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中国的禅宗,在神秀与慧能分别呈出"悟道偈"之时,也揭开了以诗说禅的帷幕,其后禅师们创作了大量的禅门偈颂,以呈现悟境。尤其在石头、马祖以后,随着禅门中独特的教学制度的形成,在师徒问答、上堂示法以及说公案、斗机锋等场合,也更多地利用了诗偈。这些禅门偈颂的语言形式几乎与古典诗歌一样,对诗歌的内容与技巧都有一定的影响。宋代又是文字禅流  相似文献   

2.
敦煌赞容摄极乐净土等佛经内容、佛经偈颂很长的篇幅,决定因素均为汉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容摄佛经赞之五言形式,决定因素为汉地存在五言诗;容摄佛经赞之七言形式,决定因素为汉地存在七言诗。在与佛经的关系中,敦煌赞植根于本土的社会现实与文化,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佛教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影响甚为广泛而深远,它使民间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导致了说唱艺术——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从而也使佛教各种观念和教义深入到民间,扩大了佛教在华夏的影响,这是佛教得以在中国持续发展而绵延不断的基础所在。佛教的文体有三种:一种是散文,直说义理;一种是重颂,重述义理的诗;一种是偈颂,直叙事义的诗歌。一般佛教经典是三种文体兼用,由于重颂和偈颂能用梵音歌唱,而译成汉文则不能歌唱,所以产生了“梵呗”、“转读”:“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音,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的译播和佛教的发展,僧诗就开始产生。千百年来,缁林诗风兴隆,弦歌继响,诗家辈出,或寓教于诗,寄禅于诗,或以诗喻道,以诗谈禅,杂以说唱,配以书画,使古老艺苑绽一奇葩,为中华诗坛增一瑰宝。在两晋南北朝时,就有高僧支遁、慧远,鸠摩罗什等作了不少示法诗、喻道诗。到唐代,我国古典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古代僧诗也得到蓬勃发展。王梵志、皎然、齐己、贯休、寒山、拾得乃至包括贾岛(曾为僧后还俗)如摧灿群星闪烁在盛唐诗坛。“若有人兮坐山祖,云表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漫兮难征。独惆怅兮狐疑,寨独立兮…  相似文献   

5.
湛如 《法音》2008,(5):39-44
一、引言早在佛教创立以前,古印度就有利用诗歌来表示歌颂赞叹的传统。在佛教初创之时,宣传教义最简便的形式,就是易于口耳相传的韵文,后来才逐渐加上散文,成为韵散结合的经典。《高僧传》卷第二中,鸠摩罗什对僧睿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礼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2016,(5):3-3
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8月30日下午欢乐喜悦的音符飞扬全场,连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佛号声都是轻快的合音乐章。首届“20l6星云大师诗偈征曲活动”,在佛光山常务副住持慧传法师以“三时系念”的曲调示范演唱《佛光四句偈》的悠扬旋律中热闹登场。  相似文献   

7.
中西哲学术语的双向格义--以《论语》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义”原本是魏晋时期流行的解释佛经的方法 :“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 ,为生解之例 ,谓之格义。”(《高僧传·竺法雅传》)对于这句话 ,《哲学大辞典》的解释是 ,“将佛经中名相与中国固有的哲学概念和辞汇进行比附和解释 ,认为可以量度 (格 )经文正义”。冯友兰说 :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① 既然是类比 ,当然不会确切 ,据说 ,“格义”之法被鸠摩罗什更加确切的翻译法所取代。但我很怀疑确切的翻译能够离开两种语言之间的类比 ,比如 ,汉语佛经中“有”和“无”、“空”等术语的意义 ,是否能够离开与道家思想的类比呢 ?“格义”在佛经翻…  相似文献   

8.
中唐佛教居士庞蕴自参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二大师以后 ,享誉禅林。他的“心空”、“日用”、“空诸所有”三偈表现了其一生禅悟的境界 ,在禅林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庞居士每个境界都通过诗偈表现出来 ,能供不同层次的人参悟 ,故此三偈在禅林中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2,(7)
白马寺,不但是以我国佛教传入后的第一座佛寺而著称于世,而且是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的翻译,第一次树立戒坛传法授戒,第一次度汉僧朱士行出家的道场。其寺尽管几历兴衰,迄今二千年香火扰盛,庙貌清净庄严,其渊源有自也!白马寺位于“九朝故都”洛阳城东12公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中国古代的佛教传统,出家人才是佛教的主人,才是佛经的真正弘传者;在家居士只能是佛教的外护,是佛、法、僧的皈依者与佛法的接受者。因此,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向是由出家人所主持的,居士仅只是配角而已。尽管在大乘经典中,发菩提心的居士,其地位并不在出家声闻之下,可是在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僧团里,在家居士永远只有附属性的次要地位。居士不能成为弘法师,不能阅读戒本,身份亦不属于僧团。居士之对出家人,“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  相似文献   

11.
最初作为佛教诗体的名称,"偈"是一个音译字,对应于梵文的Geya.随着佛经的传译和佛教深入中国民众的生活,道教经典也将其中的歌唱作品称作偈,文人作品中也出现了偈.翻译佛偈一般一偈由四句构成,也存在二句、六句、八句、十二句构成一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宋初以后,净土信仰不仅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成为流布最广的佛教修持法门,而且渗入诸宗,变为天台宗、华严宗、禅、律宗等宗派兼弘的教说。无论是倡导止观双修的,还是主张性相圆融的,或者儒释合流的,在谈到死后的归宿时,莫不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心愿。由此而引出了许许多多的净土文,如礼赞偈、忏愿仪、发愿文、自信录、往生传、念佛疏、正念诀、安养赋、观经颂、净土咏、三昧诗,以及其他各种经注、论疏、序跋、记传、碑铭、诗词、偈颂、杂文等,体裁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从而构成了灿烂的佛教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净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诗偈,认为敦煌佛教白话禅诗中,有一部分确实体现出了禅宗南北两派的意涵;其他诗作虽然难以归属于禅宗,但却反映了广义上的禅的观念。在白话禅诗之外,敦煌佛教文献中尚有一批一般佛教白话诗。上述佛教白话诗偈,都应该纳入中国俗文学、特别是中国佛教俗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4.
距今六十年之前,上一个辛巳年,弘一法师曾在福州怡山西禅寺掩关编著,辑录佛经和先辈高僧警句二卷,名《晚晴集》。其中选入诵帚禅师咏菊诗偈:“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弘一法师生平爱菊,由此亦可管窥一斑。  相似文献   

15.
上期本栏发表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六祖《坛经》中的一偈。这是慧能大师对佛祖释迦牟尼“世间出世间法不二”这一法意生动的阐述。佛陀曾多次说到“世间法即出世间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应当明白这一道理,在世间证得佛法,并弘扬佛法于世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是不太理解的。对于佛教的经论有人以为太深奥而不愿问津;有的则以为它是让人逃避现实的理论;也有些人根本未接触过便视为迷信。其实,佛陀成道于世间,他对世人的种种烦恼痛苦是深刻理解的,而他所创立的佛教正是为了度尽众生,使之离苦得乐,获得大解脱。佛经除因古人用古文翻译需要作些注解外,含意都极为鲜明,且能直接启迪人生的智慧,利于我们的言行。本期我们从佛陀的《遗教经》中撷取一叶,希望读者能得到受用。  相似文献   

16.
汉译密教佛经中直接以北斗为题材的经文集中出现在盛唐,其中印度来华僧人金刚智所译<北斗七星念诵仪轨>经中,有"北斗八女"字样,同经文标题"北斗七星"相异,在<大正藏>所选用的几个版本经文中也有所同异.笔者比对相关文献考得此"北斗八女"并非"北斗七星"之讹写,其背后是道教的北辰北斗崇拜对密教的影响.比较僧一行撰写的<北斗七星护摩法>,可从中看出密教经文在北斗崇拜上的进一步汉化:不但形式上更接近道教经文,同时此经中首次出现对"火星入南斗"这一传统天象的攘灾之法,是将中土星占内容融入密教佛经中的一条明证,也是天学家身份的僧一行特殊的综合工作.笔者认为金刚智的译文,保留了唐以前道教对密教在北斗崇拜上的影响,而僧一行的工作,是对密教佛经的二次汉化.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有助于辨别北斗经文的成文时间上的前后顺序,也有助于理解史传及笔记故事中北斗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一、基督宗教“中国化”意向的思想溯源基督宗教自传入中国始,就有着其“中国化”的问题,并影响到其在华的整个历史发展。如景教在唐朝的出现代表着基督宗教始入中华,当时在其教义解说及论证上就有着与中国儒佛道思想的混合。在其术语、神学及伦理道德的阐发上,都与中国传统观念及宗教信仰有着妥协和结合。景教吸收儒家忠孝思想,在景教碑就有“言国主助圣教之广,圣教助国主之光,盖圣教流行之益,缘帝王从奉”之言,要求其信徒尊君事父,包容祖先崇拜等中国传统观念礼仪。这种“将孝养主义与祖先崇拜合一,则实为景教所受儒教思想的影响”。(阳玛诺:《碑颂正诠》)此外,景教还大量借用了佛教术语和思想模式。景教士景净曾参与翻译佛经,因而常用佛典词语来阐述景教教义;而景教碑文中“道无常名,圣无常体”等则类似道教思想及文风,其“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显然喻指景教东传乃老子之教的复归。  相似文献   

18.
偈陀(巴利文:gatha),或译为偈颂,是佛教经典的一种文体形式,即完全用韵文来记录佛的言说。这种诗体散见于经、律、论三藏之中,尤以经藏小部中此种文体的经典最多,约占全部15部经的三分之二。一《法句经》是巴利经典经藏第五部──小部中的第二经,巴利文为Dhanuna...  相似文献   

19.
禅味的诗     
无禅味不可称禅诗,同样,没有诗味,也不能算是禅诗。禅诗的诗味有一般诗的特点,但又有与一般的诗不同之处。中国古诗的特点,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用赋、比、兴的手法进行创作。禅诗作为中国古诗园地上的一株奇葩,其形式当然也不外乎中国古诗的这种特点,只不过其更注重个性的抒发而已。中国诗歌,自《诗经》乃至汉、魏、晋以来,逐渐趋向追求表现心灵的自由方面。其主要表现是诗歌朝“抒情”方式的发展并逐渐完美。这种主观抒情的特点,与禅诗追求的“思维修”、“静虑”乃至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极为相通。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相似文献   

20.
“佛教是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毛泽东提出的,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中印文化就双向交流,互相融合,从佛教经典、诗偈、传说故事,还有寺庙建筑、壁画、造像、雕刻等无不体现了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