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少博 《管子学刊》2006,(1):112-115
朱熹强调后天的努力对个体人道德修养提高的重要性,故而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但是不可否认朱熹在探讨个体人的道德水平高低时,认为“其气质有清浊偏正之殊,物欲有浅深厚薄之异”,认为人的道德和出生时的“禀气”有关,具有先在性,具有先天的因素。他从“禀五行之气”与“五常”、“禀气与人的善恶的先在性、用“禀气”论证人道德根性上的差异的先在性三个方面,用“禀气”说明了人的道德先在性。  相似文献   

2.
如何改革传统的品德教育,使其寓理以智、寓论以形,动人以情?我们认为,讲授和学习科学史是一个重要方面。一部耐人寻味的科学史,不仅凝结着科学家杰出的智慧,而且闪烁着科学家崇高的品质;不仅具有科学价值、哲学价值、美学价值,而且具有道德价值。它不仅可以启迪人的智慧,而且可以陶冶人的品德。正如大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所说:“科学还不只是在智慧训练上是最好的,在道德训练上也是一样。”因此挖掘科学史中的道德价值,展现优秀科学家高尚情操,是品德教育多通道、多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道德价值"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道德运气"论者试图通过对康德道德价值概念的批评从根本上瓦解康德的伦理学。本文试图表明康德的"道德价值"概念具有多重意蕴,它不仅关乎动机和准则,也关乎努力、付出和道德勇气;"道德运气"问题不构成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根本挑战,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可以容纳"道德运气"并内在地回应其挑战的;康德伦理学与"道德运气"论尽管存在着诸多根本差异,但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并且二者存在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当代新儒家之一的牟宗三以朱子道德为他律道德而判定朱子哲学是别子为宗,其核心理据是心是气心,理是但理,性只存有不活动,心具理是当具而不是本具。因此,朱子道德哲学没有道德主体,只能成就他律道德。其实,朱子之仁,作为仁心则是善良意志,是道德实践的自律主体,是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统一,仁作为心之德本身即具有实现道德法则的力量;作为仁理,则是仁心所颁布的道德法则;作为仁情,则是具有先验性的道德情感,乃是道德主体对道德法则的一种表象,即四端;作为仁境则实现了意志之自由,即意志之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其结果是康德自律道德之证成,自由意志之实现。  相似文献   

5.
经济活动中的道德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活动不仅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是人们“理性化”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它既体现了人类主体对技术、工具手段的认知理性,又体现了人类主体“合理性”、“合目的性”的价值理性。而道德价值理性是一切合理有序的经济活动的价值标矢和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激励     
道德激励既是一个伦理学基础理论问题,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课题。道德激励,是指激励主体在一定价值目标引导下,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去激发道德行为或抑止不道德行为发生的过程,包括道德正激励、道德负激励和道德反激励三个完整的向度。道德激励的主、客体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道德激励机制可分为个体心理反应机制和社会运行机制两个方面。道德激励具有道德价值引领功能、道德生态维护功能和道德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道德所由产生和发展的依据存在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实践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设立的“为我”的创造物,是人们肯定和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就这个意义而言,道德具有手段性,是为达到主体实践活动目的的手段。这表明道德是作为一种次生价值而存在的。作为价值的本源,主体实践活动首先表现为活动主体与对象性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这是行为发生发展的内  相似文献   

8.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9.
“君子公民”理论作为一种儒家现代化的“身份转型”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需要厘清其权利基础和道德边界,亦即正确处理权利与道德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辩护是:君子公民是道德主体与权利主体的双向互补,借鉴罗尔斯所刻画的两种道德能力,可以化解其双主体的内在冲突。一方面,君子公民的行动逻辑仍然基于权利主体,其基本行为规范与公民道德体系是相容的;另一方面,君子公民又是一个道德主体,他不局限于以权利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追求个人的美德与群体的共同善,通过道德自律寻求内在超越,从而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体  陈延斌 《哲学动态》2006,3(2):35-39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相对发达的西方世界,都面临着一些道德失范、身心失落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升个体的道德素质,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更好地促进人类道德建设,是值得我们伦理学工作者深思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尝试就此做一些探讨,以做引玉之砖。一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个体道德内化伦理学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外部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的内化。道德内化可谓伦理学研究的“牛鼻子”,也是个体道德养成的关键所在。而整个人类的道德建设则是由单个道德主体的道德养成构成的,因此,也可以说人类道德建设的关键就在于…  相似文献   

11.
论记忆道德     
记忆伦理涉及记忆主体与处于一定的伦理关系和伦理共同体之中的人和物的关系问题,其核心要义是要求记忆主体记住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记忆道德反映人类在主观上和实践上对记忆伦理的体现程度。具体地说,它反映记忆伦理通过人类的道德思维、道德敏感性、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得到体现的实际情况。记忆道德可以区分为个体记忆道德和集体记忆道德。无论记忆道德是以个体还是集体的形式存在,它要求人类的记忆行为遵循三个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则,即公正原则、以实践作为检验记忆价值唯一标准的原则以及记忆建构责任与记忆传承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主体既不是指道德的主导方面,也不是指道德发生的最后本原,而是道德属性所依附的实体,即道德的载体。人是道德的主体,但现实的人类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又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13.
道德语言是道德思维的主要工具,其在道德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对道德思维主体、道德思维对象、道德思维过程的作用:对主体而言,它提供了道德思维的动力、意义和标准;对对象而言,具有概括与抽象作用;对过程而言,它使概念得以形成,使判断和推理成为可能,并对道德思维的结果进行表述。二是对个体道德思维形成的作用:记忆贮存道德信息,形成特定心理结构,进行导向和定向。三是在道德劝服、道德态度改变和道德价值澄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丹 《伦理学研究》2017,(4):126-131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道德经济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思潮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目标的期待的双重推动之下而兴起和发展的,社会企业的蓬勃发展是其兴起和发展的典型表征。以研究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为宗旨的经济伦理学应该把道德经济纳入其中并赋以主题地位,而道德经济也可以展现经济伦理学为经济发展创设价值目标的学科价值,丰富它的研究内容,为它合理指导经济决策提供新思路,从而构成经济伦理学现实化的实践平台。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不同的是,经济伦理学研究道德经济建立在经济主体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理论假设之上,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价值分析法研究道德经济。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养气”工夫,自二程提倡以来,便成为理学的核心话题之一。朱子老师李延平的独到理解丰富和发展了这个话题。他极为突出养“夜气”的地位,而对“浩然之气”采取回避的态度。在他那里,“浩然之气”和“夜气”虽然都是人体内生之气经过义理规范、调顺出来的结果,但有着明显的区别:“浩然之气”是实践主体在“养勇”、应事的情境中出现,带着外发、刚硬的色彩;而“夜气”是学者明显思维、情感活动停息后自然呈现出来的,更具内敛涵养生发的品格。虽然“养夜气”、“体验未发”两项工夫相近,但前者更方便初学者下手。这正是延平主动引导朱子从事“养夜气”工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道德理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价值根源与道德自觉意志的显现。"四端"之"端",既为端绪又为始点,人通过对当前问题自觉之反省,觉振道德主体内在固有的自觉意志,进而肯定人的自觉意志本然具有成就德性的能力。其次,将内在道德意志畅遂发皇地推发出来。道德认识论之"应然"不必然体现于道德的实践当中,故须有自觉意志的存养之道,亦即自觉之努力,方能充分展露自觉心所含有的德性。最后,"志""气"对扬,须以"志"统"气",以德性自觉意志统括生命情意。总之,在孟子德性思想的脉络中,主体的成德进程是由价值意志内在之自觉,进而扩充以达至本体德性而最终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任建东主体性的本质在于其超越性。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性实践。这一理性实践既可以是对原有的道德规范的履行,又可以是在原有道德规范之外的新的道德实践。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其"为我性"的超越。道德主体是道德实践的发出者,主体之利害荣辱是主体行动的静态意念趋向,它决定着主体以何种方式去实现何种目的,这就是主体行动的"为我性"。道德的主体性原则就是首先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伦理,克服其为了自身而对自然的强取豪夺,实现人类对其"为我性"的超越,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二)道德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旧道德规范为主体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道德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在这一受压抑、被限制的环境中挣脱出来,实现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确立新道德规范。道德主体性原则内在的隐含着的这两个方面,是道德主体性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它使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自身特殊的功能效应。首先,从道德主体性的个体效应看,它具有完善自我的功能。道德规范经过道德主体的实践体验,由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道德主体实现了这一转化,才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社会道德状况评价差异的认识根源,认为价值评价的相对性来自于主体社会实践的特殊性,指出了实践着 的价值主体的个体性、多维性和历史性的特性是制约着价值认知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人类主体实践是检验价值判断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文章还认为,必须突破价值定势的“惯性”,才能找到道德评价的共通点。  相似文献   

19.
经济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王莹道德价值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活动对于社会、阶级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它属于精神的价值。可以说,凡是有益于他人或社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和人的进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是具有道德价值的。那么,经济行为能不能在取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目的,是讨论欺坎伦的实质性道德动机理论(moral motivation),如何能回答"我为什么要道德"的问题,并且他如何通过这个理论来解释道德理由(moral reason)较其它理由具有优先性和重要性。我们认为,斯坎伦的动机理论,诉诸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认的关系这个实质性的价值,来说明道德要求的给予理由的效力,并不能准确地描述我们的道德经验,而较之效益主义也不见得高明。其次,他对于道德价值较其它价值更重要和具有优先性的论证,也没有说服力。因为当道德价值与其它价值相冲突时,并不是道德价值总是优先的,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人们的实践,远较斯坎伦描述的为复杂。宣称道德价值总是有优先性,是一个太强的论旨,因而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