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洁 《伦理学研究》2022,(1):135-140
孔子的“均、和、安”思想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公平正义意蕴。孔子以“均”为基,以“和”为贵,以“安”为重,将分配正义与仁义道德、民本经济统一起来,形成从“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层面,到“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再到“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层面的理论逻辑,建构出一套有机联系的传统公平正义思想体系。以“义”为内在根据的等级分配正义约束逐利欲望膨胀以缩小贫富差距,保持财富均衡;以“仁”为本源的内生道德正义缓解社会等级固化以保障民之平等,维护社会和谐;以“利”为发展动力的民本经济正义增进民之福祉以实现富国裕民,保障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2.
对分配正义的探讨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西方政治经济学探讨分配正义并不像以往一样局限于政治和社会的目的,而是把分配正义纳入经济学的探讨中。古典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理论的要义在于:一方面,立足于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来论及分配正义问题,把分配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另一方面,从要素的贡献角度来确立分配公正的标准,从而使"按应得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原则。这些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但是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显著的区别:一是虽然从生产过程出发来谈分配问题,但主要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立场来讨论分配的定位问题;二是虽然同意"按要素的贡献分配",但是认为要素在各个社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要素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虽然古典政治经济学也谈分配中的阶级利益因素对分配正义的影响,但总是把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视为分配正义的基础。马克思则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来解决分配正义的前提问题。通过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正义思想以及马克思对西方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逻辑的批判,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实质,拓宽分配正义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差等原则是荀子分配正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明确肯定以礼义为基础的差等分配原则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具体到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荀子特别强调“德能”与“位禄”相挂钩。对于差等分配,荀子首先从“天秩”与“人秩”的维度作了理论层面的可欲性分析,同时又从礼、法、圣王的维度作了现实层面的可行性设计。依荀子,差等分配是一种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只有实行差等分配,方能实现“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荀子的这一思想主张对于当今社会的资源分配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将罗尔斯的政治哲学研究引入卫生经济学领域,通过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正义分析,为卫生经济学注入新的研究视角。在方法论上实现政治哲学与卫生经济学的交叉,结合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阐述基本卫生保健的正义性;进而阐释正义的两个原则在卫生经济学中的运用,并对"政府"与"市场"两种配置卫生资源方式进行政治哲学解析;最后探讨的是公平正义理念对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作用,寄希望于将程序、结果的公平正义引入当前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为改革寻找基于基本的健康权共识性的重叠意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正义论并非主要面向市民社会,而是立足于社会化的人类的实际需要.这种正义论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汲取了启蒙国民经济学家实践先于原则的研究理路,否定了将复杂的正义问题诉诸道德批判的做法,将道义的实现置于经济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的过程.分析苏格兰情感正义论的内在理路,理解马克思正义论的规范与规律的双重视角,从生产正义与正义的条件角度把握马克思正义论的实质,可以形成马克思正义论的实践逻辑,这对解决当今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哈耶克认为,由于当代西方主流的社会正义范畴的内涵尚不明晰,因此人们不可能就社会公共利益达成共识;追求社会正义必然会摧毁自生自发的自由社会秩序,必然导致政府专权,导致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由此,他反对当代主流的社会正义思想,并提出了独特的社会正义观。哈耶克的社会正义规则是否定性的,核心内容是程序正义,最基本的分配方式是市场分配,价值目标是维护个人自由。他的社会正义观的合理之处是充分肯定了个人自由的价值、法治在保障人权中的重大作用、个人与群体地位上下流动的积极作用;其不足之处是对自由、平等、正义等范畴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哈耶克的社会正义思想启迪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处理好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保护人的自由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是我们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分配正义问题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阈中,"分配"既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意涵,又具有哲学的形上意蕴.资产阶级以"劳动决定权"为前提,在分配中注重程序、忽视结果的"平等权利",其结果是造成分配的不正义.正义的分配应该超越"平等权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分配原则与价值目标,使人真正享有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成果,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8.
围绕着"马克思是否认为资本主义是正义的"这一问题出发,伍德和胡萨米展开激烈的论战,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事实上,伍德和胡萨米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都存在片面性的解读,未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双重维度,即事实维度和规范维度。唯有借助这两重维度,我们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实质。重新思考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为马克思正义思想正名,而且可以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9.
财富分配正义是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强调幸福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增进人民幸福的财富分配正义才是真正合理的分配。马克思从财富的性质阐析了分配真实的财富是增进人民幸福的根本基础;从财富的形成阐析了按真实贡献分配财富是增进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强调劳动创造财富,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财富主要应分给劳动人民;从正义的局限阐析了超越按贡献分配是增进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强调生产力越发展,财富越丰富就越应该超越按贡献分配;从分配的实现阐析了人民主导是财富分配能够增进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强调确保人民主导财富分配的根本基础是建立、健全公有经济,确保权为民使用。  相似文献   

10.
陈真 《哲学动态》2007,1(12):48-54
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也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保证社会经济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正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理所当然应当关心的问题,但人们在讨论社会正义问题时多直接借用西方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有关思想,特别是罗尔斯的《正义论》。那么,我们能否直接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找到今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哲学家J.范伯格先生提出的社会正义理论具有其独特性,但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不多.本文从他提出的比较性正义和非比较性正义,比较性正义的原则以及分配正义等方面对范伯格的社会正义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指出研究范伯格先生的社会正义理论,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分配失衡、贫富差距加大,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反思平衡的哲学方法贯穿于罗尔斯建构正义理论的全过程,其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普遍的道德原则与相关的背景理论,通过将它们进行反复比照、不断调整以达至内在的平衡状态,成为检验公平正义学说的合理性标准。但是,由于后来罗尔斯觉察到了自由民主社会之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在正义观念上产生分歧的现象即合理多元论的事实,并将此种现象归因于理性的"判断的负担",因而他不得不使其公平正义学说从最初作为一种合理完备性学说转向一种作为各种合理完备性学说的重叠共识之结果的正义的政治哲学,以应对相关背景理论尤其关于人的理论所发生的变化。正因诉诸反思平衡的哲学方法,罗尔斯实现了其正义理论的政治转向。  相似文献   

13.
个人主义与平等主义是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的基本承诺,但是,罗尔斯的以《万民法》为核心的国际正义理论却放弃了这两个承诺,因而罗尔斯的国际正义理论遭到了世界主义者的严厉批评。在世界主义者看来,罗尔斯的国际正义理论对国际原初状态的设计是有缺陷的,对国际正义之目标与主题的理解是错位的,对国际分配正义原则的拒斥是错误的,他的国际人权清单过于简略,他的国际宽容的标准过于宽松。  相似文献   

14.
分配正当性的根据是什么 ?人的基本权利与平等的要件如何分配才是符合正义的 ?罗尔斯和诺齐克从两个向度上对此作了深入研究。罗尔斯从平等的权利出发 ,主张用“公平正义的两个原则”来取代功利主义 ,认为除非有充足理由证明应当不平等 ,否则就应当平等。并要求依据“公平的正义原则”分配公共资源和自由体系 ;诺齐克从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出发 ,认为除非有充足理由证明应当平等 ,否则就应当不平等 ,通过“资格”理论确立“持有”的正当性。在功利主义、财产权、国家的作用、自由平等、分配模式和社会稳定的意义等方面 ,罗尔斯与诺齐克的观点也各有契合与对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具有同一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公平正义观都源于对资本主义不公平现象的深刻反思,并且他们都极为关注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关注实质正义。马克思与罗尔斯公平正义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出发来关注现实人的不平等状况,而罗尔斯则从逻辑设定的无知之幕之后引申出正义原则;在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上,马克思是革命式的,而罗尔斯则是改良式的。马克思与罗尔斯在公平正义观上的紧密联系和迥异的学术见解,对建构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公平正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罗尔斯正义理论中,作为社会的背景条件和通用手段,社会基本善是正义理论所重点讨论并予以分配的客观对象。这一观念遭到了阿玛蒂亚·森、理查德·阿内逊和G.A.柯恩等人的批驳,被指责缺乏理论弹性,因为其一方面无法容纳人们在善的转化上的人际差异而深陷“拜物主义”,另一方面低估未经选择的不良运气的影响而不足以体现平等和博爱之精神。然而,从罗尔斯关于人的观念、分配正义的适用范围以及公平正义学说的性质等理论的主要维度的阐释来看,他们的质疑并不构成实质性的挑战,故社会基本善的观念仍有足够的理论弹性。对此观念的辩护和澄清,有益于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罗尔斯正义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民生正义的现代发生始于贫困成为社会普遍问题而进入政治法权与社会治理领域,民生从"前政治"纯粹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正义问题。这样,民生的"正义性"从社会、国家、民众的自然需要转变为政治需要,民生正义的基础也从自我所有权转变为公民的社会应得。民生正义源于市民社会但不能局限于经济领域,民生福利的私人化、利益化成为社会正义问题的症结。民生正义的"再政治化"并非意味着分配正义的否弃,民生正义要终结的是以个体化需要为基础的分配,分配正义要回溯到生产劳动的正义以及共同性需要(共享)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中公平正义问题的研究分析,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不同分配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应作历史的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依据,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产品分配.按劳分配的公平正义是劳动面前人人平等,按要素分配的公平正义是要素贡献面前人人平等.我国目前这两类分配中都存在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不是“强资本、弱劳动”所能概括,也不是坚持以劳为本、遏制资本本位所能解决,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求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6,(2):20-27
西方近代正义论伦理学形态在诠释"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的过程中,主要历经了从德性正义论到功利正义论再到公平正义论的价值变迁。以善良意志与道德法则为基本内核的德性正义论所追求的"目的王国"由于仅仅具有朴素的伦理精神气质,所以必然被以幸福与功利原理为核心要素的功利正义论的"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理性主义伦理观和伦理方式所扬弃,以公平与正义原则为标志的公平正义论尽管难以祛除"集合并列"的理性胎记,但在伦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否定之否定,实现了德性正义论与功利正义论的整合与超越,成为当代最为重要的正义论伦理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0.
钱宁 《学海》2006,(6):36-41
社群主义关于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的论述,对人类关系模式的多样性与社会正义原则适用范围、以社会物品多样性为基础的多元主义分配正义论和复合平等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它将正义问题的哲学分析与社会政策联系起来,不仅深化了对分配正义的认识,为当代社会分配的复杂性和可能的对策思考,提供了有重要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论证。对我们澄清以社会福利的实施为目的的社会政策研究中存在的价值观与方法论问题,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