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佛四题     
我是如来 一朋友来我家中坐,问我学佛以来得到什么,我答:“什么也没有得,恍惚间倒觉得失去了许多。”朋友又问我失去了什么。我答:“记不得了。”朋友又问我,学佛几年总应有所感吧,我答:“我是如来。”朋友睁大着眼睛望着我,不知是以为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还是学佛学得精神错乱了。我向朋友讲了释迦牟尼佛的事迹,讲了众生是佛的道理,又讲了众生不能成为佛的屏障所在。朋友有所悟,刹那间如同换了一人,对佛学顿感兴味。他万不敢相信,一向被认为迷信的佛教里居然还有那么一套启人心灵的学问。他决心学佛。我送他出门,合掌祝愿朋友,祝愿所有沉睡的如来,早日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2.
学佛前后     
邹相 《佛教文化》2011,(5):61-61
如果说,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给我一个成长和成熟的平台与条件,那么,学佛就是我找到真正快乐与幸福的源泉。聆听佛的教诲,研习佛的妙法,我感觉,智慧之光始终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1,(11)
综观佛教发展史,在出家、在家佛弟子中,在家学佛者总是占绝大多数,所以在家学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实际上,佛教史上,在家学佛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人们的观念中,学佛似乎就是出家修行。佛教发展到现代,在家学佛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因此,居家学佛的问题今天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佛日居士的《在家学佛之道》一文阐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独到见解。文中既谈了在家学佛的障难,也谈到了在家学佛的殊胜功德,同时也涉及到居士林的建设等问题。相信会对在家学佛者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笑与学佛     
我刚接触佛教时,妻子即说:“你还学佛呢,整天板着个脸,笑都不会笑。”这话让我震动。的确,佛门中也有怒目金刚,但毕竟很少,大多数佛、菩萨的相貌皆是慈眉善目,和颜悦色,让众生看了敬仰又欢喜,油然生起亲近心。这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笑与佛紧密相联,把笑颜待人作为学佛的基本功之一。为什么要笑颜待人呢?佛经言:“内存慈悲心,外现慈悲相。”所谓“慈”即是给予他人快乐,所谓“悲”,不是悲观,不是悲哀,而是同情、怜悯受苦的众生,帮助他脱离苦难。显然,佛、菩萨之和颜悦色。  相似文献   

5.
禅意三题     
开悟——生命的觉醒什么叫做“开悟”呢?“开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要为此一大事因缘,即根据佛所开示的佛之知见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因此,说“明心见性”,说“开悟”,并不是禅宗独有的,而是整个佛教的立足点。整个佛教都围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展开。“开悟”一般  相似文献   

6.
宋道发 《法音》2007,(6):41-45
历观今日的学佛朋友,每每对神通之事津津乐道,对显示神通者趋之若鹜,大有凭神通以判凡圣,求神通以为解脱之势,此为学佛之迷途,决非佛法之正  相似文献   

7.
学佛探珍     
菩提 《法音》1997,(10)
学佛探珍菩提绪言我们常常都在谈论学佛的问题,但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却有许多人不甚明了。学佛并不是无意义、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  相似文献   

8.
供养人礼赞     
自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佛教以后,在汉土、日本、朝鲜、东南亚多国及欧美,全球传入佛教的国家,不知有多少供养人,为佛教的弘法大业——不管世人对他们如何看法,如何对待,坚持心中的信念,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因为他们的奉献是为了心中的大愿。原本就没有什么欲望,或什么祈求,让后人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歌功颂德。若说他们有所欲,就是欲娑婆世界受苦受难的众生,学佛修道,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歌佛之功,颂法之德。不然石窟造像题记,经卷经文结尾功德芳名中,怎么会出现“无名氏”的记名。  相似文献   

9.
片石滴水     
《佛教文化》1994,(2):35-35
学佛以来,一直有一种很大的困惑使我拂之不去:除了虔诚用心学习佛典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辅助性的学习手段了吗?佛教最讲‘方便’二字,就是说只要能得到最高的智慧,用上八万四千法门也不为多。因此,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比如那么多那么好的与佛教文化有关的古体诗词,对于我们今天这些学佛者可以说是守着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今人爱新声,古调多不弹。怀着一种弥漫于心的爱惜,这期推荐几首近人诗作,请读者赏析,并期待诸君有会于心,或命笔新吟,或同道唱和,或径自将一首两首曾经深深打动您的佛意诗词拿来共欣赏……  相似文献   

10.
仁得 《法音》2009,(4):48-48,49
大家来此共同修学佛法,实是难能可贵的殊胜因缘,现在来谈学佛的重要。释迦牟尼佛是已成正果之佛陀,他明白了解一切宇宙人生及大自然的道理,故此来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3,(7)
四川读者袁希贵来信说: 我从1982年开始学佛,看见《法音》,如同指路明灯。我今在家学佛,在各方面想一切办法,度一切众生学佛,希望上级领导大力支持。我们这地方组织了一个佛教学习小组,恢复了3间寺院,新造桥梁2座,待到圆满成  相似文献   

12.
拙缁 《法音》2006,(9):43-45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或望而却步;就是那些已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要读哪些经典,又到哪里能请到一些必读的经典,也往往无从措手。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编一部类似基督教《圣经》那样的书,供一般在家信佛、学佛的人学习、读诵。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在探索,并且也有不少成果,像《在家学佛要典》、《佛教圣经》等书的问世,都在这方面做了很有益的工作。但所有这些工作都还只是一种尝试而已,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具有较强适…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士大夫居士化是儒释交融的一面镜子.作为士大夫,经世济民固然是他们的夙愿,但学佛参禅也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雅事,苏轼便是很典型的例子.佛教对苏轼影响深刻,在其诗文创作中尤为明显,但苏轼的作品里还有若干“排佛”文字.宋代士大夫在学佛过程中不仅可以寻求到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与喜悦,同时这种超然洒脱又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相得益彰.儒释二教一者治世,一者养心,因此才使得像苏轼一样的士大夫不仅对生活饱有热情,同时又可在超俗豁达之地寻得一隅净土.  相似文献   

14.
自《我画佛像》一文面世以来,仍有不少朋友和同道要问我:是不是皈依了佛门,是否佛家弟子的问题。为此,我明确以答复大家:在佛门里,我只是位学生,而非行者。正如,有位老师说得好:“佛学不是迷信”,入道者不该成为迷道者;其实质内含也在于一个“佛”字”。———佛者,觉悟也,学佛、信佛就是要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迷信,不要执著。自小,我便有个怪脾气,许是那所谓的“童心”吧!那就是,对一些没有弄明白的事,总好问个清楚,想个透彻,仿佛不弄明白就不甘心……于是,我在学了舞台美术,明白了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之后,便对水粉画,油画和国画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7,(8)
<正>达摩祖师在《二入四行》的教诲中,揭示了中国大乘佛教的核心,无论是藉教悟宗的以解导行、舍妄归真的理入,还是以行促解的六度万行的行入,其旨归都是引导后世学人实现明心见性之目的。古德如是说,近现代祖师大德亦如是说。净慧长老在石家庄真际禅林丁亥年(2007)秋季七日禅修的开示中说:"人的转变,人的超凡入圣,其关键在开悟,一切没有想到要开悟的人,学佛就等于是枉费劳神。学佛,佛者,觉也,就是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7)
正第四章南山律宗之行果一、南山律宗之行修行次第南山律宗以成佛为所期,以受持戒律为修行核心,其修行次第也依受戒次第来安立,依次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从受三皈直至圆满受持菩萨三聚净戒,其发心都是一致的。三聚净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分别成就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济缘记》:"行者当知本所受体,即是一体三佛之种。"在次第受戒的过程中,戒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1996,(2):44-44
我们学佛念佛的人,常常做早晚功课。早晚功课是干什么用的呢?我常说,早课是我们提醒自己,晚课就是我们自我反省。今天一天,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我的言语,有没有过失,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晚课。念佛,必须要把自己的贪瞑痴慢念掉,早晚课,也要把自己的五欲六尘来念掉,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念掉。这样的念佛,这样的做早晚课,才真正有效啊。我们现在的念伟人,很多时候是有口无心啊。我们的早晚课,我们的伟号,是念给谁听的呢?说我们是念给佛菩萨听的,这是大错特错的。真正的念佛人,佛号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是念给自己受用…  相似文献   

18.
天下事不了了之 记者:有媒体称您为“佛商”,或者说是“钱眼见佛心”.您赞同吗? 曹德旺:“佛”是指大彻大悟,谁能做到大彻大悟呢?我做不到。如果成了佛,那肯定就不是商。  相似文献   

19.
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所以佛教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教讲的信,不仅是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道,解放前后发表过意见的人,既有认为是儒家之道,也有认为是道家之道,但少数认为是佛家之道或儒道佛三家之道。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而近年又有人认为《文心雕龙》之道的内涵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我对上述看法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