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或先生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5月出版发行,全书 22万字,243页。刘大钧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李申教授为之作序。《周易》是一象数义理合一的模式,历代以象数解《易》的著作有之,但以易图系统解释《周易》卦爻辞的著作却并不多见,为此作者系统摘录了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即宋郑东卿《周易疑难图解》、明刘定之《易经图释》、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中的有关资料,并附按语略加解说,读者由此可对以图释经的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此为该书卷一之内容,题为《易经》六十四卦象解”。前人(特别是宋人)为解说《…  相似文献   

2.
马融治《易》用古本,上承费直,使费氏之学得有传承;又下启郑玄易学,使费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他以"十翼"解《易经》,同时还以"十翼"互证易理。马融承费直之学,重视以儒理解《易》,这种倾向首先体现在他重视以礼解《易》。其以儒理解《易》的另一个表现是引史注《易》。其在解《易》时十分重视象数学中的卦气说,此外还重视取象和五行说。马融解《易》皆由象数为切入点,而最终归本于人事。马融易学在汉晋易学嬗变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神农易"与《伏羲易》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神农易"与《伏羲易》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中华大易体系的一体之两面,它们共同严密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以二进制数理自然地展现了宇宙生成的本然面目。它们孪生的对立统一关系恰恰又反过来证明着"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以道阴阳"的易理精蕴和大易本旨。"神农易"与《伏羲易》的并行,将启示着人们重新对《易经》的象数进行深入地反思。  相似文献   

4.
<正>姜广辉讲演,吴国龙、普庆玲整理,中华书局2013年7月出版,全书共296页,22万字。本书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开头语,系作者之易学观。此部分从《易经》之定位、近代研究《易经》之弯路和解读《易经》之方法论三个层次分别推进,陈述了自己的易学观。对于《易经》之定位,他认为《易经》创作之本义虽难知,但其成书时间却非当前学界所说的西周早期,而是西周晚期。接着他论述了历代易学家从象数和义理  相似文献   

5.
新书架     
《周易纵横谈》黄庆萱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共16.1万字。该书系台湾著名学者黄庆萱先生自1978年至1990年十余年间论《易》作品的一个结集,首次在大陆出版。除自序外,全书共有九个部分,下面依序简介之。其一,“周易丛谈——名义、内容、大义和要籍”,顾名思义,该部分是对《周易》文本基本情况的介绍。其二,“周易象数与义理”,旨在探索象数与义理在《周易》研究上的关联性,对于易学史上“象数”与“义理”两派之争论有廓清之功。其三,“周易时观初探”,指出“周易”原含“周流变易”之时观,六爻代表较小规模之周流变易,六十四…  相似文献   

6.
刘一明所著《西游原旨》,以"金丹大道"贯通全书,是清代《西游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由于"金丹"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周易参同契》所构建的象数易理体系,因此,揭示《西游记》与象数易理的内在关系,成为刘一明《西游原旨》的核心内容.本文从"人"、"名"、"数"、"事"四个方面,对《西游原旨》中卦爻象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弥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回顾《周易》研究十年,各类报刊发表研究文章涉及的论题主要有易学史;易的哲学思想;易与社会伦理道德及自然科学、现代管理决策的关系等。现将十年来《易》研究的成果简略述介如下。对《易》学史以及《周易》成书问题的研究关于《易》的起源问题普遍认为《易》起源于八卦,但关于八卦起源却众说纷纭,综合起来主要是三种观点:八卦起源于阴阳,阴阳是古人对自然观察认识的产物,是自然之象的产物,八卦起源于“象”;八卦来源于原始时代的筮数,是从甲骨文中的数字卦演变而来的,是筮数的符号化,八卦起源于“数”;八卦起源于“象”“数”的统一。对于史学阶段的划分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探讨,一种是按对《易》本身的研究阶段来划分的,认为易学史分为四个阶段,《易经》——《易传》——王弼玄学——理学——清末。  相似文献   

8.
《周易》新证读《周易图象几表》札记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周易》的主观能动思想《周易》象数与古代科学中国《周易》研究之新进展刘先枚蒋国保金景芳杨钧唐明邦唐明邦金春峰刘蔚华潘世宪徐锡台《易经》与量子力学的形而上学方以智的易学方法论评议〔美国〕康灵撞科学易理《易经》与针灸冯子道中国古代算筹二进制数表和《周易》《周易》通读手稿《易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迪智能逻辑初探(专著)罗炽安智珠麻福昌张吉良张吉良舒默尹奈“河图”、“洛书”数图试析易学方面的一次考古发现谈《周易》八卦释四位奇偶数和四位(包括五位)…  相似文献   

9.
日本学者对《易经》的研究,随着儒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日本就开始了,至公元757年,《易经》正式成为了日本古代国子监的教材之一。日本对《易经》的研究有伊藤仁斋、北村沢吉等人的"义理派",也有根本通明等人的"象数派",还有许多易学家既重视象数,也重视义理的"易理与象数兼容派"的研究。综括日本古今对《易经》的研究途径:一是对《易经》的讲读。通过讲读而研究《易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日本古代多次实施宫内讲学的制度,大规模皇室主持的讲《易经》活动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的易学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学者对中国易学文本的研究。日本江户时代对《易经》的研究,不仅研究《易经》《易传》原典,还研究中国历代对《易经》《易传》原典的注解。江户时代日本易学者主要依据朱熹对《易经》诠释的文本《周易本义》,也可以说日本江户时代盛行的是朱子易学。当然也有学者研究中国汉代易学文本,热衷于《易经》象数,但非主流。三是日本对中国《易经》分支"术数"的应用研究,并出版了诸多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0.
太极与胎     
《易传》为大《易》六十四卦总论,其《系辞》上下篇统摄《易经》卦爻象数,实是纲中之纲。《系辞》上释大《易》道、象、理、数,尝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见是以“太极”为归宗。但《系辞》于“太极”究竟为何物未曾详解,遂为后世留下一悬案。《说文》云:“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又云:“极,栋也”。后人依文求义,有“大栋”之说出,立论虽似平实,但置《易经》象数而不顾,则未免拘泥文辞之嫌。求诸两汉、三国易学,马融云:“太极,北辰也。”虞翻亦以为:“太极,太乙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相似文献   

11.
阐发汉《易》之大蕴──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张善文《周易》哲学,原本象数,发为义理。纵览中国《易》学发展史,治《易》派别虽纷然多歧,但起主导作用的无非是“象数学”与“义理学”这两人派系。用最简中的话概括之,象数学,是研究《周易》卦象爻象及阴阳奇偶...  相似文献   

12.
《管理易》     
吴世彩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10月出版。全书20万字,共276页。全书由引语“管理易”研究之可能展开,分为六章。第一章《易经》与现代管理:一个“援易以为说”的钩深论题。作者肯定了《周易》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叙述了人类历史上管理发展的简要历程,并在此基  相似文献   

13.
张悦  金圣基 《孔子研究》2023,(4):101-110
丁茶山作为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周易》解释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在于出入汉宋易学,通过批判继承汉代象数易学解释方法,提出了以“易理四法”为核心的易学解释体系。茶山《周易》解释的突出特点在于统合象数与义理,由卜筮而转出“成德”的人文意涵。这主要表现在,茶山充分肯定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与改过迁善之书的双重性质,既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从象数角度对其卦爻辞进行了解释,又试图探讨圣人作《易》之本旨,揭示了其道德人文的义理精神。由茶山之天道观和人道观出发,立足于其《周易》解释中提出的“顺天命”和“改过迁善”工夫,即可揭示茶山《周易》解释的道德修养论特质,即在实践中结合外在道德约束与内在道德自觉两种修养功夫。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性理学重本体轻工夫、重内在道德自觉(内圣)轻外在道德实践(外王)的空疏之弊。  相似文献   

14.
读郑易管见     
作者运用文字训诂方法和文献考辨方法对部分郑玄易注进行详尽疏解。通过解说郑氏易注,提出郑玄治易路数是象数、义理兼顾训诂。过去认为郑玄治易偏重象数而疏于人事,其实是一种误解。在汉代,以爻辰治《易》和以礼治《易》是郑氏易学的重要特征。郑玄解《易》不乏真知灼见,但他的解释不可能完全符合或重现《易》作者本义,只是一种依自己理解而形成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5.
卦象变数是《易经》象数的组成要素,卦象交数符号系统与卦辞交辞文字系统共同构成《易经》这部独特的经典。作为《易经》、《易传》和“易学”的基础和先导,卦爻象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历代对它的评价却纷争不一,因而有必要从其形成源流上作一考察和梳理。一、兆象与筮数就“象”与“数”的初始意义而言,“象”起源于卜,“数”起源于“筮”。“象数”是伴随占筮活动而产生的。占卜是中国上古社会比较重要的活动,至迟在公元前3000年就相当盛行了。迄今发现最早的占卜遗物是内蒙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卜骨,属鹿类动物的…  相似文献   

16.
吕绍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全书共36万字,是作者近二十年来易学论文之选编。此书“廊庑阔大,涵盖甚广”,共分为五编,计二十三篇,另有附录五则。第一编“我与周易”,讲述了作者学易之师承和基本易学观,主张治易要分清义理、象数两派的界限,坚  相似文献   

17.
新书架     
《易与佛教》《易与者庄》 已故著名学者潘雨廷先生(1925-1991)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22万字,288页。为潘先生生前研究“易与佛教”、“易与老庄”问题的文稿的合集。其《易与佛教》,主要在于用易数、易象、易理,特别是河图、洛书等来分析、解释佛教的理论,将易与佛教融会贯通,见解独到。《易与佛教》共包括14篇文稿,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易》与印度佛教,分别论述《易》与《华严》、《维摩诘》、《无量寿》、唯识等大乘经论以及与原始佛教的关系。后半部分为《易》与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8.
《易传》基于社会实践基础,对“易道”作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上概括,指出乾坤是易之门户和根本,“一阴一阳”是万物产生存在的本原和根据。由此展开了其易道本体论哲学体系。这种借助《易经》八卦象数和取象比拟思维的探究型理解和创造性诠释,使古老的《易经》完成了由占筮之用到形上学的革命性变革,开启了人文主义的诠释路径,深深影响了之后中国哲学的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19.
上篇(《锦囊妙计从何来》,本刊1995第3期)我们从五光十色的高招奇谋中总结出LAL-1智慧术(符号LAL-1:A为难题,L为变化方法,L-1为反交。)本篇则是向读者请君展示;《易经久《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中国智慧瑰宝均可归结于LAL’智慧术。如此既可说明LAL-1智慧术的丰富内蕴、深厚基础,又可进一步启发我们如何运用LAL-1。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易经》与LAL-1《易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乃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实《易经》正是一部智慧之经。因为“易”者“变”也,《易》讲三易:交易、不易、访易,《…  相似文献   

20.
去年秋天,陈子斌教授率台湾“文止戈哲数象易学代表团”一行六人前来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并与“中心”全体同志及《周易研究》学刊编辑部全体同仁,举行了两次学术交流。这两次交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认为:陈教授悟到了《易》学研究的精髓——把握自然与人文交合之律动,故他对《易》之哲、数、象三位一体的研究,能独标特识地认定其机兆枢纽之所在,辨明“河”、“洛”、“八卦”与传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