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宗教崇拜的社会心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崇拜是一种制度化了的、特殊的社会行为,具有特殊的社会心理内涵。由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心理功能常常为人们所忽视或不解,因而大大增加了宗教崇拜的神秘性。宗教崇拜既有与其它仪式行为和宗教行为相一致的社会心理功能,又有着可以满足人们的某些特殊心理需要,由特殊心理机制导致的特殊的社会心理的功能。本文主要探讨宗教崇拜所具有的“心理慰藉”、“社会教化”和“社会认同”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通常,人们在分析宗教功能的时候,认为宗教的主要功能是对宗教信仰者个人心灵的慰藉和精神满足。虽然也承认宗教具有其它功能,但是关注和看重的是宗教的心理功能、道德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忽视宗教的社会功能。当然,宗教的道德功能和文化功能是宗教发挥社会功能的切入点,如果一个宗教信仰者没有良好的道德是这样的一种宗教形式。我认为,它主要是为一部分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设立的。一、伊斯兰教的“天课”制度概述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必须遵守的宗教功课有五项,即“念、礼、斋、课、朝”。念功就是念清真言,即内心承认: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应当重视对宗教心理引导功能的研究,准确把握它的特征,充分发挥宗教积极的心理引导作用,使其成为对于社会有益的、积极的精神动力。一"宗教是一种建立在某种信仰基础上的文化体系,而信仰的最大特性在于其相对稳定而深刻的心理属性。"(李利安《宗教心理与社会和谐》)宗教有特殊的心理引导功能,这是宗教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一种重要途  相似文献   

4.
宗教图像把经验与超验、真实与虚幻、欲望与禁忌等二元对立要素组织在同一观照过程中,并通过价值联想的方式构建一个经验事实。这种价值联想是对观视者自身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经验的组织、提炼与整合。宗教图像把语言构造的教义理念的核心部分,物质化地凝固在一个有限的、可感知的局部空间中,让信众在知觉图像的过程中感受宗教,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引导和教化信众。而作为宗教信仰的象征符号,任何一个宗教图像都可能面对两种潜在的观众:信仰者和非信仰者。从非信仰者的角度审视宗教图像,人们依托的是自己特定的知识经验背景和以往世俗生活意义进行注解,寻找其宗教学线索和宗教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而对于信仰者而言,每一个图像的知觉都试图唤起其内心的感验与参悟,即体验和拥有宗教。本文以藏传佛教六道轮回图为例,通过投射分析,说明宗教图像在两类不同观者内心唤起的不同心理释义过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宗教图像教化功能的社会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与政治相关问题有着丰富而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宗教一经产生就与一定社会的阶级、政治和民族问题相交,对国家和社会变迁产生持续性的重大影响。历史上,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和特殊的意识形态,不仅成为人类心灵的庇护所,也成为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宗教能够对被剥削者产生慰藉和补偿作用,甚至成为人民群众发起反抗运动的神圣外衣;宗教也常被用来帮助剥削者维持社会控制,成为统治阶级粉饰政治意图的神学修辞。宗教与政治相关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阶级问题、世俗问题、历史问题,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将最终统一于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正宗教人类学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传统向来强调从发生学、结构功能、象征符号等"非信仰传统"切入思考,属于一种对宗教表象的外部性观察。是否有可能走向一种内部性理解的路径,去思考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呢?这种研究进路尝试接近、走进信仰者的身心实践过程,寻求超越之路,以此理解人类的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宗教动力等。从本土概念"修"入手的修行人类学,是我们正在开启的研究向度!邮发代号:2-2994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一种建立在某种信仰基础上的文化体系,而信仰的最大特性在于其相对稳定而深刻的心理属性。”(李利安《宗教心理与社会和谐》)宗教有特殊的心理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8.
美国民众的宗教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精神现象,它对社会与民众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者提出:要了解美国社会与美国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就不能不研究美国的宗教教育。文章从美国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出发,列举事实说明贯穿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教育和官方怎样对民众施加宗教影响。分析教会在给信仰者提供生活意义;在孕育、传播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在把民众整合到一个个相互认同的群体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逆境的加剧,会使人回想到宗教。”(《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宗教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理慰藉,是历史的事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佛教被归为“治心”的学问。  相似文献   

10.
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尚未形成体系,还不能用于为生命个体,为人类作出康复性的解释之前──也就是还不能作为用于治疗精神和心理疾患的时候,宗教则是充当了心理精神保健和康复中心的角色。人们通过宗教活动来寻求心理和精神的慰藉,以宗教信仰作为寄托,以祈祷和忏悔的方式作为补偿。例如,当人们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佛教的法师会告诉你这是上一世造的恶业在今世的报应;同样碰到开心的事情,法师还会对你说,这是你上一世修行得到的善果;如果你所期望的报答一直没有出现,法师又会向你说,不是不报,而是时候不到。总之,不管碰到好的、…  相似文献   

11.
薛玉秀 《法音》2020,(2):56-60
一、引言十九世纪中叶,佛教传入美国。佛教因其包容性、平等性和哲理性等特征被美国民众所接受。诸多报刊、杂志纷纷介绍佛教,述评佛教思想的社会价值,这给美国人接触和了解佛教提供了方便,也给处于矛盾迷茫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支柱及心灵慰藉。著名文化学者谢青桐认为:"佛教带着异国情调的东方神秘主义浪漫观念,刺激了美国哲人、诗人、艺术鉴赏家,以及早期世界宗教学者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学者提出“宗教的历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它的历史同文化史一样久远”的主张,已成为文化界人士共识的话题。宗教学者王志远,在他主编的《宗教文化丛书》总序中说:“宗教不仅是信仰者和研究者的事,而是涉及几乎所有文化界思想界的普遍性课题。”这种看法与赵朴初居士所说的“宗教是文化”之命题达成了一致,说到底,宗教既是人们现前的情感需要,又是人们未来的精神寄托,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精神食粮与文化。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内容之丰富,特别是作为外来文化能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媲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打开信仰者心灵的钥匙——论宗教语言的象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宗教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宗教语言,不仅包括在宗教的典籍和各种宗教性质的活动中,信仰者之间彼此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而且还包括实物符号和动作、行为符号,这些都可以视为"宗教语言符号"。也  相似文献   

14.
史密斯提出以个人的"信仰"和"累积的传统"这一对概念替代作为实体的"宗教"概念。由此,比较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作为实体的"宗教",而应是"宗教的信仰",即关注一个人有效地相遇外在的宗教传统时所表现的独特的自我,并侧重于这种个人信仰与其传统之间的整体联系。在方法论上则采用一种"人格化"参与和面对面对话的方式,从而深入信仰者的意义世界。史密斯以个人的"信仰"为立足点的比较宗教学思想及其所带来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的转变,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宗教幻想是一种心理真实,社会冲突是一种社会事实。宗教幻想形成了以神圣教义为核心的社会行为规则体系,而这种观念体系常常影响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支配着人的社会行为。宗教幻想和社会冲突分属于精神范畴和物质范畴,不仅可以相互转化,甚至可以因这种互动形成新的社会事实及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道教养生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越利 《中国道教》2001,(4):41-45,47
宗教最主要的功能是给人以精神慰藉 ,提供一种精神寄托。但道教不仅关注人的精神 ,还珍重人的肉体 ,重视医学 ,精通养生。这一特点在诸多宗教中显得很突出。文献记载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百岁道士还是著名的道士医生 ,均代不乏人。有人统计 ,六朝道医占当时全部医生总人数的 2 8.7%。在民间 ,过去百姓说“十道九医” ,道医董奉、鲍姑、孙思邈、韦慈藏等被奉为医神或药王 ,享受祭祀。因此 ,在近代道教学中 ,少不了道教医学一科。道教养生学是道教医学的一部分。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神仙信仰的说法 ,仙首先是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实际上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信仰世界:一种是自觉的信仰,另一种常常是自然的信仰。自觉的信仰是由道理、学说为基础的,人们追求宗教中的精神世界,希望借助宗教的信仰使自己的生活拥有超凡脱俗的境界。自然的信仰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信仰,这个信仰是以能不能应验,有没有实际用处为基础,信仰者希望宗教能给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自己释厄解困,求得福祉。自觉的信仰大多是被叙述为高明的宗教思想和道理,比如说佛教般若学说的“空”、唯识学说的“八识”、以及简单的“十二因缘”、“四谛”、“三学”等等道理;但是在普通民…  相似文献   

18.
丁强 《宗教学研究》2006,(1):217-220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其特殊的方式,这种反映方式使信徒与非信徒有所区别。本文以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信徒之共处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在逐次排除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共同方面的基础上,从而引出两者对社会生活反映方式的根本差别,就在于信徒有着对社会生活的双重视野及价值标准,而这也正是信徒所特有的,并一直被宗教所传承的共性。  相似文献   

19.
牟宗三认为 ,宗教是一种终极关怀 ,其责任是尽日常生活的轨道和启发人的精神向上之机。宗教可自事和理两方面看 ,有普通宗教和特殊宗教之分。从事上看 ,儒学不是普通的宗教 ,因其不具备普通宗教的仪式 ;但从理上看 ,它是全部以道德意识道德实践贯注于其中的宗教意识宗教精神 ;其教义不由神为中心而展开 ,而乃由如何体现天道以成德而展开 ;它给人类决定了一个终极的人生方向 ,尽了宗教的责任。因之具高度的宗教性 ,是极圆成的宗教。牟宗三解决了儒学因缺少普通宗教所具之外部特征而难以将其视为宗教的难题 ,但仅具宗教精神、宗教意识而无宗教组织、宗教仪式等一般特征能否为宗教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宗教是一种超世的信仰 ,是人类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压迫下 ,把这种现实的力量外化为超人间的力量 ,并从其中吸取生存的信心的表现 ,也是人类对社会人生奥秘所作的一种超乎理性的探讨 ,是人类由于现实生活的巨大欠缺而在精神生活领域里所作的补偿。从社会史上看 ,宗教是一种普遍而持久的文化现象 ,也就是说它并不限定于某个时代某个地区 ,从原始社会直到今天现代社会 ,始终都有宗教相伴随 ,因此宗教的长期存在是必然的 ,不以人们的意志和好恶为转移 ,问题只在于如何处理好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宗教虽然以超世的信仰为其教义宗旨 ,而宗教人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