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 教义 犹太教,天主教称其为“古教”。由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于1992年批准刊行的《圣经》权威版本——思高圣经学会译释的《圣经》73卷足本,已成为中国广大教友每日诵读的精神食粮。其中的《旧约》(古经)46卷(比坊间印刷的39卷本“旧约全书”足足多出7卷书!),就是基督宗教承  相似文献   

2.
天主教传世的著作《圣经》,分“古经”(旧约)和“新经”(新约)两大部份。“旧约”又称《旧约全书》共四十六卷,写人类起源之说和依斯赖耳人从部落到立国及其衰亡的历史等;“新约”又称《新约全书》,共二十七卷,记载耶稣的生平及宗徒传教的历史。依斯赖耳人的史籍和文学作品等都以古教圣典的形式流传下来。《旧约全书》约略可分三部份,即法律书,先知书和圣著。法律书共五卷,即梅瑟五经,即《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梳理《新约圣经》古代抄本的流传状况和西方新约经文校勘学的发展实况,联系早期基督宗教之历史发展,指出:历史上的《新约圣经》文本并非抽象和静态的言论合集,更以蒲草和羊皮纸抄本等十分具体和多样的物质形式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中,其创作、传抄、流转,以及从中所形成的不同文本传统,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是早期基督宗教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历史现象;而且这一历史现象受到当时希腊罗马世界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早期基督宗教的其他历史现象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因此一种建基于古代文献本身动态发展的批判性视角,对进一步理解《新约圣经》文本内涵和历史影响,以及研读其他早期基督教文献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弘道 《天风》2023,(2):39-41
<正>旧约圣经特别注重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因为上帝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中启示他自己,所以我们读圣经不可忽略旧约历史书。在旧约历史书中包含了两组历史书:一组是所谓的申命历史,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因为这几卷书是从《申命记》的神学“守约蒙福,背约受罚”的角度来解释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命运。另一组是所谓的编年历史,包括《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  相似文献   

5.
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基督宗教只寻求出世,信众的世界观暗淡,对世事漠不关心,似乎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不少教内人士也有这种错觉。其实基督宗教确实是一个出世的宗教,但又是一个极其关注世俗生活的入世宗教。这一点经常被人们忽视。 基督宗教教义的最根本依据是《圣经》,《圣经》之外就是圣传。《圣经》用拟人的手法的形式告诉我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7.
《圣经》是一部基督教经典,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即使不信仰基督教的中国文化人,也应该认真阅读。西方学界不但把《圣经》和耶稣作为信仰的对象,而且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大体与人文主义发展是平行的,成绩斐然。因此,在学者阅读《圣经》的时候,最好能同时看看西方学界对于《圣经》和耶稣其人的研究成果。由此至少可以看到,《圣经》的形成与神学家的解释不同,历史上的耶稣与《圣经》里的耶稣不同,历史上的基督教也与传教布道中的基督教不同。真、善、美是基督教赞扬的美德,在信仰之前,首先搞清楚信仰对象的真实性,也符合基督精神。《圣经》有多种读法,耶稣也有多种精神。从什么角度,吸取些什么,这是关键。在中外的一些伟人中,不少是基督徒或称扬基督教者;中国的知名文学家中,也有一些是受到基督教熏陶和影响的,耶稣的人格和他的牺牲精神,也往往对革命者起激励作用。但他们对基督和《圣经》的理解,可以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不用说非基督人士了,即使信仰同一部《圣经》和同一个耶稣的基督教内部,理解也往往大相径庭,经过痛苦———包括流血的分裂而现在并存的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就是大相径庭的历史见证;至于当前的新教,究竟有多少教派,恐怕谁也数不清。《读书》杂志所刊《宽容及爱》,就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主教》2004,(2):8-9
阅读“旧约”须知 七十三卷《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在基督降生之前写成的,称为“旧约”,共四十六卷;写于基督降生之后的,称为“新约”,共二十七卷。  相似文献   

9.
试论当代西方基督宗教伦理思想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德智 《哲学动态》2001,(11):41-44
基督宗教伦理原本是基督宗教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圣经》中就曾明确地把基督宗教的基本伦理原则 ,即“爱主”与“爱人如己”规定为“一切道理的总纲”[1] 。至现当代 ,随着基督宗教的精神化和世俗化 ,基督宗教伦理在基督宗教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新正统派神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布鲁内尔曾提出过“以基督宗教伦理学代替神学”的口号 ;美国现实主义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莱·尼布尔不仅把基督宗教社会伦理规定为其神学的基本内容 ,而且把“爱的律法”规定为其神学的最高原则 ;弗莱切尔的“境遇伦理学”尽管实施“相对主义的策略 ,却依然把“爱”或…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早期经典,《圣经》则是西方世界的宗教基督教的经典。由于宗教与道德是结合在—起的,这两部宗教的经典都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又由于两种宗教的产生,有着大体相同的历史背景,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夜,基督教则产生于罗马帝国领地内奴隶起义和民族起义蜂起的年代。因此,  相似文献   

11.
《友弟德传》《友弟德传》是我们天主教“旧约史书”中的一部名人传记似的经典著作。犹太教和基督新教认为,它是在公元前二、三个世纪间,以“圣经”的形式写成的但不是正典圣经著作。而我们天主教和东方的正教则认为,它虽然未被列为“第一(批)书目”中的“首正典圣经”之中,但却被列为“第二(批)书目”中的“次正典圣经”(Deuterocano nical Bible,简译“次经”或“次圣经”),即被确认为是受天主默感启示的一部圣经著作。人们知道,我们天主教常说:“首经(正典圣经)是(圣)经,次经(次正典圣经)也是(圣)经”,两批书目,在审定时间上固有“先、后”或“首、次”之分,而两者却都是正典圣经,这是毫无疑问的。最近,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了一  相似文献   

12.
《排华法案》具有深刻的宗教意识形态根源,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与基督宗教中心论的庸俗和极端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将从“种族利己主义的神圣化”、“宗教排他主义的政治化”、“文化置换主义的普世化”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3.
《基督复活》,布面油画,275×127厘米,16世纪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名作之一,现藏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作品表现的是《圣经》中有关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死去,三天之后复活的内容,以此来证明人子的神格和上帝救度世人的无私。“复活”是西方中世纪各类艺术家表现宗教内容最多的题材之一。格列柯此幅作品可称为巨制,约3米高的画面中心,上部是独立于众人之上———年轻、裸体的基督———完善人体的体现。他左手持红十字长条白旗———基督复活的标志,右手骄傲地举起,这种手势在西方宗教艺术中多由基督、使徒、先知做出,具有“庇…  相似文献   

14.
“天人关系”问题,涵括形而上的本体论、知行相辅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中国儒学的理论中心;在《圣经》和西方神学中,也是中心论题之一。在此问题上,扒梳古今,比较东西,也算对中华文化圈内之基督教本色神学研究,为基督宗教与中国优秀文化相融相通适应作一点尝试。普遍启示或自然启示是指神借自然界,包括人的理智与良心,将真理传递给人。我们应该承认上帝在包括《中庸》在内的中华元典中的启示.和元典精神在我们民族心灵上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督宗教的公益慈善事业自近代以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是基督宗教的传统。《圣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在《圣经》中,慈善是爱,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行动。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基督宗教与道德基础建设赵汗青在宗教文化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基督宗教与当代社会》一书中,就“中国当代道德基础建设与基督宗教的道德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从来都是一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承担者。虽然儒家并非狭义上的宗教,但中国传统社会却采用了宗教的意识使儒家起到了道德建设承担者的作用。对于道德建设的基础建设,每种宗教都可以提供其特有的贡献或价值。以基督宗教而言,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新型的道德基础建设提供价值:第一,提供满足人们对终极价值追求的机遇;第二,提供“诚信”价…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天主的圣言,是基督徒信仰的源泉。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古希腊文学外,旧约是西方文学另一个重要的母体和源头,为西方文学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很多优秀作品的题材都直接来源于《圣经》,或是从《圣经》中获得取之不尽的文学滋养。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一种审美化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形象  相似文献   

18.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自明天启三年(1623)在陕西省西安府发掘出土以来,从明末到本世纪初叶,西方学者争相译介与研究。该碑文不但是现知最早的中国基督宗教文献,而且也是早期世界基督宗教史上的重要文物。本文主要介绍了1625-1920年间的40种西文译本,以及西方学者的研究作品。从中既可以看到基督宗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历史,又可以追寻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早期足迹  相似文献   

19.
包兆会 《天风》2015,(2):50-51
<正>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又字我存,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科学家。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主持编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基督宗教丛书《天学初函》;是第一个译介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中国人。他是最早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儒家学者;也是中国最早译介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人士之一。他主持编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基督宗教丛书《天学初函》,他信奉基督宗教的历程堪称传教士知识传教策略的成功典范之一。他就是李之藻。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又字我存,杭州仁和人。1594年考中举人,4年后考中进士,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本世纪最响亮的政治口号之一。早在本世纪初,西方思想界为了摆脱社会危机,开始了各种思想领域的对话。在宗教认识上,西方基督宗教随着宗教学的发展而认识到许多东方宗教观念,尤其是佛教、印度教和中国儒道思想,形成了“与东方对话”的高潮。在20世纪的“对话”氛围中,西方基督宗教率先开始了各种对话。首先,基督宗教强调自身各派的“对话”、“谅解”,从而在其内部形成基督宗教“普世”和“合一”运动。在基督宗教的合一运动影响下,著名新教神学家蒂利希极力主张未来的教会乃是具有“新教特性的天主教会”,即力主新教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