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欲使人工智能体具备道德决策能力,一种可设想的工作是基于形式伦理,即把伦理原则或规则形式化。形式伦理学的初衷并不是面向人工智能,但其做法却适用于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形式表达必须基于某种逻辑语言及其推理规则,经典逻辑是不够的,所以有必要发展和道德、行动相关的逻辑来适应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需求。最为著名道义逻辑为形式伦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应该把它和心智逻辑结合起来。从人工智能体实施行动的过程来看,能动性逻辑是表达机器的道德行动与推理比较有前景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如何让人工智能做出令人满意的道德决策?这既是一个机器伦理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元伦理学问题,对它的解答可以实现二者的双向启蒙,最终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的本性.机器伦理中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主要建造道德能动者的方案,二者分别体现了元伦理学中的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前者将道德知识视为显性的事实和规则,将道德决策视为遵守规则的过程,后者则更多地将道德知识视为一种技能知识,将道德决策视为复杂情境中的熟练应对.基于对两种方案实例的讨论,可以看出自上而下方案面临着框架问题和常识问题的困扰,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先天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不可能的;自下而上方案虽然不存在先天限制,可以生成内禀的道德规范性,但仍面临技术上的工程限制和安全上的规范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困难的和不可欲的.这在元伦理学层面提供了一种理论判决,即反理智主义比理智主义更为准确地把握了人类道德的本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遵守规则而成为道德大师,相反,只有依赖漫长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致道德成熟.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研究中,大量的哲学论证其前提依赖于直觉,从直觉出发建构哲学论证是当代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专家直觉与大众直觉哪一个更为可靠?传统哲学家认为专家具有洞见,大众则充满偏见,这种立场被称之为专家辩护。实验哲学家反驳了这一看法,认为专家直觉和大众直觉同样不可靠,所谓的洞见不过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偏见。追索这一思路,本文认为哲学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人间之学,专家和大众直觉都值得同等对待。本文一方面引介讨论实验哲学对专家辩护的批评,另一方面从概念上理清直觉和理论的关系,指出专家辩护不能成立的深层原因,进而在此新理路下,重新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区分、重新理解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过程中,规范论者对德性伦理的行为指导能力提出了质疑.荷斯特豪斯通过分析正当行为的概念、有德之人的行为和道德规则进行了有力回击.荷斯特豪斯的正当行为思想,不仅推动了当代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而且也发展了亚里士多德主义.  相似文献   

5.
直觉思维与推理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觉思维与推理思维是思维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人通过知觉直接认识事物的性质、联系相关系。比如,熟练工人听到机器运转声音的变化,马上知道机器出了什么毛病;有经验的医生看了病人的气色,立即作出准确的诊断等等,就是靠的直觉思维。推理思维则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对已知条件进行必要的推论,才能得出结论、获得对事物的性质、联系和关系的认识。比如,代数的演算、几何的证明和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就需要依靠推理思维。直觉和推理这两种思维方式无疑地都是我们认识客观真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思维心理学中我们却往往篇重于推理思维的研究,而于有意无意问忽视了以直觉思维垢探讨,因此在我们的心理学教材中至今还没有直觉思维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关于规则、直觉、理解和观点的一个复杂系统.而后者影响着我们相互间处理事务的方式.它们交叉地渗入我们的道德思考.这种思维与胚胎、干细胞的伦理密切相关,因为胚胎和干细胞涉及我们对与治疗和移植组织有关的人的生命及其启始问题.就像在许多对待生命及其可以阐释的研究方法方面,要有一个道德的思辩历程一样,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地需要讨论,部分地需要回答.只有在我们认定这种讨论能够融入应用干细胞治疗的胚胎及其类源和人体组织的使用中时,我们才会清楚,大多数人体不同部位的干细胞应用是经过了对人的生命启始、我们儿童、家庭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运动,实验哲学改变了以往哲学家们在"扶手椅"上玄思冥想的传统研究方式,推动哲学走出书斋,开展实验。通过收集和分析大众对哲学问题的直觉回应,实验哲学对以往哲学家提出的许多哲学命题进行了验证或反驳。反对者对实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提出了质疑,认为大众直觉的不稳定性使其不具备作为证据的信度与效度,哲学研究仍然应当依靠"更加优越和稳定"的"专家直觉"。实验哲学对直觉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指出哲学家直觉在经验检验中存在显著的局限性,会受到"掩饰效应""功能固着"等相关效应的影响,进而形成认知偏差。实验哲学的这种直觉"民主化"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有效地化解一些哲学争议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们遵循逻辑规则,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养成以较为充分的或完全的前提村料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的习惯,也就培养出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关于逻辑思维,人们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人们也拢到了训练这种思维能力的有效的规则和方法。同样,要培养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培养出一种思维活动的习惯。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必须遵循一条根本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较少的或很不充分的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养成一种思维活动的良好习惯,那么就能培养出较强的直党思维能力。这种思维的习惯就是由较少…  相似文献   

9.
罗亚玲 《现代哲学》2023,(6):108-116
韦伯、约纳斯和阿佩尔等责任伦理学家不管是将责任伦理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补充,还是将之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改造,都预设了后者是缺少责任伦理之维的意念伦理。本文质疑这一预设,试图基于对康德至善思想的考察,表明康德道德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责任伦理的思想。本文将先指出责任伦理学主张在承认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在原则应用环节纳入对行动后果的考量,是一种整合义务论伦理学和后果论伦理学的尝试,并呈现了以阿佩尔为代表的典型责任伦理基本论证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在康德实践哲学的框架内对其至善思想展开考察,通过对至善所包含的德福一致思想、上帝理念的分析以及对其论证思路的重构,表明至善思想体现了责任伦理的主张,并且康德的论证思路与阿佩尔对责任伦理的论证思路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工作场所非伦理行为对组织具有极大的危害,探索非伦理行为的干预办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主要从理性道德决策视角考察非伦理行为的干预办法,从直觉道德决策视角考察非伦理行为干预办法的研究相对缺乏。本项目提出正念可以同时影响理性道德决策系统和直觉道德决策系统,进而减少非伦理行为。理论上,希望从道德决策双系统的角度考察正念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拓展正念与非伦理行为交叉融合的研究思路。实践应用上,提出正念作为一种同时影响理性和直觉道德决策系统的重要因素,可以为管理实践中减少非伦理行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直觉问题的研究十分热烈,现将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一、关于直觉的定义直觉的定义是什么,国内外学术界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从国内哲学界讨论的情况看,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把直觉定义为认识中的飞跃。刘则渊同志认为:“直觉是思维对感性经验和已有知识作持续思考时,不受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洞察问题实质的一种认识突变(飞跃)。于祺明同志说:“直觉的实质在于它们是逻辑思维的中断,而采取了  相似文献   

12.
“普遍伦理:中国伦理传统的视角”专家研讨会于1998年6月l-3日在北京召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一伦理学处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次区域专家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专家42位,来自韩国、越南、德国的著名学者4位。教科文组织哲学一伦理学处处长金丽寿教授出席了会议。会前收到的论文有31篇之多。在三天的会议中有37位学者作了发言,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课题。一、建立普遍伦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否有可能建立一种全球性的普遍伦理,以及如何来建立这种普遍伦理,这是与会…  相似文献   

13.
刘念  李萍 《道德与文明》2020,(3):109-114
关怀是否能从私人领域扩展至公共领域,是关怀伦理面临的一个普遍质疑,它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扩展的可能性,即来源于个人关系的"关怀"如何从心理上扩展至整个人类?二是这种扩展的合理性,即诉诸关怀会导致对权利的忽视。弗吉尼亚·海尔德的关怀伦理思想分三步回应了这个质疑。第一步,通过澄清关怀伦理要求扩展至公共领域的"关怀"是什么以及关怀伦理如何对待权利,海尔德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回答。第二步,通过说明关怀关系是个人、社会以至国际层面的关系都预设并依赖的一种关系,海尔德论证了以关怀关系为核心的关怀是一种为公共领域所需要的道德。第三步,以关怀伦理在限制市场和国际暴力等问题上所能提供的建议为例,海尔德进一步为关怀伦理扩展至社会及全球领域的可能性提供了辩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了一种作者称为"3B"立场的普遍主义观点.这种立场能够既解释命题对环境的超越性,又不否认环境的多元性和对命题的建构性.作者没有采纳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以便协调普遍主义和多元主义的作法,而是用"范例的力量"轴枢其间,得到一种以重新解释了的"共通感"概念为核心的实质性的普遍主义.它与其他普遍主义的区别在于,它承认后现代对基础主义的质疑;对现代哲学中无法落实的普遍主义原则,它的解决方案是诉诸人类对自我生命力的确证和提升的普遍的直觉,而不在乎他们是否拥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压力感,而不得不修正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以求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现象为从众心理引起的从众行为。针列人们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去致力于使绝大多数职工形成良好思想行为规范的“企业气候”,使少数人,在潜移默化中给予顺从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企业中形成一种“气候”,有利于人人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只靠少数人不行,它不仅要有专职政工队伍,而且要有行政业务干部,以及党团员,先进模范人物、班组长和工会、妇女工作积极分子组成的宏大队伍。即人人都来做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通过压缩和简化,从“人”这里抽出感性或理性,将之归结为人的全部,以此为预设,它们都希望通过构建某种普遍原则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生活领域的问题,统称为规则伦理.在德性伦理看来,因为对人及其幸福的误解,离开德性论规则,规则伦理知识与伦理生活出现了某种脱节,追寻德性于是成为了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出路,而这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中寻找智性资源.亚里士多德作为美德伦理系统经典的阐述者,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为当代的德性伦理方案提供直接借用的资源:幸福目的论的解释框架为德性伦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点;对幸福的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为德性伦理搭起了生活目的的范式;在德性与规则之间追寻幸福为伦理学把握人类生活、建构德性伦理方案指明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局限性谢小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定性方法,一是基于理性和逻辑之上、借助数学工具而实现的定量方法.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定量方法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关于规则、直觉、理解和观点的一个复杂系统。而后者影响着我们相互间处理事务的方式。它们交叉地渗入我们的道德思考。这种思维与胚胎、干细胞的伦理密切相关,因为胚胎和干细胞涉及我们对与治疗和移植组织有关的人的生命及其启始问题。就像在许多对待生命及其可以阐释的研究方法方面,要有一个道德的思辩历程一样,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地需要讨论,部分地需要回答。只有在我们认定这种讨论能够融入应用干细胞治疗的胚胎及其类源和人体组织的使用中时,我们才会清楚,大多数人体不同部位的干细胞应用是经过了对人的生命启始、我们儿童、家庭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ACT理论是G.Anderson 1976年提出的一种语义记忆理论。在ACT理论里,Anderson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用命题网络表征,程序性知识由产生式系统组成。每种知识的运用都遵循一系列假定。ACT理论的合理性已初步为实验证实。和其它语义记忆的理论相比,ACT具有(1)符合长时记忆的一般特征和(2)能解释分类语义记忆发现的优点。这种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记忆组织、知识表征、人类怎样理解语言、怎样推理和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0.
符号消费与身份伦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费社会的特点是从"物的消费"过渡到"符号消费",消费不再是物的占有和消耗,而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大众传媒既是符号消费的技术支撑,也是消费符号的直接生产者.符号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满足人们对差异的追求、加剧社会分层、证明人们在消费社会中的身份.符号消费通过积极的关系方式和炫耀性消费来建构自我身份、强化身份伦理.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文化,催化了从众和势利式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膨胀,用符号消费确证身份伦理的努力,不仅没有展现真实的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对个体选择多样化的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