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许为  朱祖祥 《心理学报》1989,22(4):35-43
本研究对不同环境照明强度、色温及色标亮度条件下荧光屏(CRT)16种显示色的绝对辨色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照明强度增加,辨色效果下降,2800K色温照明下的辨色效果优于1800K、5800K色温照明,高亮度色标有利于提高辨色效果。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到不同照明条件下的CRT显示颜色编码系统,且提高CRT显示色亮度可扩大颜色编码范围。  相似文献   

2.
CRT显示颜色编码与色标大小、亮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为  朱祖祥 《心理学报》1990,23(3):38-44
本研究通过考察CRT显示器上目标色大小和亮度变化与人的绝对辨色效果间的关系,了解色标大小和色标亮度对CRT显示颜色编码的影响,探讨提高CRT颜色编码显示视觉工效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CRT色标大小和色标亮度对人的绝对辨色效果均有明显影响,增大色标大小和提高色标亮度均可使CRT颜色编码的编码数目和编码颜色的选择范围扩大,同时得到在不同色标大小时的CRT显示颜色编码系统。  相似文献   

3.
液晶显示器上字符辨认效果与观察角度及字符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百华  傅亚强 《心理科学》2001,24(5):563-565,575
本研究从工程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上字符辨认效果与观察角度及字符大小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液晶显示的字符辨认效果因观察角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在水平方向上还是下视方向上,字符辨认错误率均随着观察角度的增大而先慢后快地上升;但相比之下,水平方向上观察角度变化的容许范围大于下视方向上的容许范围;(2)液晶显示器上字符辨认效果也受字符大小的影响,并且字符大小与观察角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当观察角度较大时,可通过加大字符尺寸来提高视觉辨认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辨认颜色灯光信号的亮度对比阈与背景亮度的关系。实验采用了色温3100k和5000k两种照明光,信号灯的颜色分红、橙、绿三种。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背景亮度的提高,亮度对比阈以递减速度下降;当背景亮度达到100cd/m~2以上时,亮度对比阈渐趋稳定。(2)在两种不同色温照明光下,色灯信号的辨认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俞文钊 《心理学报》1981,14(2):93-97
实验中用电视方法产生正弦光栅图形,系统地研究了正弦光栅刺激面积的大小和空间频率通道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随正弦光栅显示面积的增加(由1°、2°增至5°、10°)提高了人眼对低频光栅的敏感性,扩大了对低空间频率的适应范围(自3周/度至0.2周/度)。实验中进一步阐明了最低空间频率通道的位置是随光栅显示面积的增加而向低频处延伸。此外还观察到低频通道的带宽带有非对称性的特征,一般表现为上边频频带大于下边频频带。从实验结果中可认为低空间频率通道是存在的,而光栅显示面积的变化是显示低频通道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基于单探测变化觉察和双任务范式,采用项目数量(3)×呈现时间(2)×文字线索(2)混合实验设计,对沉浸式虚拟学习环境图形加工特征和认知负荷进行探讨,以任务绩效法与主观测量法评定认知负荷。44名大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1)项目数量对虚拟空间图形识记主任务绩效和主观认知负荷有显著影响,项目数量越多,主任务正确率越低,反应时越长,主观评定认知负荷越高,同时加工刺激数量以4个为宜;(2)呈现时间对虚拟空间图形识记次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呈现时间越长,次任务正确率越高,呈现时间超过0.5s有利于次任务加工;(3)文字线索对虚拟图形识记认知负荷有显著影响,重复性文字线索会增加认知负荷。结果表明,在沉浸式虚拟环境中,图形加工的认知负荷特点与平面和三维图形基本一致,项目数量多、呈现时间短以及有重复性文字线索时,认知负荷更高;任务绩效和主观测量评定指标在反映认知负荷强度上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颜色词作为一个特殊词类,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途径。文章综述了颜色知觉和颜色词分类等领域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有关颜色词与认知的两种理论:颜色词的普遍进化理论和语言关联性假设,前者认为颜色词与颜色认知是相对独立的,后者认为语言与认知相互影响。文章综述了与这两种理论有关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研究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如研究颜色词的联想意义、颜色词与民族心理、复合颜色词的加工及对认知的影响、通感现象、颜色词的概念组织等。  相似文献   

8.
3~6岁儿童对11种基本颜色命名和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3~6岁儿童11种基本颜色的命名和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汉语儿童对11种基本颜色的正确命名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顺序是白、黑、红、黄、绿、蓝、粉红、紫、橙、灰和棕。(2)汉语儿童对基本颜色分类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4岁儿童对基本颜色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5岁儿童有了一定标准,并出现按“彩色/非彩色”和“冷色/暖色”分类的倾向。6岁儿童颜色分类标准更明确,开始由主观标准向客观标准转变。  相似文献   

9.
王娟  张积家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159-1168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是语言影响认知的重要领域.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于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一直就存在着普遍进化理论和语言相对论的争论.既往研究通过哲学思辨、命名和计算、颜色分类、颜色记忆和颜色搜索等多种范式对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使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孙青青  陈本友  赵伶俐 《心理科学》2011,34(6):1332-1337
颜色偏好是人在心理上所喜爱或偏好的颜色。人们对抽象颜色、具体物色都会表现出偏好;性格、性别、年龄、文化等因素会影响颜色偏好。以往研究者在研究内容、研究材料、研究条件尚存不足,这正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Elicited lists of color term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salience of basic and nonbasic color terms in four languages. Salience was operationalized in terms of frequency of mention and mean rank sequence of appearance on the lists. Primary basic terms were generally found to be the most salient, followed by derived basic and nonbasic terms, in that order. However, in some of the group lists the nonbasic terms beige, turquoise, navy blue and sky blue were found to have higher frequencies of mention and/or higher mean sequence ranks than some derived basic terms. The possible basicness of these term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李京 《心理科学》2007,30(4):891-894
目的:探讨从童年至老年人们颜色选择的发展变化。方法:横断研究设计要求7~90岁被试从同形异色的蝴蝶形、上装形、正方形3种形状10种颜色卡片中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结果:不同年龄组被试对不同图形颜色选择不同。结论:除橙色外颜色选择随增龄有变化,并受具体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具身认知理论的代表知觉符号系统认为知识表征具有知觉特点,并假设语言理解中对于所涉及概念及其隐含属性会即时进行知觉模拟。当前研究采用句图匹配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句子理解中是否会对物体隐含颜色属性进行知觉模拟及其具体条件。实验1沿用经典范式验证语言理解中对物体隐含颜色存在知觉模拟过程。实验2通过变化句子前语境考察语境是否支持对于物体隐含颜色知觉模拟的影响。实验3进一步考察当颜色属性与其对应物体存在稳定关联时(即具有高颜色诊断性的物体),在不同语境作用下是否会引起知觉表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理解中知觉模拟过程是灵活的,语境改变会引起读者所激活的物体颜色知觉表征发生变化,并且对于高颜色诊断物体,即使缺乏支持语境,读者仍然会对句中隐含的物体特定颜色进行知觉模拟。  相似文献   

14.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领域.对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普遍进化理论认为,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相互独立;语言关联性假设认为,颜色词对颜色认知有重要影响;折衷的理论认为,颜色认知既受光波的物理属性影响,又受人眼的生物特性影响,还受语言和文化影响.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颜色认知包括物理-生理、认知-智力、社会-文化三个水平,涉及物理、生理、认知、智力、语言和文化六个因素;三个层次、六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颜色世界.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颜色认知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模卫  陈硕 《心理科学》2003,26(4):583-586
近年来计算机仿真的实验研究方法逐渐成为颜色认知研究的主流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诸多缺陷。本研究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颜色研究仿真系统,并改进了CIE规定的有关CRT显示器颜色标定的方法。笔者通过颜色匹配实验考察了人对CRT显示器上仿真照明体颜色外观的辨别精度,结果表明上述颜色仿真系统在颜色认知实验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并发现被试在计算机模拟颜色刺激的条件下,可进行精确的颜色匹配;不同照明条件下的色差有所不同。这些结果也为建立颜色认知模型提供了人的基准匹配数据。  相似文献   

16.
感觉与认知是否是相互独立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先天盲被试与明眼被试在进行物体颜色判断时的行为反应和神经电生理信号变化,探讨视觉经验缺失对颜色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先天盲被试具有一定的颜色知识,但其水平低于明眼被试;两组被试都出现了由颜色不匹配所诱发的N400效应,且都表现出左半球优势;但是盲人组的N400效应大于明眼组,盲人组的N400反应潜伏期小于明眼组。该结果说明,直接的视觉经验是颜色认知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