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宇宙统一于信息的论点是难以成立的。信息是一事物对它事物的表征。我们可以把信息分为三类:物质信息,精神信息和物化信息。物质信息是指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信息形态,如化石、生物的遗传信息等,精神信息是个体的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产物,这种信息贮存于个体的人的头脑之中,还没有用其它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物化信息是指人头脑中的信息已经表现为语言、文字、艺术、建筑、雕塑等形式的信息,这种信息是由精神信息外化而来的。精神信息从内容上来看是客观的,而从形式上看则是主观的。而物化信息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也是客观的,不过这种客观形式实际上是主观形式的延伸。对精神信息和物化信息,我们平常不加区分,笼统地称之为意识、知识或精神。如此说来,信息当中的一部分属于物质,而另一部分则属于意识。如果说宇宙统一于信息,那么也就是说宇宙既统一于物质,又统一于意识。这样就和哲学史上的二元论殊途同归了。  相似文献   

2.
自主创新的心理实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立中  杨竞  郑凯 《心理科学》2006,29(3):744-746
如果不局限于哲学反映论来认识心理的实质可以看到,心理是人在不断适应与促进环境和自身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脑对现实的主观反映与创新。人的心理表现为适应心理、反映心理和创新心理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协调统一。创新心理的实质是人脑为适应现实的发展变化,以反映心理为基础而进行的新颖、独特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与外化。自主创新本质上属于积极适应创新。  相似文献   

3.
1.1 传统语义学认为,词义(词汇义)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的,即由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构成。其中,理性意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确定的概念内容,是词义内容的核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而色彩意义则是词义中的附属意义,是指感情态度的那部分内容,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评价和感性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现代语义学把词汇义分为基本语义和附加语义。基本语义就是传统语义学所讲的词的理性意义,是人们对自然界、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现象、情况、变化的理性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附加语义是人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成果。所以,现代语义举认为理性意义这样的名称不妥,它认为有的附加语义也是理性意义。 1.2 传统语义学把词义内容划分为理  相似文献   

4.
一些教科书中所下的感觉定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什么是事物的属性?“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都叫做事物  相似文献   

5.
主体在反映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意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事实证明,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说明了意识的本质。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同样的实践基础上,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为什么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然是:人的反映活动受主体作用的影响。那么,这种主体作用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由于迄今对人脑具体活动机制和过程的了解还很有限,由于意识不能简单地还原为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在研究意识问题时总是产生一个主观反映的内容问题。马克思关于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形式”的定义,指出这个内容的来源是外部世界。自觉的主观反映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在对它的研究中,贯穿着一条把主体实在的认识论方面和存在一价值方面分开的不易察觉的线,作为意识载体的人在这里好象是以两种状态——主体  相似文献   

7.
理性:在经济哲学的视域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在传统社会科学文献中 ,理性概念的频繁使用和专门研究主要是和哲学理论相关的。哲学家们对于理性概念的使用常存在于三种场合。其一是本体意义上的使用。在此 ,理性(reason)作为人所具有的别于感觉、情绪或意志的属性 ,常用来指谓人的一种洞察事物或现象必然联系的能力 ,与此相关的哲学研究或争论主要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 :理性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 ?理性是否只是人的特性 ,还是也为较低级的动物所拥有 ?机器是否也会思维(thinking)因而具有理性 ?在什么活动或过程中理性存在 ?其二是认识意义上的使用。在此 ,理性 (reasoning)作为观念、…  相似文献   

8.
经验,作为实践的结束和产物,就是人们的经验知识和经验智能。经验知识反映事物和过程的现象,有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之分。前者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而且也包括运用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述出来的经验事实的知识。后者是指各种具体科学中的经验系  相似文献   

9.
“概念是一种反映着现实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特征和关系的思惟形式”。“概念的第一个特点是普遍性”。“概念把一切人(不管这一人或那一人是怎样给自己表象某一对象)所公认的内容确定为知识体系。与表象不同,概念没有具体的直观性……没有语词,概念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存在。”在1955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十四卷(149—150页)中就是这样给概念下定义的,差不多一样,在罗森塔尔和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1955年中文版684—686页)中也是这样给它下定义的。这里指出了概念所具有的五个特征:它(1)客观地反映着事物  相似文献   

10.
李屏西 《心理学报》1959,4(6):48-52
科学心理学所要研究的是关于人的心理意識問題,而人的心理意識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現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人在和自然界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发展的;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規律的。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揭露这个規律并給予科学說明,来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 辯証唯物主义指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学的特点,就是在于具体地闡明人脑对客观現实的反映,闡明在客观現实作用下人脑是如何产生人的心理意識的。作为反映客观  相似文献   

11.
余先生:上次小李问道:为什么动物界没有形成共识符号系统,怎样评价动物联合体内部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形式,以及人类语言是怎样产生的?为回答这些问题,我想首先谈谈信号(sign)与符号(symbol)的区别。在我看来,信号是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在认识行程上具有反映其他环节的功能,因而成了其他环节的信号。比如,鹞鹰的叫声对于雏鸡是危险的信号,布谷鸟的叫声对人类能报知春天的来临,等等。信号与所反映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客观联系,所以它是客观的。谈到符号,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物理状态或形式,但这种状态或形式却完全是由认识主体主观确定的,它所代表的内容也完全是主观赋予的,比如,红色代表革命。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成分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辩证法强调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研究分析事物,处理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法则研究军校学员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分析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并根据这一原则对军校学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指人的交际活动。什么是交际?交际就是交际者一方,用载体(物质或能量),即符号的形式,向交际者另一方,交流要传达的信息,或者说是意义,即符号的内容。所以,“交际是一种信息交流””。(《语境与语用学》)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但这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却可以简单化为一个下列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完全可以认识的,人的理性能够得出有关物质现实的正确观念。下面就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什么是认识世界的过程,该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什么是认识呢?认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能动的、有目的的反映。认识的源泉乃是人周围的外在世界。外在世界作用于人并在人的身上引起相应的感觉、表象和概念。人看见森林、田野、高山,感受到太阳的光和热,听到鸟语,闻到花香。如果这些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的事物不作用于人,那么人就丝毫不会有关于这些东西的观念。但在这种情况下必  相似文献   

15.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概念或掌握一个概念的?这个问题历来是心理学在研究人的思惟和学习时所关心的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这一问题也有一些研究。什么是概念?有的认知心理学者提出,人们用以表现一个范畴的心理结构便叫做概念(Moates等,1980,P.208)。概念是抽象的,它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指这类事物的任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各有其不同的化特征,社会变革时期化特征的变异更为明显。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一代人与一代人(准确地说应是当今时代与上一时代或下一时代的人)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诸多方面也就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纷纭复杂千奇百怪的罪犯更是一代不同一代,研究罪犯心理必须重视他们这种代际差别。  相似文献   

17.
1 通常是把辩证法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这里的“客观辩证法”是指“事物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思维的辩证法”。至于认识的辩证法”和“实践的辩证法”,则未作出明确归属。对于这种区分,人们常常提出疑问:事物本身是否存在与辩证法相对待的形而上学?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不是主观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和实践的辩证运动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论述表明,无论是外在于思维的物质世界还是人类思维本身,无论是思维反映存在的认识运动还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它们自在地都是辩证的运动过程。他主要是在四重意义上说明辩证法的自在性的。  相似文献   

18.
人们有时会从感知事物中引起浮想联翩:或由当前的事物联想起另一事物;或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这事物的过去或有关这事物的其它情况,这种思维过程就是联想。联想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联、比较,使人脑的思维活动得到扩展、向未知领域延伸从而获得更多创造设想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词义三问     
(1)怎样理解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会在发展,社会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之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词的意义内容,也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词义的这种变化,一旦为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所认可,某个词的声音形式与意义内容的固有联系,就为新建立的联系所取代了。这就使得词义成为一个历史范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比方说“dǎng”(党)这个声音形式原先是只和“政党”这一意义内容相联系的,现  相似文献   

20.
所谓私人语言问题,其实也就是语词怎样才具有意义的问题,它与语言的规则是什么这一问题大体相同.当我们谈论某事某物时,我们的语言既不是在意指它,也不是在反映它.不管怎么说,只有在某种约定中,只有存在某种理解意指的方式和理解反映的方式时,意指和反映才能起到指涉的作用.我要指涉什么,为的是有人能理解它.否则的话,就如同对牛弹琴,毫无意义可言.我们的语词要在一定的论述背景中通过它们与正在说或正在做的事物的联系,通过它们对所说的或所做的事物的影响作出指涉.我们说什么以及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