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消费方式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对消费方式的要求,其价值诉求是要实现消费的经济合理性、生态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消费方式。为此,要变革消费主义张扬的过度消费与短缺消费、非生态消费、奢靡消费与低俗消费等反伦理、反生态的消费方式,使消费方式"合度"、"合宜"、"合道",大力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只有生态化的消费方式才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主义固然有可能创造一时的经济"神话",但也必然带来生态失衡、显失公平、人的异化等严峻问题.从人的存在论视角、以弘扬人之生命本质为目的,透视与重构"消费合宜性"的现代内涵是走出消费主义伦理困境的不二法门.消费合宜性这棵思想之树在消费领域所结成的智慧之果是"和谐消费观",其主旨在于调协现代消费维度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紧张关系并达致和谐状态,进而实现可持续消费、公平消费以及人本消费.消费合宜性观念之实践魅力的充分发挥,必须有赖于将和谐消费观现实化、具体化为节俭这一现代美德,并内化为消费者的品性、外化为消费者的合宜性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3.
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宜性是伦理学必须考察的问题 ,其根本点在于寻求恰当的行为的价值依据、行为标准及现实途径。在现代社会 ,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要求人类必须践行合宜性的消费 ,要求人的消费应以健康生存、全面发展为价值依据 ,以适度消费为伦理本质 ,以责任、公正、节俭为消费德性。  相似文献   

4.
消费伦理的变迁与当代家庭消费伦理之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伦理是指人们在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上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消费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儒家消费伦理在历史上对于调节社会和家庭消费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改革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其消费伦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构当代家庭消费伦理,既要弘扬和汲取传统消费伦理的合理内核,又要充分反映当今消费文明对家庭消费的客观要求,以合理适度消费和统筹兼顾消费为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消费是以技术为主要对象的消费,消费者是技术的重要主体,因而也是技术的责任主体,消费者应通过负责任的消费为技术承担生态责任、社会伦理责任和促进技术健康发展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关于节俭与消费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的节俭观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局限性 ,而消费主义只是市场经济中异化生产和异化消费的产物。中国的消费主义者提出的消费光荣、节俭不是美德等观点对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 ,既没有对症下药 ,且危害极大。消费伦理冲突和矛盾的解决 ,在于合理性消费标准的界定 ,其标准应是以下四者的结合 :需求层次标准、效用标准、社会规范标准和生态标准。  相似文献   

7.
节俭:并非过时的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俭的主要含义是指理性地、适度地消费物质资料 ;节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经济伦理观看 ,节俭没有过时 ;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看 ,节俭也没有过时 ;因而 ,节俭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美德 ,并没有过时。  相似文献   

8.
试论可持续消费的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消费作为一种消费观念,是在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一系列危机之后,人们进行探索和反思而产生的。人类通过对古代节俭消费观念的重新审视,对传统工业文明消费观的全面批判,于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的确立不仅仅是一场消费方式的变革,在更深层次上是人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发展观念的根本革命。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应用伦理以对"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的追问为逻辑起点,围绕科学技术与哲学、科学技术与生态、科学技术与消费关系的探讨,形成了系统的科技伦理、生态伦理和消费伦理。他们不同于一般应用伦理探讨现实问题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而是立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一本体论角度探讨上述问题,主要表现为一种伦理价值观,其应用伦理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消费的人本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玲 《学海》2002,2(3):49-53
消费是人的消费 ,其全部内容应在于把人类作为发展主体 ,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理论依据 ,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实现条件 ,以人的素质提高和能力的发挥为最终目的。在人的消费活动中 ,消费不足与过度消费都是对人性的扭曲 ,难以生成人的合理存在方式。因此 ,人的合理的消费就应当是可持续的消费、适度的消费、公平的消费与健康的消费。为了能够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提倡节俭精神  相似文献   

11.
经济伦理观是人们关于经济活动伦理的根本观点,包括生产伦理观、分配伦理观、交换伦理观和消费伦理观。从生产伦理观和消费伦理观来看,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伦理观具有反生态的性质,最终导致生态危机频发,人类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威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是人类社会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其经济伦理观是生态主义的经济伦理观,它在生产领域体现为具有循环、可持续特点的生态生产伦理观,在消费领域是以适度为原则、以节约和俭朴为规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绿色消费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结合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来看,不适当的消费行为都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与当代世界各国所处的消费社会这一历史背景不无关系。由于消费社会对于其成员施加着持续的消费价值取向影响,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消费价值观念和基于这一消费价值观念的消费行为模式,就难以从根本上避免经济的周期性危机。为此需要倡导消费伦理,规范消费行为,建设一个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能满足人类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新型消费社会。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也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作为道德主体应当承担生态道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生态道德建设.生态道德建设关键在于生态道德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曹瑜  何利君 《学海》2023,(6):15-21
启蒙以降,工业文明与环境危机的“辩证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自然、社会、科技等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西方生态伦理学率先以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规律为依据,建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社会生态学等思潮基于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论证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同构性;马克思以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揭示了贯穿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中的精神生态向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基于“五位一体”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路及其新时代形态,既是人类现代化进程及其文明新形态的再现与预示,也是人、自然、社会、科技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时代智慧。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生态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节俭还是奢侈--资本主义起源的消费精神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玲 《学海》2005,1(5):166-170
在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上,究竟是何种消费精神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韦伯的禁欲主义的"节俭说"?还是桑巴特的"奢侈说"?通过对这两种学说与资本主义的内在关联及其历史功用的分析与比较,本文认为韦伯的节俭说主要着眼于节俭精神对资金的维护与积累的意义,而桑巴特的奢侈说则关注于消费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他们各自抓住了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一个环节.资本主义起源的消费精神并不只是节俭或是奢侈,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消费精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消费精神是否起作用,究意是哪种消费精神在起作用,其本身就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它的蔓延正在撼动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现代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奢侈消费重心的转移、奢侈消费权利的再分配和奢侈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大众的消费伦理意识.应当从技术创新角度审视现代技术与奢侈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奢侈品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要防止消费行为脱离伦理规约,避免奢侈消费带来社会分配的不公正和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人类文明最稀缺的价值资源是"精神"与"伦理精神"。当全球性的生态难题开始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当全球化的浪潮甚至思潮妄图主宰生态时代的价值判断,生态主义"伦理精神"的回归成为共同的时代期待。如果说,"精神"的本性是"自由","伦理精神"是超越了个体的道德精神与人格精神而形成的"共同体精神"与"实体精神",那么,生态主义伦理精神则是重要的"伦理生态人"精神、"道德实践人"精神和"人类人"精神。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当今时代,应当构建生态主义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消解"经济中心"与"科技至上"的价值霸权、避免文化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并扬弃文化相对主义,在异质文明的生态对话、生态融通与生态合作的基础上促成生态发展,唯有如此,生态主义"伦理精神"才能融入"民族精神",并最终成为"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今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宰食野生动物的关注。这次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考验,也是对健康伦理、消费伦理、生态伦理的拷问。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道德义务,与其说是人类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同情,还不如说是人类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自保。滥食"野味"已经彻底挣脱人的"需求"范围,进入了无限膨胀"欲求"的程度,从人的本性或本质出发,不可能找到滥食"野味"的合理向度,即使是对于野生动物的伤害,也只有在为保全人类基本利益时才具有消极的较弱合理性。因此,健康伦理要求我们坚持健康饮食的原则,履行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的伦理责任;消费伦理要求我们坚持消费文明的原则,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生态伦理要求我们坚持生态文明的原则,重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所有生物构建"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种文明样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大系统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以是观之,理想的建筑和城市应该能够让我们"诗意栖居"和"留住乡愁"。2013年12月15日,由北京市伦理学会、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北京市"城市与空间"学术创新团队承办的"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