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早期的岩壁绘画到今天的当代艺术,符号始终都是艺术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不同的表达、展现形式,不同的语言,所表现的符号意义也有所不同。它们可以是人衣服上的图案,可以是活跃在纸上的符号,也可以是绘画特殊符号形式的体现,或是陈列于美术馆里的一双鞋,这些都是符号的一种体现。当代艺术正流行装置、构成等这些以一种符号的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观念。每个年代都会产生不同的符号,而这些符号正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丰厚馈赠。早期绘画大师们也都曾互相借鉴学习,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符号形式,这也正是所有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即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一种属于自己的符号。这也给我们的创作学习带来了很多的帮助,让我们学会探索、借鉴、学习,逐渐去寻找自己的符号语言,虽然这段时间是漫长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符号形式的绘画与艺术在充实我们的艺术生活。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符号、应用符号,将属于我们自己的、象征着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符号展现给世人。  相似文献   

2.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里,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王阳明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对程朱理学流行后导致"记诵词章之习"盛行之弊端的修正和纠偏。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工"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物质欲望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和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重视"体究践履,实地用功",肯定功利和事功,把格致诚正之说落到实处,而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提倡和肯定"居官临民,务在济世及物",重视"亲民之实学"等方面。探讨王阳明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于完整、客观把握其思想的全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明末清初,一批进步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了总结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探索改革时弊的途径,抨击宋明道学,提倡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精神的经世致用之学。浙东史学的创始人黄宗羲就是这股新思想、新学风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对《红楼梦》的艺术文本展开文化学诠释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已经就曹雪芹补天济世观念的儒家属性做出了有说服力的宏观论证。然而,对于这一观念与明清经世思潮之间的某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深刻异同,迄今为止似乎还缺乏一种深层次的细致分析。因此,本文试图以后者作为历史的参照系,通过一种比较学的研究,就曹雪芹补天济世观念的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大潮中,崇尚积极进取、入世有为的儒家学说,与主张消极退隐、无为出世的道释二宗之间,历来存在着十分鲜明的反差。引人注目的是,《…  相似文献   

5.
天主教传教士画家郎世宁(Joseph c-astiglione),字若瑟,一六八八年生於意大利米兰,今年(1988)正值他诞辰三百周年。为此故宫博物院出版了《纪念郎世宁诞辰三百周年特辑》,并举办《画家郎世宁诞辰三百周年纪念展览》。郎世宁受葡萄牙天主教耶稣会派遣,於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达北京,随即进入内廷,以其精湛的艺术为皇帝效力,历三朝至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於北京病逝,享年七十八岁。皇帝加恩给予侍郎衔,并赏给内府银  相似文献   

6.
"清初六家"之一的恽寿平以山水画著称,亦是花卉画大家。恽寿平的山水画分为三个时期,早年山水画灵秀清逸,中期山水画超逸高妙,晚期山水画平淡清雅。  相似文献   

7.
科学思潮     
科学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在一个学科、一个领域发展的早期,科学家思想的自由度较大,杂乱取向,各有各的思想轨道。这是科学思想的无序状态。科学的发展本身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它的理论思想会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无结构变为有结构。某一个或某一些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率先成熟,相当成功地解释了有关的自然现象,形成强烈的凝聚力,使一批科学家成为这种思想的追随者,使一批科学朝着相同的方向、沿着相同的思维轨道前进。这时在杂乱取向的状态中,出现了一个或若干个优势取向。许多科学家的点滴思想逐渐兼并、综合、去异存  相似文献   

8.
清初儒学对当时及其后的中国社会与思想影响较为深刻的,无疑是早期启蒙儒学和庙堂儒学。前者体现了明代中后叶以来、尤其是明清之际的时代精神气息,显露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向近代转换更新的动向;后者乃正宗官学,是清初统治者利益意愿的体现,不仅在当时即具鲜明的意识形态意义,而且更奠定了有清一代思想统治的根基。本文仅拟透过对康熙儒学思想的评析来审视后者。管台之见,尚析方家教正。一、倡明道统治统合一论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历代封建统治者无不尊崇孔子。似乎不如此,便不足表明自身统治的合理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10.
11.
清朝初期,有六大画家,吴渔山是其中之一。毕泷《虚斋名画录》称赞他说:“本朝画格称第一。……晚年从澳中归,历尽奇绝之观,笔底愈见苍古,能得古人神髓。”他的山水画,受西画影响,尤以讲究明暗远近著称。吴渔山,名历,家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江苏常熟人,世居子游巷,是明朝都御史吴文恪(《明史》卷158有传)的第七代孙,父士杰,逝于崇祯初,母王氏卒于康熙元年。兄弟三人,渔山最小。他幼年开始学画,先拜著名画家王鉴学山水画,后又从师名画家王时敏,临摹宋元名迹,称虞山  相似文献   

12.
正明末清初,苏州道士李朴善画工诗,不仅精于道教正一派斋醮法事,且精熟全真南宗心法,著有《火候宗源》、《还丹宗旨》等丹道修炼著作。此外,他还为康熙年间(1662-1722)刊刻的道教内丹学集大成之作——《性命圭旨》撰写序,而康熙刊刻版《性命圭旨》中所收入的《紫中道人答问》一篇,更是出自他之手。  相似文献   

13.
万寿祺为清初遗民文人,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重点论述了万氏书学渊源与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总结其书法地位及影响,旨在透析万氏的学书心路,探索清初遗民书家群不同的书法风貌。  相似文献   

14.
从晚明的王学到清初的考据学,中国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巨大的思想变化学术界多有议论。文章从西学与清初的科学思潮,西学与清初考据派,西学与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三个方面深入地分析了从晚明到清初思想变迁的实际历史过程。说明了西学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所以被接受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中国思想文化有了这种内在需要,传教士所介绍的学术和思想只是作为外部原因才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代经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儒学中的四个基本观念经世、事功、功利、义理等四个观念,彼此间同中有异,而又异中有同。从相同点可以看出四者的关系,彼相异点可以发现各自的特色。宋朱熹(1130-1200)和陈亮(1143-1194)有义理和事功之争,两人始终各持己见。朱高称陈亮的学问为“功利”之学,而浙东学者则称之为“事功”之学。明王守仁(1472-1528)讲心学,清章学诚(1738-1801)却说“浙东之学,阳明得之为事功。”以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心学转化为事功,这是因为“事”的是非要靠心的认识和判断。人的功利心,其出发点有公有私,这是义理中的义利之辨…  相似文献   

16.
回首85思潮     
<正>85思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1980年代中期,这场被命名为"85思潮"的艺术运动象风暴一样席卷了中国大陆,这场风暴的来势如此迅猛,所到之处使得几十年来在中国画坛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并且致使中国艺术的种种条条框框和评价体系溃不成军、七零八落。对于这场思潮,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李银河在女权主义三大主要派别(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长达百年的论争之后,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流派,这就是后现代女权主义流派,有的理论家甚至将这一新流派的出现称为妇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Coole,184)我想,其原因在于后现代女权主义颇具颠覆性,它不仅要颠覆男权主义秩序,而且要颠覆女权主义三大流派据以存在的基础。因此,严格地说,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能算是与上述三大流派并列的第四大流派。后现代女权主义者大多活跃于学…  相似文献   

18.
清代甘肃军政建制是清代整个军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地处西北边防的战略节点上,对于拱卫中央王朝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甘肃在清初西北边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主体性地位突出,清廷在用兵西北廓清叛乱时将其作为军事战略支撑点和军备后勤供应保障基地。因此,清廷历来十分重视对西北边疆问题的经略和治理,从中央王朝军政治边政策的总体战略部署到具体实践,无不凸显出甘肃作为军事要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思潮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出现的一种思潮,来源于人们对现代的判释,最早由文学艺术界推出,后来哲学界与社会学界又给予进一步的阐释。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包括文化研究、女权主义研究、同性恋研究、科学研究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等等在内的反传统学术大拼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全球化与信息化以及一元性和中心思想的出现,现代社会产生了诸如整体化、科学理性主义等等行为。所谓的后现代思潮,就是要解构这些整体的东西,提倡多元的、反传统的和个性化的东西,“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我们不能再给世界一个统一的认识,世界是破碎的。根本就没有一个理性的或非理性的主体,有的只是个体。世界观上它是彻底的多元化、破碎化。”  相似文献   

20.
反科学主义思潮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50年代和6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由于人为的原因逐渐地偏离了它固有的规范结构,明显地打上了政治化、军事化、商业化的印记。尤其是在西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由于受到追逐核优势和超额利润的驱使,从而导致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环境污染日趋恶化,直接威胁着社会的安全和人民的福利。于是,这些国家的公众对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应用乃至科学技术本身产生了严重的疑虑和恐惧,激起了强烈的不满和憎恶,并随之不同程度地掀起了所谓的“反科学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