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揭开夜的面纱,又一个充满朝气的日子悄然来临时,福建泉州元妙观里早已是经声朗朗。这是元妙观的道士们在做早课,也是一天的开始。咣咣咣……三清大殿内的钟鼓齐鸣声划破寂静的晨晓。元妙观道士开始了新一天的修道旅程。钟板是道教丛林的信号,开静止静,烧香上殿,全听钟板。“钟板常住”,就是道教丛林以钟板为号令,召集道众以及报时、安排日常生活事务。元妙观的钟鼓是早上5∶30开静。开静的意思是新的一天已经开始,同时开静预示着各殿堂殿主要向神灵焚香祷告,然后开始早课的诵持。鸣钟之后,道众们起床、洗漱完毕,有序步入三…  相似文献   

2.
十方丛林内的执事有:方丈、监院、客堂、寮房、库房、账房、经堂、典造、十方堂(亦名云水堂)、号房(亦名迎宾)。客、寮、库、账、经、典、堂、号、名为八大执事。客寮库账,为内执事,经典堂号,为外执事。设备有:钟、鼓、钟板、梆点。经坛设备、法器有:击子、鱼、铃、磐、钟、鼓、铙、钹、铛、镲。法衣有:高功衣,班、监院衣、侍者衣、朝简(即笏板)。高功用象牙朝简,经师用木朝简,监院用象牙朝简,客寮木简。有的丛林有方丈,有的丛林没有方丈。全真道教十方丛林都有监院。监院由全真道众投票选举,在选举以前,大家研究讨论,看谁  相似文献   

3.
道教节日     
三清圣会道教信仰的最高尊神为“三清”。道教相信“三清尊神”是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出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出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出神宝君。三清都是元始天王所化法身。《列仙传》说: “元始天王在天地末分时之一元精气,在大罗天上,化身于三清。一化无形天尊(今称元始天尊),常住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无始天尊(今称灵宝天尊),常住禹馀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称道德天尊),常住大赤天之太清境。亦即元始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五天之上的玉清境;灵宝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四天之上的上清境;道德天尊常住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周红 《中国宗教》2022,(6):48-49
一、古代道教丛林官学制度的历史演变官学是指古代官方开办的学校。古代道教丛林官学制度,则是道教仿照此规定,在道教丛林中设立的在固定时期进行的教学制度。早在唐代,官方有道教科举制度(“道举”),可视为道教丛林官学制度之滥觞。道举制度为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始设。  相似文献   

5.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位于天台、临海、宁海、新昌、嵊县五县中间,为天台县境内诸山的总称。真“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四面如一”。山中多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是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及道教的东南圣地,有“干僧万道”之称。就道教来说,早在东汉魏晋时期,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之地,并形成了一个以桐柏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圈。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叙述天台山道教洞天福地、神话传说等有关问题。一、天台山洞天福地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据《桓真人升仙记》称,洞天福地:“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  相似文献   

6.
信仰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道教的教义思想和神仙方术无不发端于此。“道”原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概念。《道德经》里,把“道”视为“虚无”,它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庄子》则把“道”解释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相似文献   

7.
宫观     
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宗教仪节的处所,为道宫和道观的合称。古祀神之宫观,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令在长安、甘泉建观,以候神人。但均非道观。道教宫观盖源于张陵之二十四治。“治”乃五斗米道的传教点区,其治所亦道士祀神修道之所,多设在山中,“置以土坛,戴以草屋”,“治馆之兴,始乎此也”。至晋,或称治、或称庐,或称靖(又作“静”),东晋始称馆,北朝始称观。  相似文献   

8.
道教书名。简称《阴骘文》。以文昌帝君降笔(即扶乩)的名义编纂而成。成书年代不详。一说不晚于十六世纪末。文昌帝君全称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或称梓潼帝君、梓潼神。相传为掌握人间禄籍之神,旧时士人多崇祀之。“阴骘”一词原为“默默地安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西便门外有一座古老的道教宫观,久住北京的人们——“燕九”游人都知道它就是白云观。白云观是“全真第一丛林”,又是道教北七真中开创龙门派的丘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藏蜕之地,所以它还是极负盛名的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佛寺声钟丧仪是朝廷特命某些寺院专为去世的皇室人员和重要品官持续击钟若干杵之礼俗,体现着佛教的"拔苦"义理和皇家的政治"威仪"。佛寺声钟丧仪的声钟对象、声钟寺院和声钟杵数等虽在宋真宗景德年间制度化,但文献稀见北宋时期国丧和臣丧佛寺声钟丧仪事例。南宋时期一定程度地践行了佛寺声钟丧仪,除了帝后等人丧仪外尚能降礼于个别重臣、权臣及其亲属。佛寺声钟的杵数常因逝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变化,未能形成固定的佛寺声钟杵数。宋代创设的佛寺声钟丧仪至明清时期尚用于部分帝后的国丧活动中,声钟杵数亦完全定制为三万杵。佛寺声钟丧仪自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定制,至雍正去世清廷诏命京师寺观为其声钟三万杵而终结。在宋、明、清时期的国丧活动中屡有施行,反映着国家礼制与社会信俗之间的互动与合流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道士的服饰     
道教与其他宗教一样,有许多“威仪”。威仪是为教徒提供规范的礼仪程式和行为准则。《道藏》(分类法)十二类之第七类,便是“威仪类”。道教威仪内容丰富,如:斋仪、醮仪、忏仪、住观威仪、行止威仪、服饰威仪、入食仪、沐浴威仪等等。我们介绍道士的服饰,实际上是在介绍道教的服饰威仪。在道教早期,道士的服饰没有定制。到了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406-477年)对南方道教进行总结和改革,他在整理道教经籍的同时,编著道教斋戒仪范类道经百余卷,并立道服之号:用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此后,逐渐增修,至…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教》1990,(1):6-7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全真道传授戒法,自金、元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以来,清顺治全真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弘扬律宗,重振全真之道风,成道教中兴之祖。据王常月律师《全真说戒威仪科》所订,出家道士不但要持有《度牒》,还应有《戒牒》。出家后要经过受戒仪式的考察和接受戒律教育,方可成为合格道士。戒律精严乃全真道徒言行准则,学道者当首务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  相似文献   

13.
陕西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早在周平王四十三年(公元前七二八年),老子为关令尹喜说五千文就是在今陕西省周至县的古楼现说经台。道教庙宇称“观”,就是以楼观得名。东晋时期的楼观道,唐代的钟、吕金丹道,宋初的陈抟,南北五祖,开创全真派的王重阳、邱处机、郝大通、刘长生、马丹阳等,都曾以陕西为活动中心。大重阳万寿宫是全真“祖庭”,现存的三十一通碑石是研究全真教的瑰宝。邱祖龙门派、郝祖华山派,是以陇县龙门洞和华阴县的西岳华山得名。终南山素有“神仙窟宅”之誉。故陕西道教宫观林立,历史上出了不少有名的道教学者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寺院之钟,一般有大钟、殿钟和僧堂钟三种。其大钟系用来号令阖山之诸堂,即悬挂在钟楼内的钟。按照寺规,每日早晚及遇到法会时皆敲钟。《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因此,钟与鼓可算得上是佛教法器中的姊妹俩,因两者在寺院内所起的作用相似。尝考钟的历史起源很早,它本是古代乐器名,据《世本》谓“(亻垂)作钟”。按(亻垂)也有写成“垂”的,他是远古黄帝时代(相当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著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世本》还载:“无句作磬”,颜师古注《急就篇》说:“钟则以金,磐则以石,皆所用合乐也”。原来古人所说的金即铜,是钟悉用青铜制成(用铁制钟那是后来的事)。待佛教传入我国,钟与磐都成了寺庙中的法器,不过后者用铜铁制成,其形似钵,作法事念诵时鸣  相似文献   

15.
沈阳的著名道教宫观太清宫是龙门派在东北最大的十方丛林。位于沈河区西顺街北首。其开山祖师郭守真(道号弘阳子)之“遗蜕”亦曾埋藏在这里。自康熙二年癸卯(1665年)创建。迄今已有三百二十余年历吏。正殿中央供奉老子,左右配像为孔子与释迦牟尼,旁立站像左“灵官”,右“韦陀”;原名“三教堂”,以昭示全真道教最初之三教合一的教旨。据《奉天府承德县祠祀志》称:“三教堂在怀远门外,又称在外攘门外。有三殿三楹、经楼三楹、后殿三  相似文献   

16.
“作”是一个很古老的词,在商至西周时代即已广泛使用。在甲骨文、金文里写为“乍”,有建立(如“乍邦”)、兴建(如“乍邑”)、制造(如“乍钟”)等意思。后来加了“人”旁,在先秦典籍里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如兴起(《周易·乾卦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创作(《尚书·益稷》:“帝庸作歌”)、振作(《左传·庄公十年》)等。相传产生于帝尧时代的《击壤歌》,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句。根据后句,有人把前句的“作”解释为“起”,也有人解释为劳动、工作;均与兴起义有关。  相似文献   

17.
9月24日,香港道教蓬瀛仙馆与香港宽频网络有限公司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正式签署合作意向,共同推出一个专门作道教文化宣传的电视频道———《道通天地》,届时在香港宽频有线电视台播出。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的频道在电视媒体上做道教节目,这还是第一次。《道通天地》频道每天于不同的时段以不同的内容与观众见面,目前,该频道共有九个栏目,分别是:“大道纵横”、“洞天福地”、“钧天妙乐”、“仙踪道迹”、“道教养生”、“天天谈道”、“妙手灵丹”、“道教知多少”、“经忏科仪”等,节目以生动的形式,多姿多彩的画面,向大家介绍道教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以庙为家”是每个道教徒必须具备的思想观念,对于十方丛林中的全真道士来说尤为重要。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在中国道协第六届代表会上曾语重心长地指出:“目前少数道教徒信仰淡化、戒律松弛、衣冠不整、道不像道。”①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道教的形象。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少数道人缺乏“以庙为家”的观念。那么到底如何才能使道众做到“以庙为家”呢?对此,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宫观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修养十方丛林也就是十方常住,是道众陶融品性、学习道教规法威仪的场所,它应当有…  相似文献   

19.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已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  相似文献   

20.
华颐 《中国道教》1988,(4):41-43
隋唐五代在道教教义方面最突出而又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最大的,是钟吕金丹道的崛起。何谓钟吕金丹道?即道教仙人钟离权、吕洞宾所倡导的内丹修炼术。何谓内丹?简单地说,即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体内之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认为社会使精、气、神凝为“圣胎”,“圣胎”可以离开躯体而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这个所谓“圣胎”,或称神丹,亦称内丹。宋翁葆光《悟真篇注序》有一段解释: 夫炼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前,混沌无名之始气,立为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