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祖谦易学以经传相分、通过象数阐发义理为特征,对朱熹易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治<易>中他提出"天下惟有一理"的思想,以义理解<易>,以象数阐发义理.与程颐易学具有相同相异之处,而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吕祖谦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然而人们对他的重视却很不够,研究他的论著屈指可数。有鉴于此,1984年播富恩教授与其门生徐余庆合作撰写了《吕祖谦思想初探》一书,被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赞为“填补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空白”。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满足,继续深入地研究目祖谦的思想,最近又向读者奉献了近34万字的《吕祖谦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这种换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与时下学术界浅尝辄止、粗制滥造之风造成鲜明的对比,仅此一点就很值得钦佩。正是这样一种学术品格为《吕祖谦评传》(以下简称《吕传》)的学术价…  相似文献   

3.
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人称“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他的思想、学风、治学方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吕祖谦在学术上以“杂博”著称,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特征。所谓“思潮”,就不是只有一种学说定于独尊的地位,而是百川竞流,由各种不同的学说、思想在相互论辩、相互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史》2008,(1):28-28
《吕祖谦年谱》系作者十年研究谱主的结果。吕祖谦是南宋大家,人云独传“中原文献”。但以门户之争,对吕祖谦的重视历来不够。此书填补空白,是南宋后第一部吕祖谦年谱。  相似文献   

5.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婺州人,与朱熹、张栻时称“东南三贤”话闳衔?南宋金华学派的创始人。对于吕祖谦的学术渊源,《宋元学案》认为,“先生文学术业,本于天资,习于家庭,稽诸中原文献之所传,博诸四方师友之所讲,融洽无所偏滞”(《东莱学案》,1653页)。全祖望《同谷三先生书院记》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同上)总的来说,全氏认为吕祖谦之学主要是家传,其次是兼收并蓄,博取融会各家学说。兼取各…  相似文献   

6.
王锟 《中国哲学史》2013,(4):99-105
吕祖谦大唱经史实学,然又重视心性之学。他在"万物一体"宇宙观的基础上,主张世界"皆吾心之发见"从而挺立"心本论",并强调"天机"和"良知良能"的能动性而高扬主体意识,进而"求心性于经史之间",建立了心学史观之雏形,形成了大致前后一贯、又颇有特色的心学体系。吕祖谦心学虽没有陆王那样高明精粹,却避免了陆王极度唯心论之弊,对浙东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吕祖谦是南宋金华学派的创立者,他的史学观点与后来的浙东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吕祖谦一反儒家的传统见解,把史官和孔子等量齐观,说“仲尼之圣未生,是数百年间中国所以不沦丧,皆史官扶持之力也。”因此他把儒家经典看作一种历史资料。吕祖谦认为研究历史必须从具体的实际出发,他说观史“当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如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可有益。”置身处地的从具体的历史环境来分析考察问题,总结历史经验、锻炼自己  相似文献   

8.
吕祖谦与《近思录》的编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思录》是理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由朱熹与吕祖谦共同编辑完成。但是,多少年来,许多学者习惯于把其著作权归之于朱熹,而无视吕祖谦,径称《朱子近思录》。笔者经过对《近思录》所选条目的思想倾向及他种文献有关记载的考察,认为吕祖谦在《近思录》的编纂中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主导作用,那种将《近思录》仅视为朱熹著作的看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宋元学案》以“兼取朱陆之长”评价吕祖谦之学,今人研究也多以心、理并重来论定吕祖谦哲学。吕祖谦非常重视“心”概念,以实然义、活动义和主宰义论之,对心与理、气、性之关系均有讨论,认为心是为学工夫的入手之处,通过“存心”“正心”建立工夫次第,以安顿道问学与尊德性两大重要命题,吕祖谦建立了相当规模、内容丰富的心论系统。本文认为,吕祖谦虽重视心,却仍是“以关、洛为宗”,其心概念并无本体义,其关于心的种种讨论不宜称之为“心学”,而是“理学”下的心论。  相似文献   

10.
吕祖谦(公元1137—1181年),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浙江金华人。与朱熹、张栻等齐名,人称之为“东南三贤”。他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南宋时期思潮的特点。吕祖谦力图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矛盾并“兼取其长”,同时又注意吸取永嘉、永康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克服各个学派的门户之见,采取“委曲调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平 《中国哲学史》2005,(2):99-104
在最近的几项研究中,本文作者提出南宋时期包括永嘉之学、永康之学以及婺学在内的"浙东学派",反对空言道德性命,而特别重视将天道的追寻贯彻于社会历史的全部领域,从而实现了历史学与哲学的融合,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哲学"学派.南宋时期浙东学的集大成者应归于吕祖谦,他亦是历史哲学观念的系统表达者.本文即以此观点为前提,对吕祖谦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又简要的梳理,论述了其关于历史的观念、历史解读的方法、历史的价值理念以及将历史视为天道自身的运动性展开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
吕祖谦是南宋学术界的领袖之一,与朱熹、张栻并称而长于陆九渊昆仲,更可以称作浙东学术如婺学、永康学、永嘉学派的导师,是婺学、永康学、永嘉学派的学术渊源。吕祖谦在学术发展史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特别是在浙东学术发展方面,事实具存。我们应当客观评价吕祖谦的学术贡献,辨明吕祖谦在浙东学术发展中的作用,进而认识吕祖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南宋时期,浙江儒学极盛,形成了地区性的三个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金华、永康、永嘉三地区,历史上称为“浙东”,所以有“浙东学派”之称。浙江三派的思想倾向有同有异:陈亮专言事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以经制言事功,历史上称为“事功之学”;  相似文献   

14.
15.
<周易>思想在<推十书>中具有终极灵魂的地位.对刘咸炘先生来说,<周易>思想既是粘合剂,又是方法论,在其考镜源流、横中纵观、执两用中、任天圆道,尽心知性、立命事天的学术理念中始终具有领贯性的特殊作用.刘咸炘先生一方面遵循"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坚持"理不与数对,事乃与数对",将<周易>视为历史哲学,既抓住了<周易>的要害,又汲取了大量的学术营养;既没有"尊敬太过",又为<推十书>整合中国学术,重振昔日辉煌,推十合一,求简求合,参悟大道,合归天地之大体的学术理想追求寻找到了理想的思想武器.从<推十书>对<周易>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刘咸炘先生崇奉老子的"太古道"哲学,是经过了<周易>诠释之后的老子,是从根本上去掉了虚无,而兼论有无的老子,刘咸炘先生笔下的老子已经将儒家的仁义包容在道家的"道"之中了,老子的"静为躁君"与儒家的"执两用中"融通为一,然后儒道兼容而同归于大体.这正是<周易>的理论归宿,同时也是<推十书>重要的关节之处.  相似文献   

16.
易学是成玄英<庄子疏>诠解<庄子>的重要文化因子.他不仅援引<易>文,而且熟悉汉易与王弼易.基于道教重玄学的宗教立场,他还对八卦方位进行了暗用.发掘<庄子疏>的易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续读马王堆帛书《衷》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接前文,本文系对<衷>篇后半部分的解读,作者对这部分文字作了详细的辨析疏理,比照贯通今本<易传>及汉魏诸家之说,揭示出帛书<衷>篇丰富的易学内涵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慧玲 《哲学动态》2005,(12):57-58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成立暨哲学学术创新研讨会于2005年9月25日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李景源,首都师范大学校长许祥源、副校长宫辉力,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韩震以及首都师范大学两位学术前辈王锐生、孙长江等参加了会议.此外,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华文摘>、<求是>、<光明日报>、<教学与研究>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代表以及哲学系的全体师生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面对佛道之学的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的缺陷,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的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论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四书>成为儒家重要的思想学术资源,不同思想倾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书>进行了阐释、利用与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书>学.  相似文献   

20.
学术自述     
概述我学术经历的<学术七歌>已发表于<美与时代>2005年7月(下),这里不再重复.应编者之约,再谈以下四点,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