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琨 《中国宗教》2022,(7):76-77
一、佛教音乐的两个层面众所周知,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一再说,严格限制佛弟子接近世俗的音乐。但是,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的话,则是赞许的。这实际上也是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音乐更广为流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一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意为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比如,在《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就一再说,佛弟子不要接近世俗的音乐者。不过,佛陀对此也有开许: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因此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人们修行,这是得到佛陀赞许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度  相似文献   

3.
衆善奉行     
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一般来说是由梵呗开始的。‘楚’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省略,意思是清净,呗是印度语‘呗匿’之省略,意思是赞颂或歌咏。用汉语唱梵呗,始创于曹魏陈思王曹植,因当时在东阿县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而成,故称‘鱼山呗’。此外还有吴国支谦制的‘菩萨连句梵呗’,康僧会传‘泥洹呗’等。史书记载的佛曲、歌赞名目很多,但由于没有可靠的曲谱记载,很难考定这些曲目的实际音调。现在一般佛教音乐中所用的南北曲调,有些来自唐宋的音乐,大部分系元明之后的。其中包括大量南曲、北曲、明清俗曲,很值得重视。中国佛教徒自古以来很重视佛教音乐,认为它能达到‘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目的,在集众行香时,可起到‘静摄专仰’的作用。这种音乐对于非怫教徒来说,同样可以欣赏,领略佛教文化深邃的含意,产生净化心灵的效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斯里兰卡留学僧威马来拉但尼谈起了怫教音乐。他告诉我:在斯里兰卡,佛教音乐极为普及,家家户户都会唱。每天晚上电台结束广播前都由斯国景著名的女高音唱一曲‘者恶莫作,众善奉一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为一天的告别。说着他轻轻地哼唱了这支歌。曲调优美深沉,令人感动。每天临睡前听着这样的歌,想着这歌词的含意,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一种多么深沉的文化啊! 我录下了他的唱,准备记下谱来介绍给大家。由于他们的曲调不是按十二平均律的,听起来很简单的曲调,落笔竟是那样难!我又去请教北京与上海的专家才记下了曲谱,但都感到颇为不易,很难定准。梵呗进入汉地,至今早已汉化。斯里兰卡是通巴利语的国家,他们的音乐与印度也很相近。我个人以为他们的佛曲一定会更多地保留了印度梵呗的特色。在这里介绍这支歌,是想向有志于佛乐研究的人提供一种参照,希望这声音能有助于探索从原始梵呗到中华佛曲的轨迹,也希望能得到广大歌曲、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或许有一天能听到传唱它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梵呗”是指以七声曲折歌颂、赞叹佛德的一种唱诵式音声,多用于佛教仪式中,是佛弟子日常修行中的必修法门,也是中国佛教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梵呗中,“鱼山梵呗”作为“合汉曲制梵呗之始”,将外来声闻声明有效“中国化”,对后世佛教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08年,“鱼山梵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5.
地藏菩萨赞     
主持寄语本期发表的佛歌是东北师大音乐系副教授王日昌先生谱写的。王先生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内举办过多次题为《静、远、肃穆、平和之声》、《梵呗佛曲飘香来》、《善美情操和雅音》的“佛教音乐赏析”讲座 ,并创作了多首佛歌 ,是一个弘扬佛教音乐的有心人。我们为有这样的专业人士关心佛教音乐的弘扬感到高兴。诚然 ,专业音乐工作者并不就等于佛教音乐的专家 ,由于因缘所限在我国佛教音乐的发展成熟还有待大家努力去探讨。现在有志于此的居士、群众日渐多了 ,又有如王先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参加 ,我们相信佛教音乐一定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地…  相似文献   

6.
佛教音乐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阶段。 佛教初传时期在华传授梵呗的僧人,大都是西域或天竺人,他们所传梵呗,应该是西域风格的佛曲。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些异国风味的“胡呗”似缺广泛流…  相似文献   

7.
一、何为梵呗?梵呗,梵语为bhāsā,或译为婆师、婆陟,略称梵呗。其义为:以音乐曲调赞叹、歌颂佛德,诵咏佛经。所以又称为声呗、赞呗、经呗,也称梵曲。在佛教“五明”中属声明所摄。呗匿,古来一直被作为梵呗的另一个译语,但“呗匿”之梵文为pāthaka,意为“歌唱”(古音)。有学者认为bhāsā是pāthaka的转音,但玄应音义疑此有误。故唐朝窥  相似文献   

8.
汪斌 《中国宗教》2022,(4):66-67
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音乐,抛弃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更多地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借鉴中国音乐理论技术,形成了梵音、华音、梵华相融等多元的音乐文化现象,彰显了中国特色。具体而言,从“源”上说,抛弃了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从“流”上而言,将“悉昙”或“声明”改为“梵呗”。  相似文献   

9.
佛教音乐与现代音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和佛教音乐传入我国后,经过僧人们的长期摸索和实践,逐渐地融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炉,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一部分。尤其是自中唐以后随着禅宗的出现,佛教音乐对传统文人的人生追求、文艺创作、审美情趣以及对我国民间和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佛教音乐的特点 所谓佛教音乐是指在佛教寺庙中僧人进行佛事弘法时的唱诵,也就是佛教称为“梵呗”的一种仪式音乐。包括当代流行的“课诵音乐”、“焰口音乐”和“水陆音乐”三种常行的仪轨佛事音乐。到了近代…  相似文献   

10.
曹植是否创制了"鱼山梵呗",考之正史并无明文记载,然佛家典籍却对其传说记载不绝。对此学界主要有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尤其是近年来否定之论不断。笔者认为在无确凿证据发现之前,还不应否定曹植创制"鱼山梵呗"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因为结合曹植所处时代佛教与道教关系背景下佛教的方术化、曹植对待方术的态度、曹植交往的文人与作品等诸种情势,佛家典籍所载"梵呗之起,亦兆自陈思"并不全是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1.
<正>千山寺庙音乐由佛教梵呗音乐和道教经忏音乐构成,不仅佛教、道教音乐在用乐上呈现诸多相似之处,而且佛教、道教音乐在保持传统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不断汲取融合了东北民间音乐的乐曲和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因此,千山寺庙音乐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完成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促使佛教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保存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元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是以曲调诵经,赞咏、歌颂佛德,在远古的印度早就流传开来。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音乐也随  相似文献   

13.
佛教音乐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称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能慈悲济世,利乐有情,解脱生死之苦海,皆是方便。佛教音乐在普度众生方面,有着众多的优势。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最古宣传弘扬的方法,只是翻译佛经。后来,聪明的古德觉得只是靠佛经的翻译流通,不能够使佛教在广大的群众中推广和普及。因此,又多采用了弘化的方法:一是经文的朗诵,二是梵呗的歌唱,三是经文演绎成通俗的故事。在弘法的方法中,音乐的功用是很大的,它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尤其是在宣传佛法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艺术特别是音乐、歌曲是属于情感交流,它能直接流动人们的感情,使众人生起好感,引起共鸣。象…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1月9日、10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佛教协会的协作下,具有高雅音乐圣地之称的北京音乐厅主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佛教音乐会———“净化之夜”法音梵呗中国佛教音乐会,由两支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乐团———北京佛乐团...  相似文献   

15.
汉传佛教的梵呗起源、形成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外传而来。将大乘佛教音声的发展放到华夏历史文化背景下考察,可以揭示"梵呗"完全起源于中国,与道教有密切关系这一事实。佛道两教音乐本来有着完全相同的源头,而不仅仅是学术界一般认为的佛道两教相互"交融"、"借鉴"或者"伪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17.
"空"的观念是佛学的基本内容。佛教将音乐作为佛事对众生进行"音教",禅宗音乐包含着深厚的佛性,音乐乃"教体",蕴含着教理和教义,本身体现了佛性,在音乐中体现了禅意。禅宗审美是通过"悟"把握"空",从梵呗的审美视角而言,则是通过声音的直接观照去感受"空"的妙谛,一悟之后万法皆空,一草一木皆能显示虚空之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佛教之"空"转向了审美的存在。"空灵"意境的出现赋予了"空"诗性美学特质,中国艺术中的音乐、绘画、唐诗宋词等都体现了主体的"空灵"意境,这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词汇,并酝酿出中唐以后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成为中国美学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梵呗清歌     
这一年来梵呗清歌栏目收到的佛曲与信日渐增多,这是一件大好事。就当前情况来看,不少佛教信众对于佛教音乐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他们往往只承认日常熟悉的作为仪轨用的唱念,而对为弘扬佛法而整理、创作的佛曲则不大能接受。上期本刊劳里写的《有声有色》一文中后面一段话是颇含代表性的。这确实不能怪任何人,佛教要有自己既有宗教性又有艺术性的佛曲还有待努力。我们想在今年的梵呗清歌栏目中为这方面的发展做点有益的事。本期发表了两首佛曲。1《养心行孝歌》佛教提倡报父母恩,行孝极为重要。用歌曲来弘扬这种精神是需要的,但是就词曲来看…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五台山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唐时发展到鼎盛,形成了具有五台山特点的佛教音乐,直到现在它还保存了古代大量的旧谱歌词,因此说,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乐亦然。佛乐,即是佛教音乐,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赞叹佛德的法言,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佛乐,乃称“梵音”,是“清净之音”,义为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之音;佛乐,又俗称庙堂音乐,佛教专称为梵呗。梵,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略称,义为寂静、清净、净洁、离欲之意。呗,是印度语“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