻击行为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可尝试从增加对敌意刺激的注意回避和提高皮质醇水平两个方面对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的攻击暴力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法对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417名男性未成年犯进行调查,考察了自尊在未成年犯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其攻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感觉寻求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家庭月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后,童年期受虐待程度可显著正向预测攻击行为;(2)自尊在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感觉寻求显著调节自尊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间接效应对于低感觉寻求的个体不显著,对于高感觉寻求的个体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368名男性未成年犯的调查,分析了交往不良同伴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推脱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交往不良同伴与男性未成年犯的道德推脱存在显著正相关(γ=0.29, p<0.001),与攻击行为也存在显著正相关 (γ=0.32, p<0.001),同时,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 (γ=0.45, p<0.001);(2)交往不良同伴会对男性未成年犯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γ=0.34, p<0.001),道德推脱也会对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γ=0.44, p<0.001),同时,道德推脱在交往不良同伴影响攻击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偶心理游戏疗法简称"人偶疗法",是一种心理辅导及心灵成长的工具,在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领域正日益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在介绍人偶心理游戏疗法有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人偶心理游戏疗法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监狱服刑人员王某,28岁,因为对新参加工作的女民警产生强烈的暗恋情结,通过咨询人员的咨询,了解到该服刑人员由于从小受父母溺爱,产生一定的"恋母情结",在成人后寻找女友均以母亲为标准,是寻求"母爱"的外在反映形式。咨询人员通过心理分析和认知疗法,让其明白初恋女友及女民警都是其心目中"母亲"的替代,帮助其走出心里阴影,促进心理行为的转变,正常适应与成长。  相似文献   

10.
本案例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采用叙事心理分析理论、家庭动态图、自画像、异性画像、"房树人"组合图等技术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同时缓解焦虑情绪,有效的帮助来访者成长,增强自信。咨询效果良好,也表明了将叙事心理治疗与绘画心理分析结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成人罪犯的社区矫正,因此探索更加适合青少年犯罪群体改造和发展的理论十分必要。以色列心理学家鲁文·弗斯坦提出的中介经验理论涵盖了中介经验的概念、特征、缺失的因素和传递渠道,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提供了新视角。同时,它也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可行性、犯罪原因和矫正方法上均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一篇自我成长报告,主要从咨询师的早期生活环境、心理体验、人格品质,以及工作经历等方面对自我的成长进行回顾与分析;从职业认识、职业素养、职业期待等方面对自身的职业成长过程进行剖析,阐述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应该具有的素质、能力以及对职业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小说运用通俗的革命叙事,以三类传统小说元素为表现路径,在"传统"与"现代"视角的相互转换中,帮助教育对象建立有关革命的背景认知。运用"成长"的动态叙事,还原小说的人性真实,营造强烈的代入感与心理趋向,促进教育对象的心理成熟。小说的文本空白能为读者提供足够的想象与再创造空间,这种互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慢慢成长     
本文分为自我成长分析和职业行为分析两个部分。自我成长分析记录了作者从出生至今酌一些重要事件对其心理成长和成熟的影响,其中包括作者的学业发展、性格特征、自我意识和心理成长等方面的报告和分析。职业行为分析记录了作者对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的兴趣发展和对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阐述自我成长经历,回顾了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大事件,深入进行自我剖析,探讨本人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优势与不足,阐明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愿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文章就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的境界、职业成长的需要、职业成长的内容、职业成长的途径,从实践需要出发,展开了详尽讨论,提出了有助于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传主三毛的作品、谈话与朋友对其的评价等材料,运用了Alexander提出的"凸显性识别指标"以及Schultz提出的"原型场景"对传主资料筛选和分析,从心理传记学的取向出发,通过分析三毛的早期生活经历、爱情与婚姻状况以及宗教信仰与人格特征三方面,分析三毛自杀原因这一悬念性问题,论证了什么样的心理因素导致三毛的自杀,而这样的心理因素又是由什么样的成长历程所导致。  相似文献   

18.
“创伤后成长”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指个体在与创伤性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体验到的心理上的正性变化。研究发现癌症患者在经历苦难的同时,也会产生创伤后成长,表现在对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生活感恩、个人优势等方面的新感知和精神领域的改变。创伤后成长与患者年龄及心理痛苦水平负相关,与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积极应对方式、情绪表达和社会支持正相关。这些结果给临床护理的提示是,重视患者的内在潜能,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外化的情绪表达来缓解心理痛苦,通过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促进其成长,提高患者抗癌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个体没有停止过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探寻。生命意义是个体从其生活经历或经验中萃取的生活的目标和重要性,它根源于个体对自己、世界以及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理解。生命意义具有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增进身体健康,提升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引发积极应对方式,促进人际和谐,提高学习与工作绩效,以及修复心理创伤促进心理成长等。生命意义形成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寻找意义模型、应对与成长模型、整合模型、双系统模型、五"A"模型和层次模型等6种。这些模型主要包含情境性意义和一般性意义这两种意义形态,并认为它们之间的不一致性是意义构建的动力。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推论这种不一致性所带来的心理需求未满足感才是意义构建的根本动力。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生命意义内涵的整合和作用的挖掘,验证基本心理需求是否满足与生命意义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推进生命意义的认知神经机制及跨文化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和《千与千寻》,虽不像《心灵捕手》一看即可贴上"心理电影"的标签,但若采用象征的手法,从"心理"的角度去解读两部优秀电影中蕴含的心理学意义,确实能为我们对电影、对心理成长的认识添砖加瓦。不得不承认,笔者不止一次地看过这两部电影。近些天再看《千与千寻》时,突地生出了一个猜测:"公主"的制作,应该要早于"千"。百度一搜,还的确如此。从笔者的心理学知识来看,两部电影在制作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可以反映一个人,甚至是宫崎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