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密宗于南诏中晚期传入云南,并在大理国时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元代开始,密宗的影响逐渐缩小,明清两代政府的限制与排斥使其走上衰落道路.佛教密宗兴衰变化和当时的政治形式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地域社会的文化结构紧密相连.佛教输入南诏可以放进其积极学习汉文化的整体架构内讨论.明清两代,儒家思想逐渐在大理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与其相抵触的密宗信仰注定要转入民间.  相似文献   

2.
正佛教约在公元8世纪初传入洱海区域,到公元9世纪中叶在南诏就已十分兴盛。从南诏后期到大理国时期,受佛教影响,火葬在白族地区逐渐流行起来,一直持续到明代中晚期。到明末清初,火葬风俗在白族地区日渐衰微,为土葬所代替。唐初洱海区域的白族先民多为土葬。唐贞观二十年(648)梁建方出兵西洱河,其《西洱河风土记》记载这一地区的丧葬习俗时说"至于死丧哭泣,棺椁袭敛无不毕备",又樊绰  相似文献   

3.
何俊伟 《法音》2004,(4):27-30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译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地区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传入大理地区。开元二年(714)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赐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经各个时期的求经、赠经和购经,使大理地区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与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一、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体系形成的原因1、汉文化的传播与吸收大理自南诏始就推崇儒学。《全唐文》卷八十…  相似文献   

4.
阿吒力是梵文“Acarya”的音译,意为“轨范师”、“导师”、“正行”。白族称之为“阿吒力轰”,直译为汉语就是阿吒力教的意思。阿吒力教是佛教密宗的一支,大约在唐朝之际传入今云南大理地区,元、明之后逐步衰落。阿吒力教的主要修行方式有诵咒、结印、祈祷,有所谓“三密”即语密(口诵真言)、身密(手结契印)、意密(心作观想)之说。阿吒力教在大理地区流传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曾一度是西南地方政权南诏与大理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据文献记载,阿吒力教是由印度高僧赞陀崛多直接到云南传播的。赞陀崛多在云南地方史乘中…  相似文献   

5.
密宗作为佛教一大支系,研究者及专著颇多,但观其重心,主要集中在藏密、唐密、东密(亦有称为日密者)、台湾等大支派,而有关一些在各大支派影响下形成的小派密教,研究则近于空白。张锡禄同志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年4 月第一版)的出版,则弥补了这一缺憾,并  相似文献   

6.
崔颖 《美与时代》2014,(4):17-17
大理处于中国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交汇口,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大理所遗留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是人类文化遗产最密集和杰出的一个区域。唐代中期佛教传入大理地区,并成为南诏国的国教,佛教成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自此成为大理地区盛行的宗教,佛教建筑盛行。大理佛寺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崇圣寺。以崇圣寺为例来介绍大理古城的佛教建筑。  相似文献   

7.
《南诏图传》"西洱河图"是反映南诏大理国洱海神信仰的图像,图中主要描绘了蛇、鱼、螺三种动物。图中的双蛇与西南地区原有的蛇崇拜有关,至南诏大理国时期,蛇逐渐变为可以依靠本主和佛教信仰来克制的对象。图中的洱海神主神为鱼、螺二神,鱼神的白头、顶轮特征显示了其与白氐、白蛮的尚白传统和月亮崇拜的密切联系;螺神的白海螺外型则是受这一时期佛教密宗影响的结果。洱海神信仰在南诏大理国的持续兴盛与白蛮群体的影响力,以及洱海周边地区的重要地位等有关。杨干贞补续西洱河图的目的正在于利用洱海神信仰来凝聚白蛮大姓,增强政权核心统治区域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8.
《南诏图传》是研究南诏早期宗教史最宝贵的资料。本文对其中的“文字卷”考证后认为,早在唐高宗中期,就有婆罗门教的湿婆派传入乌蛮;大乘佛教也在武则天时期传入景东至西双版纳地区。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经过了长期融和的过程。所谓“建国观音”实即婆罗门教徒,“大封民”即大梵天之异译。  相似文献   

9.
基于《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的阅读,理解洱海地区作为南诏大理王朝中心经历元朝的收编之后,成为帝国的边疆这一历程。连瑞枝透过对大理白族地区的传说、书画和经卷爬梳,来厘清南诏大理国的结构样貌,以"过去"作为田野来构筑和理解洱海边白族应对外来变化的能力与方式:最初依托佛教建国、确立权力的神圣来源,并设置了相应的政治体制;而当遭遇元军铁蹄入侵之后,便和平归顺,且转投儒学,以之作为攀附帝国中心的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佛教是世界性宗教,它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世界性与地方化、民族化的交织之中。流行于云南的阿叱力教派具有典型意义,在称谓、来源、演变、与地方传统的关系、研究依据的资料与理论工具等方面,学术界见仁见智,各有妙解。作者认为把"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作为阿叱力的正式称谓是比较合适的。阿叱力教派最初渊源于天竺密教,后期受到内地佛教的影响,它在南诏大理国500年历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元、明、清三代,禅宗渐盛,阿叱力教派逐渐从"官方宗教"演变为"乡土宗教"流传于民间,直到近现代。  相似文献   

11.
苏海 《佛教文化》2009,(1):94-10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东晋、后赵时期传入五台山。魏齐时期,五台山就成了北朝研习《华严经》的圣地。到唐代中叶,五台山佛教发展到鼎盛时期。《金石粹编》卷113《大唐闰州句容县大泉寺新三门记》载:“天下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而往解脱者,去来回复,如在步武”,怫教的各个宗派,如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  相似文献   

12.
剑川石窟周边的白族社会,一直保持着对石窟的崇拜与信仰。当地白族民间许多民俗活动,其实是来自对石窟的崇拜,并植根于白族佛教信仰传统之中。白族社会中许多看似“民间”的习俗,大多渊源于佛教密宗信仰。宗教信仰演变为民间习俗,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2,(12):66
本刊讯11月23日至25日,由大理崇圣寺、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2崇圣论坛——唐代佛教密宗与大理白族佛教密宗"研讨会在大理崇圣寺隆重举行。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大理州佛教协会会长、崇圣寺方丈崇化法师,与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志远教授、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所温玉成教授、陕西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韩金科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吕建福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和平研究中心李向平教授等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党政相关部门领导和大理州高僧大德参加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4.
大理崇圣寺始建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经历代的扩建和重修,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南诏、大理国最著名的皇家寺院,有“佛都”之称。  相似文献   

15.
藏密文人,其实就是从文化角度来着眼与把握的西藏佛教密宗体系。 藏族人民在佛教传入之前也就有了伟大的文化创造。藏密文化是西藏本土文化与晚期大乘佛教传统碰撞与融合的产物。西藏之首先接触佛教、应该以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为可靠记录。通过对佛教的吸收、藏族同胞。当然首先是贵族阶层接受了印度文化的精华,派遣宗室子弟到印度留学佛教,依梵文“笈多”字体创制文字,翻译佛经,并请北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到藏,建立密教这一西藏特有的文化。但是,汉地对西藏  相似文献   

16.
南诏大理国时期梵僧的传教活动,予南诏大理国政治与社会文化以深刻影响。论文从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视野,对南诏大理国观音显化故事中的梵僧,云南地方志及石刻资料所见的梵僧,南诏大理国梵僧传教的社会记忆进行考察分析。认为云南地方史志梵僧行化的记载,是梵僧传教南诏大理国的历史真实。南诏大理国梵僧阿吒力的种种神异事迹,折射反映梵僧的社会影响与民间的集体记忆,来自天竺的梵僧沿南方丝绸之路传教,促成了密宗色彩的阿吒力教的流行,书写了西南边疆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7.
禅宗何时传入大理,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是南诏中晚期通过战争由内地传入的。依据是南诏曾多次寇蜀,抢掠子女工匠,僧道佛像。《册府元龟》卷四二九日:“李德裕为成都尹,知节度事四川。承蛮寇剽虏之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元明时期大理地区佛教发展的特点,指出此时该地的佛教以禅宗占主导地位,打破了数百年来密宗阿叱力教在大理地区盛行不衰的局面;论述大理地区佛教发展的阶段性及不平衡性;研究了文人对大理地区佛教发展的参与及产生的作用;剖析了大理地区佛教与道教、本主崇拜的融合趋势。最后从人们的价值取向及风俗、节日等三个方面的变迁,来探讨元明时期大理地区佛教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云南是中周历史上唯一有南传、汉传和藏传三大部派佛教共同传播和发展的地区.巴利语系佛教从东南亚地区传入云南傣族地区,藏语系佛教从西藏、四川等地传入云南藏族、纳两族地区,汉语系佛教从内地传入昆明、大理等汉族和白族聚居区,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民族关系,使得云南佛教既带有鲜明的部派特点,又有较为复杂的民族性和人类学特征,信仰形态异常半富,也由此令云南佛教的研究在中国佛教研究领域备受学界关注.在相关诸多著述中,新近出版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侯冲先生所著<云南与巴蜀佛教文化研究论稿>(下文简称<论稿>),是目前所见颇有学术功力和史料创新意识的一部著作.该书在史料考证基础上从宗教与民族意识角度对云南佛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读"南诏德化碑"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的云南大理太和城之《南诏德化碑》,早载入《云南通志》,继收入《金石萃编》,复补正于《八琼室金石补正》,孙太初先生更作《南诏德化碑笺证》,详审史部。 碑文所云,以儒家忠孝义礼,贯穿始终。然而,究其宗教内涵,犹有未尽。笔者浅陋,令将所识,述之如下。 碑云:阁罗凤“始乎王在储府,道隆三善;住即重离,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宇人之术……”。则知阁罗凤作王储之时,即已信仰佛教。“道隆三善”。“三善”者,三善道也。依佛教六道轮回之说,人作善举,可转生“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是谓三善道。如作恶业,则转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