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和客体概念必须以承认它们的具体社会历史性为前提。这对主体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谈到客体时,对它的社会历史性则很少涉及,揭示得也不够深刻。本文专门考察客体〈包括自然客体〉的具体社会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在阐明社会唯物史观时指出,人不能归结为意识的主体,他首先是物质实践活动的主体。主客体的基本关系不是认识活动,而是实践活动,后者构成人及其意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造物质世界以及主体本身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  相似文献   

2.
1 从哲学发展史上看,历史的主体、客体范畴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但马克思以前的“历史哲学”既没有对历史的主体、客体范畴作出过科学的规定,更没有科学地说明历史主客体之间的真实关系。在历史的主客体问题上,先前的思想家们不是象法国唯物主义者那样,沿着“自然主义”的轨道滑向历史唯心主义泥坑,就是象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们那样,沿着“理性主义”的轨道滑进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们失足的原因何在呢?当法国唯物主义者认定“环境创造人”的时候,不能说他们缺乏唯物主义味道。但环境是如何产生的困惑,使他们又引出了“人创造环境”的命题。于是,在历史主客体问题上,他们始终跳不出这种循环论证的逻辑怪圈。那么,他们为何跳不出这种逻辑怪圈呢?不懂得历史辩证法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但更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3.
人的认识选择性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主客体关系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从客体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客体本身的结构和属性制约、决定着主体的活动并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需要、利益、价值评价则是联结主客体并构成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中介。需要表现入与外部世界(客体)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关系的内在化。它包括人自我意识到的需要(明确的愿望、理想等),也包括人尚未明确意识到的需要(本能、意向、习俗等)。需要是驱使人活动的内在原动力。它既受现实世界的规定,又对现实世界作出规定,从而推动着人们进行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它是历史发展客观  相似文献   

5.
1.近几年来,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能否成为哲学基本向题,是哲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笔者既不赞成“哲学基本问题应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主张,也不赞成“主客体关系问题并非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而是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应该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要弄清主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选择和改造客观事物能力的人;客体则是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选择和改造对象的客观事物。从外延来说,主体  相似文献   

6.
何谓主体尺度?在近代哲学中,与对主体及主客体关系的不同理解相联系,对主体 尺度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基本倾向:一种是将主体尺度理解为客体尺度的主观再现,即主观化的客体尺度;另一种是将其理解为与客体无关的纯精神尺度。前者的代表是洛克的经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后者的代表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马克思通过揭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体观的缺陷,确立了理解主体、主客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践原则,实现了根本性的视角转变。  相似文献   

7.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马克思酝酿和建构科学的实践观就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起步的,它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规定性,而且分析了主客体关系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确立了主体和客体范畴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哲学斗争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究马克思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于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主客体互倚性模型(APIM)以成对数据作为分析单元,是成对数据分析的重要方法。基于APIM中的主体效应与客体效应,Kenny等人论述了APIM的四种成对模式:主体模式、客体模式、对偶模式与对比模式。通过定义客体效应与主体效应的比值为k,Kenny等人提出了定量指标,以分析主客体互倚性的成对模式。成对模式分析有助于简化数据结果、检验理论模型、解析群体互动过程。虽然k值的检验程序较为复杂,但APIM成对模式及k值的提出,对于成对数据分析,特别是家庭研究与组织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体、客体和主体性的规定如果单就历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来说,那么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性都离不开实践。实践作为社会的人改造客观事物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本身就以主体(社会的人)和客体(外部客观事物)为前提。在这里,社会的人之所以成为主体,因为他是活动施加者,他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当作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运动起来,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反之,客体事物(包括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结果)之所以成为客体,因为它(他)在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指向者、承受者。如此,离开了主体,我们无从规定客体;离开了客体,我们也无从规定主体。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它们实际相作用中,即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的。  相似文献   

10.
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自觉性等根本属性,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其中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关系就是主体性的突出表现。因此,正确理解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关系,对于正确理解主体的根本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主体对客体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论坛荟萃     
杨庭芳、程传阁:列宁研究主体客体理论的进展列宁研究主客体理论的进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1894—1906年,这是他研究历史过程主、客体范畴的时期。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的概念,但已对这对范畴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其辩证关系,对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的规定和作用,都作了一定的描述和概括。 (二)1907——1913年,《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列宁着重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上,也就是从世界的本质、本原和认识的实质、内  相似文献   

12.
略论《管子》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栗冬生近年来,研究《管子》一书中的认识论思想的文章并不多,本文意在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管子》的认识论思想。一《管子》作者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加以严格的区分。在《管子》的《心术上》中,作者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主体和客体...  相似文献   

13.
1987年7月13日至16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和本刊编辑部联合召开小型讨论会,邀请在京的近30名理论工作者就历史过程的主客体问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进行座谈。与会者在民主、活跃的气氛中就上述议题互相切磋、共同研讨。下面仅就历史过程主客体问题的讨论情况作一简要的综述。一、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坛荟萃     
李进:唯物主义方法与主客体关系对唯物主义方法作认识论思考的最根本依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内在统一的。唯物主义方法和世界观的统一可以体现在认识论之中。它一方面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在最一般的方法上规范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据此,可以认为,唯物主义方法作为最一般的方法论,也包含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或者说主体和客体真实关系的理论中始终贯串着唯物主义方法。实践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最基本的方面,在实践关系中,主客体始终处于双向运动的状态。主体始终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如何改造客体,唯物主义方法就在其间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学者研究价值问题大多遵循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即从主体和客体的特定关系中考察价值,总体上把价值规定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近年来对于这一方法论模式的合理性,学术界有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下面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争论做一介绍,并对有些观点遇到的问题做一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6.
本书是1983年全国主体和客体问题讨论会的论文选。共收入论文17篇、资料5篇。本书所收论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年来讨论主体和客体的规定性及其相互关系、主客体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大连市干部学校、大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大学哲学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关于主客体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17日至22日在大连市召开。与会代表就主体客体这一对范畴在哲学史上的演变,当前提出主客体问题的时代背景作了探讨,对主体、客体的规定性、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主客体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客体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和提供会议的有关论文内容综述如下: 一认识论与本体论、主客体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91年4月、5月,广东省哲学学会先后召开了两次主客体问题的小型学术讨论会,广州地区的部分哲学理论工作者就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主体客体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主体性原则等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在这两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这一组笔谈予以发表,以期引起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推动主客体问題的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的交往问题是马克思在对以往从绝对精神、类存在物出发的抽象的主客体理论的批判中,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而必然地提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导致了对于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全新审视,即以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为中介,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重新规定,对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和对立的扬弃的完全现实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主客体与"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一项指导社会政治实践的道德活动,是道德主体以一定的目的改造道德客体的特殊社会行为,不仅道德活动的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道德主体本身也是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本文拟从道德活动本身和"以德治国"两个层面,遵循逻辑与历史一致原则,阐明道德主体的内涵、要求及其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