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武汉地区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结构及其问卷编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邹泓 《心理学报》2005,37(4):502-510
从分析大学阶段的关键性发展任务出发,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分为事务处理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和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三个方面。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开放式问卷所获资料,分别提出了关于这三种社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想,编制了大学生社会能力问卷。武汉市1048名大学生参与了正式问卷的施测,结果表明,事务处理能力的四因素结构、一般人际交往能力的五因素结构和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的五因素结构是较为合理的,自编大学生社会能力问卷的信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访谈及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的认知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大学生所认知的自己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由自我调控、社会应对、学习和人际交往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组成,它们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3.
爱情的类型     
爱情的类型古希腊人将爱情分为四类,即情欲型、友谊型、利他型、眷恋型。情欲型,这是一种非常热烈的钟情,是一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激情,其主体急切地向往占有被爱的人。这种激情以我为中心的成份较多。友谊型,是一种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恋情,是一种精神比较稳定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决策略的元认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理解。通过测试57名大学生对五种问题解决策略(自由产生、类推、逐步分析、形象化重构和整合)在三种情景(人际交往、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三个维度(经常使用、有效性、易于使用)下的评估,发现大学生使用类推策略最多,自由产生策略最少。他们普遍认为这五种策略最适宜于用在学习情景中,在人际交往中的用处不大。这种结果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大学生认为几乎每一种策略都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和推理四种思维能力,其中自由产生策略需要用到更多的能力,包括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投资者心理特质与心理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剑清 《心理科学》2004,27(3):729-730
由于证券投资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深入研究投资者的心理特质与心理分类,对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以及促使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发现:我国投资者的心理特质差异可以从果断冒险、轻松乐观、理智冷静、犹豫依赖、耐心谨慎这五个因素进行分析;投资者可分为冷静保守型、冒险型与乐观保守型三类。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会受到重大社会事件的影响。5·12汶川大地震以其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特征成为影响价值观的可能因素之一。该研究以青年大学生为对象,以“价值观类型量表”为工具,关注地震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特点,并对比北京、四川两地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的异同。结果发现:1)灾后北京和四川两地大学生的价值观整体排住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型、实用型、信仰型、科学型、政治型、审美型。2)社会型价值观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且四川大学生更为重视。3)北京和四川大学生在震后的价值观系统均包含四个层次,其中在北京大学生的价值系统中,社会型是第一层次,实用型是第二层次,信仰型是第三层次,审美型、政治型和科学型合并为第四层次;而在四川大学生的价值系统中,社会型是第一层次,实用型和信仰型合并为第二层次,科学型是第三层次,政治型和审美型合并为第四层次。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苏联哲学界对社会认识问题非常重视,这方面的专著日益增多,涉及面也较广,下面仅就几个重要问题作一介绍,供感兴趣的人们参考。一、社会认识的类型苏联学者认为,就一般认识来说,可分为自然科学认识,社会科学认识和技术科学认识三种基本类型。但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科学认识的整体化。然而认识的整体化特征也并非抹煞不同领域认识的特殊性。他们认为,社会认识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特殊关系,依其同人类的不同关系及其与不同活动类型的联系,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社会—哲学认识类型苏联学者强调指出,社会—哲学认识类型是社会认识的最  相似文献   

8.
音乐调式是指不同音乐文化背景中所特有的基本音律创作格式,西方音乐调式包括大调和小调两个基本类型。本研究通过实验一考察了中国大学生对大调和小调的情绪体验以及调式偏离程度在其中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大调音乐能够诱发正性情绪,小调音乐能够诱发负性情绪,但情绪唤醒水平受到调式偏离程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二,探讨了3—5岁中国儿童对大调和小调情绪感受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显示:3—5岁儿童对大调和小调情绪的感受能力存在明显的年龄发展趋势,5岁儿童感受能力与大学生趋于一致;3—5岁儿童对大调和小调情绪的感受能力受到调式偏离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献中关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存在争议, 本研究认为需要根据不同的就业绩效和具体的调节变量来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1, 基于预备性研究, 来自全国不同地区10所大学1190份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包括8个因素:职业认同、乐观开朗、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社会支持、网络差异; 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2, 采用他评、前后间隔2周的问卷调查方法, 获得不同地区高校530份有效匹配问卷, 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但与录用通知书(客观就业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 职业探索在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的倒U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职业探索高水平下二者呈倒U型关系, 而在职业探索低水平下二者没有显著关系; 生源地在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录用通知书的关系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农村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而城市大学生二者相关不显著; 城市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 而农村大学生二者关系不显著。这为未来探究可就业能力的价值实现机制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投资理论,本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考察我国新婚夫妻的婚姻类型,并采用BCH法检验不同婚姻类型与夫妻双方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夫妻的婚姻可分为:“幸福”型、“平淡”型和“妻子痛苦”型;不同婚姻类型对夫妻双方自尊的影响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幸福的婚姻的确有利于个体自尊;不同婚姻类型对自尊的影响在夫妻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Previous research, primarily in North America, has found that individual factors (e.g., ‘internalising problems’) and social factors (e.g., friendship) interact to influence children's levels of peer victimisation. Som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identity of children's friends and friendship quality (as ‘protective factor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heer number of friends. However, studies have produced conflicting findings. A peer nomination inventory was used to assess social skills problems, peer victimisation, peer acceptance, and several different aspects of friendship. Four hundred and forty‐nine children aged 9 to 11 years completed the inventory at two time points over the course of an academic year. Social skills problems were found to predict an increase in peer victimisation over time. Two friendship variables were found to moderate this relationship: a) number of friends, and b) the peer acceptance of the very best‐friend. Th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to be weaker for those children with lots of friends and for those children with a ‘popular’ best‐friend. The findings adv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that promote peer victimisation. Aggr. Behav. 32:110–121, 2006. © 2006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对6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社交焦虑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社交焦虑—抑郁这一中介过程中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 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four qualitative behavioral classe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itiating and receiv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social interac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ociometric measures of peer acceptance (ratings) and friendship (nominations). Correlational analyses showe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behavioral and sociometric measures supporting previous work with preschool populations.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receiving social interaction from peers best predicted overall acceptance, whereas initiating social interactions best predicted children's friendship patterns. Tentative implications for the 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were discussed.The current data were gathered as part of a larger research project concerning social skills assessment and training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4.
在系统回顾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内涵、维度与测量的基础上, 从家庭与个体方面厘清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 其中个体因素可进一步划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内隐特质以及外显行为方式等因素; 同时, 基于影响效果的时空特点, 从近端与远端两个视角概括了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其校内态度、行为以及毕业后就业、创业影响的过程机制。未来可以从大学生社会网络维护策略、网络动态性演变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支持、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其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以22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父母支持、情绪智力与人际适应性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结果显示:(1)父母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相关显著,父母的肯定价值对于他们的人际互动性解释力最强;(2)大学生情绪智力能够正向预测其人际适应性,情绪感知与其人际认知性的相关性较高;(3)大学生情绪智力在父母支持与人际适应性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异性友谊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已有研究考察了一般异性友谊的特点、影响和维系, 同时也考察了利友关系的心理特征和身心影响。异性朋友可能会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带来消极影响, 但这一影响可能具有文化差异。进化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异性友谊的进化功能, 他们认为异性友谊能够帮助个体完成长期择偶目标或短期择偶目标, 同时还能够为个体提供重要的择偶信息。未来研究有必要结合新出现的友谊理论, 考察不同年龄阶段的异性友谊, 同时关注异性友谊中的个体差异变量, 比如人际性行为取向、暗黑三合一性格和择偶智力。  相似文献   

17.
心理行为训练作为一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它的内涵、核心理念与技术等方面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高校大学生中应用心理行为训练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具有开发潜能、培养团队精神、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重要功能,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593名初高中学生为被试, 用问卷法考察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 并探讨同伴依恋与交往目标、友谊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同伴依恋可分为安全型、专注型、回避型和恐惧型, 它们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34.5%、23.8%、22.1%和19.6%;(2)中学生同伴依恋的年级、性别差异显著:依恋焦虑初二显著高于高一, 依恋回避初一显著高于初二、高一和高二;男生依恋焦虑显著低于女生, 依恋回避显著高于女生;(3)不同依恋类型中学生交往目标、友谊质量差异显著;(4)交往目标中的帮助与支持、亲密性在同伴依恋和总体友谊质量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的年级与性别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依  罗良  张日昇 《心理科学》2006,29(3):704-707,683
本研究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访谈及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的认知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的年龄与性别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的认知得分在自我调控、社会应对、学习和人际交往四个因子上没有显著的年级和性别主效应;在“社会应对”和“学习”两个维度上,性别和年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二年级男生在“社会应对”方面能力的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学习”维度上,一年级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