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唐北宋以来,内丹炼养术风行一时,道教符箓派亦践行此术,遂产生出了一些新符箓派,如天心正法派、灵宝东华派、神霄派、清微派、净明派等.这些道派既承袭了北帝派、镇元派的道法传统,兼行上清与正一之法术,更援引内丹之法,出现了"内丹外符"的新气象.所谓的"内丹外符"或谓之"内修外法",即将内炼神气与外施符咒术结合为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查了天心正法与《金锁流珠引》中的唐代正一考召法术之间的关系,比较了天心正法与唐代正一考召法术的法术职能、行法过程和法师所担任的仙职等几个方面,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天心正法源于《金锁流珠引》中所记载的唐代正一派的考召法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天心正法为中心,指出两宋是道教斋醮法术的转变时期.天心正法作为两宋之际新出的符策派,其产生以及发展都与两宋道教"斋醮之变"的整体趋势紧密相连."恪守古法"与"随俗行事"是道教仪式文化在两宋之际呈现出多维度发展的表现.两宋之后的道教法术日益呈现出"内修外法"或曰"内丹外符"的倾向;道教驱邪法术与度亡科仪的结合也越发紧密;斋醮法术因地域而异,因派而异的多元化格局日趋显著.  相似文献   

4.
李志鸿 《中国道教》2006,(6):28-31,60
道教法术是道教文化中最为神秘的部分,可以说是道教的“内秘世界”,是中国神秘主义的代表,它不仅是一种信仰体系、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符篆、咒术是道教法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符篆与咒术的研究是理解道教的法术、科仪系统的关键所在,也是进而理解道教的宗教本质的关键所在。作为新出的符篆派,天心派的三光之说是法力的来源,而正法三符是其整个法术体系的基础。同时天心派三光之说、正法三符的出现也对  相似文献   

5.
宋元时期的道派比较复杂,各派互相交融,如何梳理派系问题一直是横亘在学者面前的一块巨石。就道教本身的结构而言,教理、教义、仪式、组织、经典等构成道教的整个体系,学界对组织、经典、教义等研究较多,但对涉及道法这部分内容却往往语焉不详。道法是道教研究中很细微的方面,内容庞杂,对研究者而言往往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较难反映道教研究的整体意义,因此研究者也不多。从经典的角度看,现存明《道藏》中有数量不小的一批宋元道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法"来  相似文献   

6.
灵宝派是中国道教传承绵远的道派,灵宝派历来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灵宝派奉三国道士葛玄(164-244)为祖师,道门人士尊称为太极葛仙公。葛玄早期居天台山修道,曾漫游括苍、南岳、罗浮诸名山,后选择江南名胜皂山建庵传道。葛洪(284-363)为葛玄再传弟子,葛玄、葛洪祖孙二人并称为葛家道,皂山因有葛仙公修道灵迹,成为天下灵宝派道士所信向的祖庭。一、早期灵宝派的传承系谱道教经典中有关于灵宝经传承的记载,《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宣称:道教的灵宝经初传于天真皇人,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轩辕皇帝,天真皇人还于牧德之台授帝喾…  相似文献   

7.
灵宝派是中国道教传承绵远的道派,灵宝派历来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灵宝派奉三国道士葛玄(164-244)为祖师,道门人士尊称为太极葛仙公。葛玄早期居天台山修道,曾漫游括苍、南岳、罗浮诸名山,后选择江南名胜閤皂山建庵传道。葛洪(284-363)为葛玄再传弟子,葛玄、葛洪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帕木竹巴·多杰嘉波文集中所收两篇息解派文献《息解文库》和《息解梦中书》为起点,探讨了多杰嘉波与息解派之间的渊源,钩沉12世纪西藏佛教部派初创时期噶举、息解两教派之间关系,对两派在东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交集进行考论,即黑水城文书中传承自息解、噶举的不同教法,很可能同时与噶举、息解两派有关.此外对多杰嘉波所获息解教法来源做了初步讨论,认为其传承虽源于息解派祖师帕当巴桑杰,但却并不是藏文记载中所说的“帕当巴桑杰亲传”,而是习自帕当巴桑杰的女弟子玛姬夏玛或玛姬拉准.  相似文献   

9.
以正法化导民俗常正转眼间又要过盂兰盆节了。许多名山大寺过去都要延请法师开讲《佛说盂兰盆经》,甚至要组织民间艺人上演“目连救母”之类的戏剧,场面庄严隆重。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妨先默默地读诵一遍《佛说盂兰盆经》: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  相似文献   

10.
将近年底的时候,我到中国佛学院为学僧们做了一次演讲,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在演讲中,我思绪如涌,心潮澎湃。我想起了隋代初年的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智者大师。他称得起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伟人。因为在他之前,佛教东传已五百余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彼此攻讦,人们已迫切地希望知道到底什么是正法——真正的佛法,正确的佛法,正统的佛法。而只是在智者大师手中。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北宋末兴起的“五雷正法”之渊源作了初步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五雷正法其源在自南北朝及唐流于宋的北帝派,它的重要特征是符篆法术与内丹相结合,采纳南宗丹法比较突出。而这类内丹外法思想,启端于五代谭峭,并非始于北宋。  相似文献   

12.
佛门中流传着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指有住持三宝的区域)、佛法难闻(即听闻正法)的说法,这并非无病呻吟,更非无知妄说,而是佛陀金口亲宣。最早译成的《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解说颇详。关于人身难得,佛有过生动的开示,他曾指着身边的一只蚂蚁对弟子们说:这只蚂蚁在迦叶佛时就堕在蚁类,直到我今出世,仍未脱此蚁身。可见“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诚不虚也。佛还告诫弟子: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但我们是否知道,人身难得的后面,隐藏着比这更可怕的暗流呢?人身的确难能可贵,因为三世诸佛都是在人间示现成道的。但地  相似文献   

13.
复兴中国哲学,激励人生,走向世界,是几代哲学家的夙愿。要实现这一宏愿,不仅需要对传统哲学进行诠释整理、反思批判,更需要注入时代精神进行重构、重建,创立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和新形象。批判与建设相比,哲学新形态的建设尤难。自“五四”以来,国内在20年代和80年代曾两度形成中西文化论战高潮,场面波澜壮阔,蔚为大规,但与之相应的新理论建设,则显得气势不足,单薄冷清,除个别学者取得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外,一直未形成能与两次大论战相媲美的理论建设高潮。一提到中国哲学复兴,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现代新儒家。的确,他们一代代艰…  相似文献   

14.
金刚萨埵忏悔法是藏传密教前行的基础修行内容,本文尝试从现代精神分析视角解读金刚萨埵观修方法的神秘外貌下所蕴含的心理机制,阐明其中触及并试图修复的人类深层心理创伤,指出金刚萨埵修行乃是通过直觉性的运用人类童年本具的想象性内化和自我内在对话能力,将人生最主要的三大创伤:口腔阉割、肛门阉割、生殖器阉割及随之而引发的诸多人格障碍,在持续的观想念诵中一一面对、修复,从而为后面的密法正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1,(2)
清朝雍正皇帝写了一部《拣魔辨异录》,来甄别禅宗修证境界和语录文字的真伪,印光法师评赞为正知灼见的佳作!在今天,海外已出现“莲生活佛”、“无上师姑”一类惑众敛财、为害不浅的邪师魔说,《法音》、《香港佛教》等佛教刊物已经不止一次地专题驳斥了。澄清邪说,才能护持正法。对此,我们诚有不能已于言者。记得数年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师范大学里的修理钢琴技师林炳炎等三位先生曾光顾过寒舍。当时,老友陈海量居士刚生西不久,由其家属和始终参加海老临终助念的顾兴根居士等告我,陈海老从病重到临终,正念分明,助念如法,在其后事嘱咐中,有预知时至的迹象;最后,在念佛声中安详而逝,有四肢柔软、顶门独温等实况,我们认为是生西征兆,  相似文献   

16.
傅凤英 《中国道教》2008,(3):31-32,33
北京桃源观千峰派,全称千峰先天派,属于道教全真内丹流派,为清末千峰老人赵避尘所创。赵避尘,北京昌平人,约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幼年因患病与道结缘,后遍访真师得授丹道全诀,民国十七年(1928)开始创立千峰先天派,  相似文献   

17.
传统看法,将易学分为义理派和象数派。如果从治《易》的思维方式来分,则可分为发挥派和本义派。一、《周易》本身就是不断发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南宋易学家张行成是继邵雍之后的又一位数学派哲学家,在"象"与"数"的内涵和关系问题上,认为"象"为卦爻象,"数"为奇偶数;先数后象,由数生象。在"理"与"数"问题上,主张数生于理。提出"理数"的概念,以"理数"为宇宙万物的本体。通过对"太极"的阐释,进一步表明"数本论"思想。认为"太极"是兼包理气、虚实、动静之"数"。通过《易》《玄》的比较说明"先天图"为浑天象,"太玄图"为盖天象。先天图实际上反映的是先天数。由"象"而推及"数",由"数"而推及"理",由"理数"而说明天道规律和宇宙本体,是张行成象数哲学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1,(12)
提到赵州禅师,学人大都知道禅宗史上一著名公案:据史载,有两个人去参访赵州。州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曾到。”州:“吃茶去!”又问一人:“曾到此间否?”答:“不曾到。”州:“吃茶去!”院主见了奇怪,问赵州:“为什么曾到、不  相似文献   

20.
楼观派     
道教教派之一。显于北朝及隋初,至唐尤盛。元代并于全真道。据《楼观本起传》谓:“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令尹之故宅也(故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道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梁谌传》载:三团魏元帝咸熙(264—265)初,道士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楼观,至晋惠帝永兴二年(305),老君命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梁谌“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