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九三年五月七日上午九时许,藏传佛教实胜寺高僧召乌力吉师徒一行四人,出现在沈阳南站天桥上,他们准备搭乘九时三十五分开往阜新的火车,去瑞应寺主持佛事。沈阳实胜寺大喇嘛召乌力吉(蒙古语,意为一百个吉祥)俗姓白,法名益西扎布丹,蒙古族人,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县七家子乡。八岁时,召乌力吉出家入阜新县瑞应寺,专攻藏传佛教经典。四十年代即获“格西”称号(相当于博士学位),在国内藏传佛教界德高望重。一九八七年,沈阳实胜寺恳请召乌力吉来沈阳传授经书。入实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12)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理事、广西桂平县佛协会长、桂平西山洗石庵住持释宽能法师,近因患老年性脑血管硬化症,经县医院和特派护士组的多方医治和照料无效。于9月27日在桂平西山洗石庵圆寂,享寿95周岁。宽能法师祖籍广西桂林市临桂县,1895年出生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1,(3)
据《文汇报》1月22日辛成报道:新加坡宏船法师火化后,发现了480粒类似水晶的彩色舍利子。按佛教的说法,只有具备广大德行的高僧,才会在圆寂后留下舍利子。宏船老法师骨灰中的这些水晶状舍利子,大小形状多姿多彩。其中,以黑色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发现于不同地域塔基中的舍利实物资料,探讨了舍利信仰所依存的二种物质形态的变化,即舍利形态的演化和佛舍利塔的功能变化。由此提出了宋代舍利信仰的“泛化”问题。继而通过对古代舍利遗物的形态变化分析,阐述了自宋代开始,舍利信仰已从原初以圣骨崇拜为核心的印度式信仰,泛化为具有象征意味的中国式的符号物信仰。进而指出了“泛化”的原因与晚唐至宋代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的时代背景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