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伊斯兰教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界人士和广大穆斯林群众,开展宗教活动、保障民族习俗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教育穆斯林群众的重要阵地,也是穆斯林群众展示良好精神风貌的特殊窗口。清真寺寺管会,是一坊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群众组织。根据国家《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清真寺民主管理办法》、《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人员聘任办法》等规定,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体会,我就如何担负清真寺寺管会职责有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2.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习俗的载体,也是党和政府宣传教育穆斯林群众的园地,展示穆斯林群众精神风貌的窗口。清真寺管委会主任是寺坊穆斯林群众的领头人、清真寺的当家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履职尽责呢?结合湖北省伊斯兰教界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学习,内强素质清真寺管委会主任要引领本坊穆斯林群众跟上时代发展,应对时代挑战,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带头坚持学习。  相似文献   

3.
寺坊是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一种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伊斯兰教来到中国后产生的特殊社会组织,最终发展演变为中国社会结构中一种典型的民族社区形式.西安穆斯林秉承伊斯兰文化传统,又具千年古都历史文化深厚底蕴,中国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特征非常明显.本文从社会组织视角,以西安穆斯林寺坊历史概况和寺坊组织的构成及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阐述,探讨中国伊斯兰教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图片新闻     
2004年12月27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北坊寺、宽巷寺、西大桥寺、河坝沿寺等9个清真寺的理事长将为穆斯林青年田进仓募集的助医捐款交到了新疆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单芬玲手中。田进仓,回族,今年19岁,患有骨结核,他从小失去双亲,一直生活在姨妈家中,全家仅靠姨父打工维持生活和治疗,生活十分困难,已无力疗治疾病。在穆斯林爱心志愿者马德礼等的积极倡议下,乌市院街寺、黑山头寺、银川路清真寺、青海大寺等9个清真寺的坊民为小田募集到捐款8756.3元,体现了穆斯林扶危济贫、互相帮助的光荣传统。 (图·文/墨骥) …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2010年11月6日至7日,河南省沁阳市伊斯兰教协会举办了伊斯兰团结与和谐理念论坛。来自全市20坊男女清真寺的阿匐、寺管会主任及穆斯林558人参加。  相似文献   

6.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礼拜场所,在穆斯林的心目中具有崇高而且神圣的地位,是伊斯兰文化的物化表现。由于伊斯兰教在回回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纽带作用,因此,相对于中国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而言,清真寺在回族社会生活中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一、清真寺名称的由来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礼拜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与每一位穆斯林的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清真寺是阿拉伯语“麦斯吉德”的意译,原意为“叩拜安拉之处”。伊斯兰教最早的清真寺为:“古巴依”清真寺,位于麦地那近郊约三公里处,是由先知穆罕…  相似文献   

7.
正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经过十几个世纪的本土化发展,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珠联璧合,提供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和谐交融的范例。一、"外儒内回"式清真寺建筑清真寺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其结构形式、内外布局、雕刻、图案纹饰等细节都会体现民族宗教文化符号。在阿拉伯语中,清真寺本为"叩头处""礼拜处",而"寺"一词则是借用中国化的名词。《说文解字》载,"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原意是官署,是古代朝廷里的一个办事机构,直属皇帝管辖,  相似文献   

8.
正阿城清真寺从清代延续至今,作为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对哈尔滨乃至整个黑龙江地区穆斯林的文化教育及各民族睦邻友好往来做出了自身贡献,是典型的宗教中国化建筑样板,也是伊斯兰文化完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阿城清真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民主街,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是黑龙江省建造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历经数百年风雨而至今屹立。阿城早期的回族穆斯林居民多由山东、河北等地的贫苦民众为生存举家北迁而来。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满足阿城回族穆斯林居民婚丧嫁娶、聚礼祈祷等生活所需,解决穆斯林礼拜、封斋无寺的问题,乡老杨华先租赁8间民房,设礼拜堂、沐浴室、阿訇办公室等。嘉庆七年(1802),  相似文献   

9.
正明清时期建筑的清真寺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又具有某些伊斯兰建筑的元素;既与中国的文庙、佛寺、道观等建筑不同,同时又有别于国外的清真寺,形成了独特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清真寺是清真寺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范式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也是中国穆斯林对世界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个贡献。根据现今所存的许多清真寺寺志和碑拓来看,我国大部分清真寺都始建于明代,清代则是发展的高峰期。明清时期的清真寺,在建筑形制、布局、装饰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建筑的清真寺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又具有某些伊斯兰建筑的元素;既与中国的文庙、佛寺、道观等建筑不同,同时又有别于国外的清真寺,形成了独特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清真寺是清真寺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范式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也是中国穆斯林对世界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个贡献。根据现今所存的许多清真寺寺志和碑拓来看,我国大部分清真寺都始建于明代,清代则是发展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1.
哲玛提是城市穆斯林的基层社会组织,广州市哲玛提是一个地域社区解构之后,中外穆斯林族群共同建构起来的维持族群边界,保持文化传承的新的社区类型。对伊斯兰乌玛思想的认同是哲玛提内部整合的动力。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城市穆斯林社区普遍面临着社区解构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清真寺是阿拉伯语masjid(麦斯吉德)的意译,原意为“叩拜之处”,亦称礼拜寺、真教寺、回回堂等。它是伊斯兰教聚众礼拜、处理教务和举办教育的场所,对穆斯林的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都有着非常直接和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穆斯林集中聚居地区有较多的清真寺之外,其它省份的清真寺布局,也基本上与回族“大分散、小集中、围寺而居”的特点相适应,即凡是有回族的地方就有清真寺,凡是有清真寺的地方必定有回族。因此,了解我国散杂居地区清真寺的历史、布局、作用及其保护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伊斯兰…  相似文献   

13.
清真寺文化场域以其独有的话语系统、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等动员并动用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为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社会资本,形成清真寺场域资本转换模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影响力,并导致清真寺功能发生了衍变;对清真寺基本、衍生及变异等功能做评估,旨在深入思考全球治理中的“伊斯兰因素”,并回应“伊斯兰与全球化”这一重大现实命题;中国清真寺在其发展中积累了“爱国爱教”与“以寺养寺”等经验,在“政教分离”原则下形成了中国清真寺基本发展模式.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特提出中国清真寺发展观,建议在寺管会管理框架下采用“功能分层管理”,推进我国清真寺管理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上海沪西清真寺已初步形成了由老、中、青年穆斯林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义务承担了清真寺内的各项杂务及服务工作。实践充分证明:老、中、青志愿者队伍的形成,尤其是众多中青年穆斯林参与服务工作,无疑成为寺管会实行民主管寺、服务乡老的得力助手,增添了清真寺的朝气和活力,是沪西清真寺具有凝聚力的生动反映。沪西清真寺是如何增强自身凝聚力的呢?实践是对“凝聚力在于服务”这一论断的最好检验。近年来,沪西清真寺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热情为广大穆斯林群众服务,从而增强了清真寺的凝聚力。首先,热情为进寺过宗教生活的乡…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真主和实现和平者",公元七世纪左右产生于中东的阿拉伯半岛,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汉口江岸头道街地区,是穆斯林比较集中的街区,是武汉回族穆斯林"大分散,小聚居"比较典型的社区。由于此街区穆斯林多集中于头道街清真寺开展宗教活动,这里形成了以清真寺为核心的穆斯林民俗及宗教传播的文化空间。在建筑、碑刻、服饰和民俗等视觉感知领域,对这一文化空间展开多维讨论,可以揭示这一民族交融互通,风俗彼此影响的特殊文化环境和视觉呈现特点。  相似文献   

16.
清真寺寺管会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伊斯兰教两支队伍(阿訇队伍、寺管会队伍)建设中的一支,负责管理清真寺的各项事务,是穆斯林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是创建和谐清真寺的重要力量。本文试着就做好清真寺寺管会队伍建设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伊斯兰教于公元651年传入中国,伊斯兰建筑也随之传入。初期,仅在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聚居的"蕃坊"内建有清真寺。元代之后,遍及全国各地。中国伊斯兰建筑主要为清真寺、拱北、麻扎、道堂和教经堂,最早为阿拉伯式建筑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出现中阿结合式。这些建筑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各族穆斯林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同时也是各族穆斯林智慧的结晶。中国  相似文献   

18.
宝鸡市群众路清真寺坐落在市区群众路北段东侧。解放前,群众路段南、北各有一座清真寺;对称为清真南寺、清真北寺。群众路清真寺因居南段,故旧称清真南寺。解放后,于五十年代关闭北寺,保留南寺。后改用今名。群众路清真寺创建于1938年。依靠坊上穆斯林群众的力量,购置土地,运石  相似文献   

19.
清真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穆斯林文化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场所,被视为穆斯林的"精神家园"。(1)地方志的编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在明清以来一直存在寺院志、庙宇志的编修,但是很少有清真寺志的编纂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部分清真寺进行了志书的编修,清真寺与志书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为讲好中国伊斯兰教故事提供了新的文献载体。  相似文献   

20.
繁荣的中国伊斯兰教育霍娜中国的伊斯兰教育是中国穆斯林以宗教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教育,起源于公元16世纪中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两种施教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清真寺经堂教育;另一种是现代的伊斯兰经学院校教育。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穆罕默德·赛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